杜公瞻的《詠同心芙蓉詩》詩詞賞析

字號:

杜公瞻,隋代文學(xué)家。即便是詩詞愛好者,熟悉杜公瞻的人估計也不是很多吧,可是他對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貢獻卻很大。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下杜公瞻的《詠同心芙蓉詩》,歡迎閱讀!
    《詠同心芙蓉詩》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
    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名蓮自可念,況復(fù)兩心同。
    賞析
    杜公瞻生卒事跡不詳,如今僅存詩詞一首,就是這首《詠同心芙蓉詩》?!巴能饺亍敝傅氖恰安⒌偕彙保饺卦诠糯敲鑼懯㈤_荷花的詞語,亦稱“夫蓉”,漢辭典《爾雅》解釋道:“芙蓉之含敷蒲也?!薄!墩f文解字》云:“未發(fā)為菡萏,已發(fā)為芙蓉?!薄6⒌偕弰t是荷花中的變異品種,一莖產(chǎn)生兩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莖上連在一起,因而俗稱并頭蓮、合歡蓮、瑞蓮等,為荷花中的珍品,其生成的幾率僅約十萬分之一。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保白谱啤保乎r明狀貌,《詩經(jīng)·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晉陸機《擬青青河畔草》詩:“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顏色。”,都是描寫植物的艷麗顏色?!巴ねぁ保褐绷⒏呗柕臉幼?。首聯(lián)描寫并蒂蓮的整體狀貌,大意為:并蒂蓮是荷花中的祥瑞珍品,在水中亭亭玉立,宛若芙蓉,嬌嫩欲滴,艷麗非凡。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并蒂蓮一莖雙花,單獨的一根綠色莖桿,上面兩朵紅色的荷花相互輝映。頷聯(lián)描寫并蒂蓮的花苞形態(tài),對偶工整,“一”對“雙”,“孤”對“共”,“引綠”對“分紅”,觀察細膩,描寫輕盈,造詞凝練雋永,生動傳神。
    “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頸聯(lián)描寫并蒂蓮的顏色和香氣。并蒂蓮的顏色鮮艷明亮,嬌嫩欲滴,吹彈欲破,把歌舞女郎的美麗臉龐馬上就比了下去,荷花的香氣四溢,隨著舞姬的衣袖到處飄逸。頸聯(lián)用并蒂蓮和美麗的舞姬相比較,從而襯托出并蒂蓮的嬌艷和清香,確實是超凡脫俗的瑞品。其中的“奪”和“亂”非常巧妙,猶如神來之筆,刻畫得惟妙惟肖。
    “名蓮自可念,況復(fù)兩心同?!?,尾聯(lián)抒情,蓮花本來就可以讓人想念愛憐,更何況是同莖的并蒂蓮呢?這里感慨自然造物是如此神奇,本來蓮花就是超凡脫俗的仙品,讓人傾慕已久,沒想到還有并蒂蓮這樣的奇跡,怎么能不讓人驚嘆和愛惜呢?
    杜公瞻的這首詩,描寫了荷花中的變異珍品并蒂蓮,從遠至近,從形態(tài)到顏色和香氣,用美人來襯托比擬,清麗而不秾艷,雅致而不俗媚,精致凝練,含蓄雋永,當屬詠嘆荷花的佳作。
    擴展閱讀:人物簡介
    南北朝時期宗懔著述《荊楚歲時記》,以親身經(jīng)歷記錄了古代楚地(以江漢為中心的地區(qū))歲時節(jié)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涉及民俗和門神、木版年畫、木雕、繪畫、土牛、彩塑、剪紙、鏤金箔、首飾、彩蛋畫、印染、刺繡等民間工藝美術(shù)以及樂舞等,是研究古代民俗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到了隋代,杜公瞻為《荊楚歲時記》作注,并將《荊楚歲時記》所記南方風俗與北方風俗進行比較。后來《荊楚歲時記》和杜公瞻的《荊楚歲時記注》一起流傳,人們習慣上仍將其稱作《荊楚歲時記》,從而使南北朝后期中國南北方的歲時風俗薈萃于一書之中,對中國歲時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荊楚歲時記》和《荊楚歲時記注》在唐朝被日本遣唐使帶回日本,也就是日本的奈良時代(710年—794年),受中國盛唐文化的影響,日本從中國全面引進各種先進的文化和技藝,包括經(jīng)史子集、建筑美術(shù)、民俗宗教等等,從而成為具有漢文化內(nèi)核的日本文化。就拿風俗來說,不少完全照搬漢文化,這在成書于日本寬平三年(891年)的《日本國見在書目》中就記載了《荊楚歲時記》,并且在以后成書的惟宗公方的《本朝月令》一書中,曾多處引到《荊楚歲時記》,以《荊楚歲時記》作為歲時習俗的典范來學(xué)習仿效。同樣韓國也是在宋明時期傳入《荊楚歲時記》,并以之為圭臬。因而可以說,杜公瞻和宗懔對傳播漢文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雖然杜公瞻只留有一首詩,可以看出其詩詞功底深厚,才思敏捷,風格頗有魏晉南北朝詩詞的飄逸和神采,五言律詩對仗工整,格律嚴謹,富有節(jié)奏,當是隋朝律詩佳作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