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桓公四年》原文譯文

字號:


    《公羊傳》寫定于漢初,系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書寫,它是今文經(jīng)學中富有理論色彩的代表性典籍。下面是分享的公羊傳:《桓公四年》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①。狩者何?田狩也②。春曰苗③,秋曰冤④,冬曰狩。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遠也。諸侯曷為必田狩?一曰干豆⑤,二曰賓客⑥;三曰充君之厄⑦。
    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⑧。宰渠伯糾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稱宰渠伯糾何?下大夫也。
    【注釋】
    ①四年:魯桓公四年(公元前708年)。郎:魯國邑名。故地在今山東魚臺縣東。
    ②田狩:古代冬季練兵打獵。
    ③苗:古代稱夏季狩獵為“苗”。一說春季狩獵為“苗”。
    ④冤(s0u搜):古代稱秋獵為“冤”。一說春獵為“夷”?!蹲髠鳌冯[公五年:“故春冤、夏苗、秋獵、冬狩。”
    ⑤一曰干豆:何休注:“一者,第一之殺也。自左膘射之,達于右鵝心中,死疾鮮屑,故干而豆之中,薦于宗廟。豆,祭器名,狀如燈?!?BR>    ⑥二曰賓客:何休注:“二者,第二之殺也?!奔吹诙热庥脕碚写e客。
    ⑦三曰充君之鹿:三,三等肉。君,指國君。鹿,廚房。何休注:“充,備也。危,廚也。”
    ⑧宰渠伯糾:宰,宰官。官吏的通稱。渠伯糾,周天子的下大夫,與其父同在周王室做官。按:魯桓公四年缺秋冬歷史。
    【譯文】
    魯桓公四年,春天,正月,桓公在郎這個地方狩獵?!卺鳌笔鞘裁匆馑??就其練兵打獵。春天打獵叫作“苗”,秋天打獵叫作“冤”,冬天打獵叫作“狩”。平常的事,《春秋》是不記載的,這里為什么要記載呢?為了譏諷。譏諷什么?譏諷魯桓公到這么遠的地方去打獵。諸侯為什么一定要練兵打獵呢?因為要用獵物第一等肉曬干作祭品薦于宗廟,用第二等肉款待賓客,用第三等肉充實國君的廚房。
    夏天,周天王派遣宰官渠伯糾來魯國訪問。宰官渠伯糾是什么人?是周天子的大夫。為什么稱他宰官渠伯糾呢?因為他是下大夫。
    擴展閱讀:《公羊傳》流傳情況
    《公羊傳》寫定于漢初,系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書寫,它是今文經(jīng)學中富有理論色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qū)W者認為,《春秋經(jīng)》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觀點,處處包含“微言大義”。這同古文學派認為《春秋經(jīng)》是一部歷史著作不同。
    《公羊傳》其戰(zhàn)國初至漢初的傳承系統(tǒng)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壽→胡毋子都(生);公羊?qū)W派對《春秋》的研究開始僅口說流傳,至漢景帝時,胡母生和他的老師公羊壽用漢代的隸書“著于竹帛”,才使《公羊傳》成書。
    漢初傳《公羊》有三家,司馬遷在《儒林列傳》中說:“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毋生,于趙自董仲舒,……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漢興至于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于《春秋》,其傳《公羊氏》也。胡毋生,齊人也,孝景時為博士,以老歸教授,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痹谶@三家中,盡管董仲舒是佼佼者,即他對《公羊》的闡發(fā)比胡毋生與公孫弘深刻,但始終只是《公羊?qū)W》中的一派,并非是《公羊》學的宗師。特別是,東漢《公羊》學的代表何休,在其名著《公羊解詁》中,明確胡毋生是《公羊》宗師,而一個字都未提及董仲舒。
    西漢初期,時代需要封建大一統(tǒng)的政治思想?!豆虼呵铩肪褪驱R學學者對孔子《春秋》改造的結果,因而受到了漢武帝的重視。漢景帝時,胡母生和董仲舒被招為博士。二人同業(yè)《公羊春秋》(也有學者認為,他是胡母生的弟子),董仲舒曾著書稱其德。正是董仲舒、胡母生為代表的齊學學者將儒學理論改造成了符合大一統(tǒng)需要的新儒學,才取得漢武帝欣賞,獲得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學術統(tǒng)治地位。胡母生弟子眾多,有名的除公孫弘外,還有蘭陵褚大、東平嬴公、廣川段仲、溫之呂步舒。后來,又有齊人任公、貢禹、管路、左咸、魯眭孟、顏安樂、嚴彭祖等均以治《春秋公羊傳》得顯。
    《公羊春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東漢的何休、唐代的徐彥、清代中后期常州學派的莊存與、孔廣森、劉逢祿、龔自珍、魏源,直到近代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是公羊?qū)W派中有影響的人物。
    1995年,蔣慶出版《公羊?qū)W引論》一書,為當代公羊?qū)W重興之濫觴。
    擴展閱讀:《公羊傳》名句
    1.君子見人之厄則矜制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厄:指陷入困境。君子看到別人陷入困境,便會心生憐憫。而小人看到別人陷入困境,就會幸災樂禍。
    2.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以,因為。貴,指身份地位提高。孩子因為母親的身份地位的提高而提高,母親的地位身份由于子女的富貴而隨之水漲船高。這句話雖然是指宮廷里的事,但普通百姓家的情況亦然,特別是“母以子貴”,那是非常平常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母親為自己孩子的有出息而驕傲。
    3.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勞者:指勞動者。事:從事,這里指艱苦的勞動。饑餓的人用他們的歌聲來表達對食物的渴望之情,勤勞的的人用歌聲來表達他們勞累的心情。詩歌是勞動人民抒寫自己勞動與生活的產(chǎn)物。這在某種程度上觸及了文藝的起源問題。
    4.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出自《公羊傳·閔公元年》。為地位顯要的人隱諱,為親近的人隱諱,為有才德的人隱諱。這是中國古代的風俗與文化傳統(tǒng)。
    5.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交換子女而食,劈開人骨當柴燒。此寫災荒之年饑民食人炊骨的可怕情景,其要強調(diào)的是饑民的悲慘處境。
    6.權者反于經(jīng),然后有善者也。
    出自《公羊傳·桓公十一年》。政權變更就是違反了常規(guī)的原則,然后得到了好的結果。
    7.行權有道:自貶損以行權,不害人以行權。
    出自《公羊傳·桓公十一年》。實行權變是有原則的:貶損自己來實行權變,不損害別人來實行權變。
    8.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出自《公羊傳·僖公十年》。假使死去了的人轉(zhuǎn)而活過來,看到活著的人依然堅守原來的承諾,一點都沒有慚愧的地方,這就可以叫作“信”了。
    9.君子之惡惡也疾始,善善也樂終。
    出自《公羊傳·僖公十七年》。疾:痛恨。君子憎恨惡人,從他一開始做壞事就痛恨;嘉許好人,樂于嘉許到最終。
    10.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出自《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君子認為季札辭讓國君之位,是很講道義的;他避免了親人之間的謀君殘殺,是很仁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