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薩都剌《上京即事》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本詩背景廣闊,具有典型的北國特色,可與南北朝民歌《敕勒歌》相媲美。下面是分享的古詩詞:薩都剌《上京即事》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上京即事》
    元代:薩都剌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
    【譯文】
    牛羊在落日下散步,空氣中彌漫著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香甜。忽然間狂風大作,沙塵像雪一般襲來,家家都把帳篷的氈簾放下來。
    【注釋】
    上京:即上都(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正蘭旗東閃電河北岸)。上京即事――描寫在上京見到的事物。
    乳酪:用牛、馬、羊乳煉制成的一種食品,味甜美。俗稱奶豆腐。
    朔風:北風。朔,一作“旋”。
    行帳:即氈帳,又稱旃帳。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牧民居住的氈制帳篷,類今之蒙古包。因易拆裝,攜帶,便游牧遷移,故稱行帳。氈簾:行帳上的氈制門簾。
    拉――也作“剌(là)”。
    【賞析】
    《上京即事》共有五首,本篇為其中的第三首,作者六十二歲時(1333)作。詩歌描寫塞外牧區(qū)風光和牧民生活,獨特的自然風光和邊疆風情完美融合,別具藝術魅力。前兩句寫夕陽映照的草原牛羊遍地,野草生香,空氣中布滿乳酪的甜味。這是邊疆風景中寧靜和熙的一面;三四句寫北風勁吹,沙塵似雪,帳下氈簾,這是邊疆風景中野性暴烈的一面。因此,詩歌就在對北國草原風景、氣候的變幻、民俗風情的勾勒中,描繪中迥異于中原的風情,傳達出新鮮的、刺激的美感。
    本詩背景廣闊,具有典型的北國特色,可與南北朝民歌《敕勒歌》相媲美。
    西天的太陽漸漸貼近地平線,草原的牛兒羊兒們,身披夕陽的金輝,拖著圓滾滾的大肚皮,散散落落,蹣蹣跚跚,從四面八方向帳篷歸攏而來。忙碌了一天的牧人,將牛羊安頓好,坐在掛起氈簾的帳篷里,喝著濃濃的磚茶,吃著甜甜的奶酪,同時透過柵木欣賞著外面的風光,一陣陣清風帶著野草的香氣徐徐吹來,清爽得沁人心脾。多么恬靜的草原暮色啊!但是,突然狂風席卷大地,打亂了草原的平靜,家家戶戶慌手忙腳,將氈簾扯下,躲進帳篷里面去了,只剩下咆哮的狂風和漫天的大雪――那不是雪,那是飛騰翻滾的白沙。許多人見過鵝毛大的雪片,讀過“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的詩句。然而北方草原的大雪,有時并不是一片征的白絮,而是一團團的顆粒,簡直就是密密的冰雹。“卷地朔風沙似雪”,只有薩都拉這樣熟悉北國景物的詩人,才能描繪出這種草原上獨有的奇觀。
    擴展閱讀:人物軼事之坎坷生涯的勵志才子
    薩都剌,坎坷生涯的勵志才子。薩都剌是色目人,三歲的時候開始學詩詞歌賦,他的的乳父是漢人,三歲的時候給他背了一首孟浩然的詩,薩都剌只念了一遍就記住了,乳父一次教了他十幾首,這個孩子竟然全部都記住了,家里人見到這樣都非常的高興,因為家中出了一個非常聰明的兒童。薩都剌的父親和祖父非常的高興,因為他們一生都是武官,已經(jīng)厭倦了打仗的生活,希望下一代能夠當文官,把家族改造成為書香家族。他們正式聘請他的乳父教導薩都剌。
    這個孩子雖然是色目人,但是對漢族的詩文,卻有著獨特的天賦和深厚的情感,并且家奴中也有不少飽讀詩書的漢人,他們非常喜歡這個聰明的薩都剌,經(jīng)常指點教誨他。就這樣還是少年的灑脫啦已經(jīng)廣泛的閱讀了詩詞歌賦,并且博覽群書,吟詩作對,不假思索就能寫出,雖然略顯稚嫩,但是這對還是少年的他來說,已經(jīng)非常不容易了,因此薩都剌在當?shù)厥欠浅S忻?。父輩的期望和自己匡扶救世的抱負和無與倫比的才華,都是他迫切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然而在元朝建國初期,憑借武力征服天下的統(tǒng)治者是尚武輕文的少數(shù)民族,對文化知識一點也不重視。
    在元朝從未開科取士,選拔人才只有靠軍功,滿腹經(jīng)綸的文人,卻沒有辦法入仕。心中胸懷天下的青年薩都剌,卻沒有辦法去實現(xiàn)自己的宏圖。而且他的家族地位越來越差,少年時期的富足生活已經(jīng)成為了過去,為了謀生,他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開始行商,曾經(jīng)遠到吳楚一帶經(jīng)商,沒有辦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居無定所的生活,使他不滿不平又無可奈何的郁悶情緒日益增加,經(jīng)常喝醉酒來消除自己內(nèi)心的愁苦。就這樣度過了一年又一年,薩都剌五十五歲的時候才考中三甲進士,黃榜貼出的這一晚上,薩都剌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的睡不著,這些年的辛酸一起涌上心頭,隨后,踏入仕途后被授予奉翰林文學。
    由于他青年時期深入接觸社會底層,力盡了人間的艱苦,知道體會了民生的疾苦,因而十分同情和體恤下層的平民百姓,他在做官的時候,努力為民造福,關心當?shù)氐奈幕逃?,懲治惡棍無賴,主持公道正義。薩都剌為官理政的同時,并沒有停止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常和朋友一起應和唱答。薩都剌赴鎮(zhèn)江上任途經(jīng)揚州,恰好碰到揚州的興化、寶應兩縣遭受水災,百姓四處逃荒。他一路上見到尸體遍地,賣兒賣女的現(xiàn)象非常得常見,這個慘狀非常的凄慘,不忍心多看一眼。同時全國還有許許多多受災的地方,然而整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上至皇帝重臣,下至富豪紈绔,仍然過著奢侈而富裕的生活。
    薩都剌在揚州做官的同科進士設宴為他接風洗塵,就在推杯換盞的時間他聯(lián)想到沿途的殘景,心中十分的沉重,回到住處后,長時間得不能入睡,于是就下床就彈起了古琴,用這琴聲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悲憤和無奈,除了這樣以外,也不能為百姓做什么。薩都剌在鎮(zhèn)江三年任滿后,還曾調(diào)任到江南、燕南及閩海等地任職。他所處的社會和環(huán)境定了這位才子的仕途生涯,只能是平平庸庸,不會有很大的功勞與過錯。他的官職都是些不為人重視的,正八品從七品的官,但是他的足跡卻遍及了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使他了解了更多了解更多平民的艱苦和風土人情,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也使他交到了各民族的朋友。
    在他70多歲的時候,一身才氣的薩都剌,走過了他坎坷崎嶇的一生,懷著對這個世界不公平的怨恨,帶著遺憾離開了這個極度不公平的世界,他將這種不得志的悲憤心理,寄托在他的詩歌中。在他的詩歌里,不僅為自己打抱不平,還為被剝削的,被壓迫的廣大民眾打抱不平,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和同情勞動人民的困苦。生活在元朝,是薩都剌不幸的根源,但是也是他無法改變的事實,他沒有辦法,沒有能力去改變,只能走完這崎嶇而又不平凡的一生。這樣的一位才子,悄無聲息得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他眷戀的,不舍的,剩下的都是痛恨的,無奈的,沒有辦法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