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就描寫了寒食掃墓的情形。下面是分享的白居易詩詞《寒食野望吟》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寒食野望吟》
唐代: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譯文】
烏鵲啼叫發(fā)出聒噪的聲音,在昏暗的高大樹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節(jié)日里哭泣?
風吹動空曠野外中的紙錢,紙錢飛舞,陳舊的墳墓重重疊疊,上面已經(jīng)長滿了綠草。
海棠花與梨花掩映著白楊樹,這都是生死離別的地方啊。
亡者在昏晦的黃泉中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來祭奠的人在傍晚瀟瀟的雨聲里回去了。
【注釋】
寒食:節(jié)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兩日。
喬木:高大的樹木。
壘壘:眾多的,重重疊疊的。
盡是:都是。盡,皆也。
冥冥:昏晦的樣子。
重泉:黃泉,九泉,是人死后的歸處。江淹《雜體詩》:有美人歸重泉。
蕭蕭:象聲詞,指雨聲。
【賞析】
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人們會在寒食節(jié)到清明節(jié)這幾天,祭掃墳塋,慎終追遠。其實清明節(jié)與寒食節(jié)原本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掃墓原是寒食節(jié)的內(nèi)容,因為兩節(jié)相連,漸漸的掃墓改在清明節(jié)進行。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達詔令:將掃墓祭祀活動編入“五禮”,使得清明掃墓活動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就描寫了寒食掃墓的情形。詩人筆下的清明,曠野蒼茫,古墓累累,凄風勁吹,紙錢紛飛,說盡了生死離別。黃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親人卻寂靜無聲。道盡生離死別的苦痛。
擴展閱讀:人物軼事之藏書故事
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集賢校理,參與整理國家藏書。后擢翰林學士。元和十年(815)貶為江州司馬。文宗即位,遷刑部尚書。武宗時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退居洛陽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對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發(fā)展有卓著的貢獻。在整理集賢院藏書時,使他有機會接觸大量的藏書,對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私家藏書頗富,建有藏書樓,名“池北書庫”。他曾作《池上篇》,言其“罷刑部侍郎時,有栗千斗,書一車”。著有《白氏長慶集》等。他曾以自己藏書為基礎,編撰了一部詞語佳句類書《白氏經(jīng)史事類六帖》(又名《白氏六帖》),分為1367門。宋代黃鑒著《楊文公談苑》記載:“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數(shù)千,各題門目,作七層架,列置齋中。命諸生采集其事類,投瓶中。倒取之,抄錄成書。”可見《白氏六帖》在最初搜集資料時,就開始以類匯集。另編有《元白因繼集》、《劉白唱和集》、《洛下游賞宴集》(又名《洛中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