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詩詞《采桑子·明月多情應笑我》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納蘭性德的詩詞中,有不少是因扈駕游歷北京西山一帶風景名勝時寫作的。這些地方至今幾乎都有跡可尋,有史可稽。下面是分享的納蘭性德詩詞《采桑子·明月多情應笑我》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采桑子·明月多情應笑我》
    清代:納蘭性德
    明月多情應笑我,笑我如今。辜負春心,獨自閑行獨自吟。
    近來怕說當時事,結(jié)遍蘭襟。月淺燈深,夢里云歸何處尋。
    【譯文】
    多情的明月應嘲笑我的無情,嘲笑我辜負了她對我的柔情癡心。如今她已離我遠去,我只能獨自一人漫無目的地前行,獨自一人悲傷地吟唱。
    近來不敢提起當初的事情,那時我還和她情投意合、相親相愛。月光凄淺,燈光暗淡,遠去的情人就像夢里悠悠飄去的一朵白云,無處追尋。
    【注釋】
    多情應笑我: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柔情。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BR>    春心:指春日景色引發(fā)出的意興和情懷?!冻o·招魂》:“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蓖跻葑ⅲ骸把院刹┢?,春時草短,望見千里令人愁思而傷心也。”
    蘭襟:芬芳的衣襟。比喻知已之友。
    【賞析】
    納蘭不僅看重愛情,也很注重友情,他“在貴不驕,處富能貧”,短短一生中結(jié)交了不少朋友,說他“結(jié)遍蘭襟”也不算夸大。他的老師徐乾學的弟弟徐元文在《挽詩》中贊道:“子之親師,服善不倦。子之求友,照古有爛。寒暑則移,金石無變。非俗是循,繁義是戀?!痹撛~上片寫出詞人低沉黯然的心情,同時還烘托出納蘭悵然若失的心態(tài)。下片描寫往事不堪回首,一切過去的都將不再重來。全詞表達了詞人對妾侍沈宛的懷念之情。
    開篇之筆“明月多情應笑我”,幾乎令人驚艷。明月是如此的多情,一定會笑我此時的孤單落寞,辜負春心。等讀到“獨自閑行獨自吟”這一句,這樣的意興闌珊、茫然心緒,描摹與敘說近似白話,樸實自然可謂獨步天下了。
    自古多情的人總是空惹煩惱,所以納蘭的一方閑章刻上“白傷多情”四字,也正是表明了他由于“多情”而常給自己帶來失落、煩惱和惆悵。正是這種失落哀傷之感使他“近來怕說當時事”。結(jié)句的“月淺燈深,夢里云歸何處尋”,化用了晏幾道《清平樂》中的“夢云歸處難尋,微涼暗人香襟。猶恨那回庭院,依前月淺燈深”,卻是平白直淺,流暢自然,意境幽深而不乏優(yōu)美動人。
    該詞做得非常細膩,上片寫出納蘭低沉黯然的心情,同時還烘托出納蘭悵然若失的心態(tài)。“辜負”、“閑行”、“獨自”從這些詞語中,能夠體會到納蘭內(nèi)心的寂寞和無聊,只有自己吟唱自己的孤獨,因為他人不懂。
    而到了下片的時候,詞人便解釋為什么自己會有如此沉郁的心情,首先是害怕回首往昔,詞人害怕提起當日的事情。因為往事不堪回首,一切過去的都將不再重來,納蘭面對的回憶不過是空城一座,而詞人自己,只有在城外興嘆。這也就是為何納蘭會在月光下愁苦,在燈光下,午夜夢回,依然能夠溫習往日的歲月。不論這首詞是納蘭作給朋友的,還是沈宛的。都是詞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細膩單純,干凈得幾乎透明。
    擴展閱讀:眾人評說納蘭詞
    顧貞觀:容若天資超逸,悠然塵外,所為樂府小令,婉麗凄清,使讀者哀樂不知所主,如聽中宵梵唄,先凄惋而后喜悅。容若詞一種凄忱處,令人不能卒讀,人言愁,我始欲愁。
    陳維嵩:飲水詞哀感頑艷,得南唐二主之遺。
    周之琦:納蘭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予謂重光天籟也,恐非人力所能及。容若長調(diào)多不協(xié)律,小令則格高韻遠,極纏綿婉約之致,能使殘?zhí)茐嬀w,絕而復續(xù),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亞乎?
    況周頤:容若承平少年,烏衣公子,天分絕高。適承元、明詞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蟲篆刻之譏。獨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勝起衰之任。其所為詞,純?nèi)涡造`,纖塵不染,甘受和,白受采,進于沉著渾至何難矣。
    王國維: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陳廷焯:容若飲水詞,在國初亦推作手,較東白堂詞〔佟世南撰,〕似更閑雅。然意境不深厚,措詞亦淺顯。余所賞者,惟臨江仙〔寒柳〕第一闋,及天仙子〔淥水亭秋夜、〕酒泉子〔謝卻荼蘼一篇〕三篇耳,余俱平衍。又菩薩蠻云:“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亦凄忱,亦閑麗,頗似飛卿語,惜通篇不稱。又太常引云:“夢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夢醒?!币囝H凄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白雨齋詞話》
    陳夢渠:納蘭詞最重名句效應,若之于全詞,未必人人都知之。如:「臨來無限傷心事?!褂郑骸府敃r只道是尋常?!褂郑骸溉说角槎嗲檗D(zhuǎn)薄,而今真?zhèn)€悔多情?!褂郑骸刚l道飄零不可憐?!褂郑骸溉松糁蝗绯跻??!褂诎自捨那楦兄薪钥衫世噬峡?。然全詞如何,讀者未必知。
    近代學者王國維就給其極高贊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晚清詞人況周頤也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中國歷代文人追求對物質(zhì)性理的認識,并把它與人生觀、世界觀等哲學概念聯(lián)系起來,指導生活、事業(yè)、并把它藝術(shù)化。在哲學的理性與藝術(shù)的熱情的交匯點上有所生發(fā)。納蘭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詩詞的形式,以杰出的藝術(shù)互為觀照著他的哲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