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得作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高考,其實這話一點兒也不夸張,作文在高考語文占分高達60,超過了整個語文總分的三分之一,因此大家不得引起重視,把握每一次寫作文的機會。下面要給大家分享的是2019年高考作文題目預測及范文,希望大家可以看看其他同學寫的,再來和自己對比一下,找找差距,繼續(xù)加油。
2019年高考作文題目預測及范文:視野決定高度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江蘇南京市、鹽城市高三語文試卷作文題)
有人說,人的視野小了,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隨之增強;也有人說,人的視野小了,格局就會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隨之下降。
【文題解析】:本題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寫作關鍵是審題立意。根據(jù)對材料的把握和理解,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中心是在說“視野”,材料中對人們的視野角度做了辯證的詮釋。一種是視野小了容易滿足和獲得成就感,一種是視野小了,格局就會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隨之下降??忌⒁鈴膬蓚€辯證的話題中選擇一種進行立意。從第一種理解可以立意為:視野變小容易滿足、視野大小決定成就感。從第二種理解可以立意為:視野決定高度、視野成就人生、大視野大氣魄。以上角度都可以是學生寫作立意的角度。在寫作的時候要注意結合自身生活,分析的時候要結合現(xiàn)實社會中的現(xiàn)象,這樣作文才能內(nèi)容深刻有一定的高度。
【范文】:
視野決定高度
大鵬俯視萬物翱翔云端,才有了鵬程萬里的寓意;青蛙環(huán)視井底洋洋自得,才有了井底之蛙的笑語。人也一樣,你的視野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楚王丟了心愛的弓,這一國之君抬起頭來,看到了廣闊的疆域,“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推崇“仁”的儒家大師孔子抬頭,看到了天地間叫“人”的群體,“人失之,人得之”。道家尊重自然天理,老子放眼,得出“得之,失之”的天理。
楚王失弓的故事流傳了千年,人們不難從中領悟: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卻看出了不同的豁達,不同的視野決定了未來他們?nèi)松母叨取?BR> 宏偉的教堂里,端坐的教皇俯視圍繞他的教徒:“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無需認證,無需解釋,一句話便成了真理。一群有志之士細心研究,潛心鉆研,發(fā)現(xiàn)了不同,卻被至高無上的教皇迫害,年輕的哥白尼更是付出了生命。
如今,“日心說”已是婦孺皆知的事實。不是當時無人發(fā)現(xiàn),而是無知的教皇不知道,世界上有比他的教堂更莊嚴的東西——真理。從未試著走出教堂的教皇可笑地俯視地球,殊不知,在哥白尼看來,“萬物中心”的地球不過是行星之一。眼光越過地球的哥白尼放眼宇宙,發(fā)現(xiàn)了真理,受到了后人敬仰。
錢塘江大橋看似是不可能建成的橋,茅以升以全新的管理方式和創(chuàng)新的造橋方法完成了這一創(chuàng)舉。然而,大戰(zhàn)爆發(fā),大橋必須炸毀來拖延日軍,茅以升毫無怨言,“抗日必勝,此橋必復”,剛勁有力的八個大字躍然紙上,大橋帶著希望轟然倒塌。
大橋是茅以升也是當時中國的偉大創(chuàng)舉,茅以升更是為之傾注了畢生心血。然而,國難當頭,智者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民族的生死存亡,他自動忽略了橋對自己的重要意義,他的眼光已越過了個人利益,上升到了民族的高度。茅以升被尊稱為中國造橋大師,更是一代開國功臣。
還有那些為國奮戰(zhàn)的將軍與士兵,為民請命的清官與詩人。杜甫心系天下民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李白放眼自然,遠離塵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小人只顧私利,庸庸碌碌終生,埋沒于塵世。偉人放眼大局,才有了指點江山的豪氣,發(fā)現(xiàn)真理的視野,淡泊名利的心胸,從而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眼界決定高度

現(xiàn)在,一種觀念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盛行一時,即“做人,格局決定了你的高度”。這里的格局,指的即是一個人的眼光、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nèi)在布局。這個觀點在今日的盛行,充分說明了眼界在這個高度運轉,人人急功近利的時代的重要性。
說起眼界,對此早已深有體會的古人還傳于后世兩個膾炙人口的成語來告誡后人:“盲人摸象”和“井底之蛙”。前者說的是幾個盲人各自摸了大象的一部分,遂分別認為大象就是它的一部分身體結構特征與現(xiàn)實相接近的生物。后者則說的是生活在井底的青蛙認為只有它生活的一口井是這個世界,而對別人口中的大海不以為然。由此看見,人對新事物的認知何嘗不是基于自己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商热粜率挛锱c已有經(jīng)驗相悖,就會無論孰對孰錯都將初來乍到的新事物觀念逐出門外,束之高閣。如果這樣的處事方式態(tài)度如井底之蛙,摸象之盲人者,不僅再難以取得進步,甚至還會淪為笑柄。
何止古代,近代的史事也無一不告誡著我們固步自封受制于已有經(jīng)驗的后果:清朝因為中期閉關鎖國,中國之發(fā)展遠遠落后滯于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遭到外國列強的侵略瓜分,形勢岌岌可危。如果沒有新文化運動傳播宣揚西方的進步思想,國民的思想仍然不是受到著封建禮教的毒害嗎?如此,還會有今日繁榮昌盛之中國嗎?而進行著這徹徹底底民主主義思想革命運動的——諸如陳獨秀,魯迅,蔡元培等人,誰又不正是因為出國訪問留學的經(jīng)歷才接觸,了解到了西方科學,民主的思想,對世界格局和中國實際情況有了客觀清晰的認知呢?如果他們?nèi)酝A粼诜饨ǘY教的環(huán)境中,眼界不加開闊,則仍保持在無知無覺,精神麻木的狀態(tài),如此還會有新文化運動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此看來,人要有有所飛躍性的突破與進步,必須先打破已有的認知所形成的枷鎖,解放思想去接觸全新的事物觀點,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與認知范圍。身處于這樣一個無比喧囂嘈雜的時代,面對相同一件具有爭議性的事物、事件,往往會眾說紛紜,各有各理。甚至有些事情已復雜到?jīng)]有孰是孰非之說,此時倘若只聽一家之言,靠譜嗎?如何有著這樣的觀念,往往會被情緒煽動所迷惑而失去了自我,今天聽服那家,明天說不定又輕信于那家,如此一來,隨波逐流,究竟何去何從呢?就拿前些時間轟動一時,引發(fā)社會爭論的江歌案來說,案件的情況很復雜,里面的人物更不是單純能單面論斷的,可謂人心難測,可恰恰最傳播開來的對此事的論定就是不多加了解推理就胸有成竹陳說的一面之詞,爾或是傳播者別有用心,故意煽動特定人群的情緒,而良知往往是小聲的。此時如果不眾家之言無一不了解思辨,判斷后形成自己的認知,自己對這件事情的認識與論定是真相嗎?甚至久而久之,你的價值觀就會被扭曲,你的思想就會變成任別人指使擺布的傀儡。若此淪為等,何其悲哀呢?
讀三國演義,我覺得寫的,就是一個格局。我讀出來的,是即使我們不想成為英雄,抑或是不能成為英雄,仍應該銘記人即使再強大,格局過小,小家子氣,就很容易走下坡路。反之,即使再弱小,但只要格局較大,就一樣可以石破天驚,一飛沖天。我覺得,這就是對格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眼界的作用的概括了。
高度決定視野

冰心先生說,墻角的花,當你孤芳自賞時,世界就小了。
——題記
當奔騰的流水在千仞的峭壁之上傾瀉而下時,便有了“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的磅礴氣勢;當勇敢兇猛的蒼鷹在九萬里的高空揮翼翱翔時,便有了展翅蒼穹,誰與爭鋒的昂揚斗志。好水成瀑,鷹擊長空,此之謂“高度決定視野”。
站得高,所以看得遠。他們,在兵荒馬亂、人心渙散的年代,獨上高樓,看到了蕓蕓眾生的喜怒哀愁。于是,屈原吟唱著“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陸游低語著“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范仲淹高歌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杜子美感嘆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他們,站在那個高度,決定了他們比凡人看得更遠,無論窮、達,皆兼濟天下。
站得高,所以看得清。常言道:“*者迷?!蹦恰把鎏齑笮Τ鲩T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太白,滿心的躊躇壯志,滿腹的才華經(jīng)綸,換得了力士脫靴,貴妃研墨的非凡待遇。然而,他卻獨上高樓,看清了宦海的浮沉,官場的險惡,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且放白鹿青崖間”,“舉杯邀明月”。再看那揀盡寒枝不肯棲的智者,竹仗芒鞋輕勝馬的行者,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后,獨上高樓,看清了人生的反復無常。于是,他豁達,他大度,他“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們,站在那個高度,感悟到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薄?BR> 因為站得高,所以流放到北海牧羊的蘇武未曾放大痛苦,在大漢的歷寫下了民族不屈的堅貞氣節(jié);因為站得高,所以人比黃花瘦的易安居士豪氣地講述著“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回州”,即使愁思連蚱蜢舟也載不動,即使“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冬去春來,花謝花開,周而復始。就如同人生的短暫,是不能改變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用心銘記“高度決定視野”。只有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更清,才能把對人生的熱情傾注在眼前的這片土地上,澆灌生命的花兒。
2019年高考作文題目預測及范文:視野決定高度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江蘇南京市、鹽城市高三語文試卷作文題)
有人說,人的視野小了,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隨之增強;也有人說,人的視野小了,格局就會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隨之下降。
【文題解析】:本題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寫作關鍵是審題立意。根據(jù)對材料的把握和理解,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中心是在說“視野”,材料中對人們的視野角度做了辯證的詮釋。一種是視野小了容易滿足和獲得成就感,一種是視野小了,格局就會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隨之下降??忌⒁鈴膬蓚€辯證的話題中選擇一種進行立意。從第一種理解可以立意為:視野變小容易滿足、視野大小決定成就感。從第二種理解可以立意為:視野決定高度、視野成就人生、大視野大氣魄。以上角度都可以是學生寫作立意的角度。在寫作的時候要注意結合自身生活,分析的時候要結合現(xiàn)實社會中的現(xiàn)象,這樣作文才能內(nèi)容深刻有一定的高度。
【范文】:
視野決定高度
大鵬俯視萬物翱翔云端,才有了鵬程萬里的寓意;青蛙環(huán)視井底洋洋自得,才有了井底之蛙的笑語。人也一樣,你的視野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楚王丟了心愛的弓,這一國之君抬起頭來,看到了廣闊的疆域,“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推崇“仁”的儒家大師孔子抬頭,看到了天地間叫“人”的群體,“人失之,人得之”。道家尊重自然天理,老子放眼,得出“得之,失之”的天理。
楚王失弓的故事流傳了千年,人們不難從中領悟: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卻看出了不同的豁達,不同的視野決定了未來他們?nèi)松母叨取?BR> 宏偉的教堂里,端坐的教皇俯視圍繞他的教徒:“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無需認證,無需解釋,一句話便成了真理。一群有志之士細心研究,潛心鉆研,發(fā)現(xiàn)了不同,卻被至高無上的教皇迫害,年輕的哥白尼更是付出了生命。
如今,“日心說”已是婦孺皆知的事實。不是當時無人發(fā)現(xiàn),而是無知的教皇不知道,世界上有比他的教堂更莊嚴的東西——真理。從未試著走出教堂的教皇可笑地俯視地球,殊不知,在哥白尼看來,“萬物中心”的地球不過是行星之一。眼光越過地球的哥白尼放眼宇宙,發(fā)現(xiàn)了真理,受到了后人敬仰。
錢塘江大橋看似是不可能建成的橋,茅以升以全新的管理方式和創(chuàng)新的造橋方法完成了這一創(chuàng)舉。然而,大戰(zhàn)爆發(fā),大橋必須炸毀來拖延日軍,茅以升毫無怨言,“抗日必勝,此橋必復”,剛勁有力的八個大字躍然紙上,大橋帶著希望轟然倒塌。
大橋是茅以升也是當時中國的偉大創(chuàng)舉,茅以升更是為之傾注了畢生心血。然而,國難當頭,智者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民族的生死存亡,他自動忽略了橋對自己的重要意義,他的眼光已越過了個人利益,上升到了民族的高度。茅以升被尊稱為中國造橋大師,更是一代開國功臣。
還有那些為國奮戰(zhàn)的將軍與士兵,為民請命的清官與詩人。杜甫心系天下民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李白放眼自然,遠離塵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小人只顧私利,庸庸碌碌終生,埋沒于塵世。偉人放眼大局,才有了指點江山的豪氣,發(fā)現(xiàn)真理的視野,淡泊名利的心胸,從而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眼界決定高度

現(xiàn)在,一種觀念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盛行一時,即“做人,格局決定了你的高度”。這里的格局,指的即是一個人的眼光、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nèi)在布局。這個觀點在今日的盛行,充分說明了眼界在這個高度運轉,人人急功近利的時代的重要性。
說起眼界,對此早已深有體會的古人還傳于后世兩個膾炙人口的成語來告誡后人:“盲人摸象”和“井底之蛙”。前者說的是幾個盲人各自摸了大象的一部分,遂分別認為大象就是它的一部分身體結構特征與現(xiàn)實相接近的生物。后者則說的是生活在井底的青蛙認為只有它生活的一口井是這個世界,而對別人口中的大海不以為然。由此看見,人對新事物的認知何嘗不是基于自己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商热粜率挛锱c已有經(jīng)驗相悖,就會無論孰對孰錯都將初來乍到的新事物觀念逐出門外,束之高閣。如果這樣的處事方式態(tài)度如井底之蛙,摸象之盲人者,不僅再難以取得進步,甚至還會淪為笑柄。
何止古代,近代的史事也無一不告誡著我們固步自封受制于已有經(jīng)驗的后果:清朝因為中期閉關鎖國,中國之發(fā)展遠遠落后滯于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遭到外國列強的侵略瓜分,形勢岌岌可危。如果沒有新文化運動傳播宣揚西方的進步思想,國民的思想仍然不是受到著封建禮教的毒害嗎?如此,還會有今日繁榮昌盛之中國嗎?而進行著這徹徹底底民主主義思想革命運動的——諸如陳獨秀,魯迅,蔡元培等人,誰又不正是因為出國訪問留學的經(jīng)歷才接觸,了解到了西方科學,民主的思想,對世界格局和中國實際情況有了客觀清晰的認知呢?如果他們?nèi)酝A粼诜饨ǘY教的環(huán)境中,眼界不加開闊,則仍保持在無知無覺,精神麻木的狀態(tài),如此還會有新文化運動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此看來,人要有有所飛躍性的突破與進步,必須先打破已有的認知所形成的枷鎖,解放思想去接觸全新的事物觀點,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與認知范圍。身處于這樣一個無比喧囂嘈雜的時代,面對相同一件具有爭議性的事物、事件,往往會眾說紛紜,各有各理。甚至有些事情已復雜到?jīng)]有孰是孰非之說,此時倘若只聽一家之言,靠譜嗎?如何有著這樣的觀念,往往會被情緒煽動所迷惑而失去了自我,今天聽服那家,明天說不定又輕信于那家,如此一來,隨波逐流,究竟何去何從呢?就拿前些時間轟動一時,引發(fā)社會爭論的江歌案來說,案件的情況很復雜,里面的人物更不是單純能單面論斷的,可謂人心難測,可恰恰最傳播開來的對此事的論定就是不多加了解推理就胸有成竹陳說的一面之詞,爾或是傳播者別有用心,故意煽動特定人群的情緒,而良知往往是小聲的。此時如果不眾家之言無一不了解思辨,判斷后形成自己的認知,自己對這件事情的認識與論定是真相嗎?甚至久而久之,你的價值觀就會被扭曲,你的思想就會變成任別人指使擺布的傀儡。若此淪為等,何其悲哀呢?
讀三國演義,我覺得寫的,就是一個格局。我讀出來的,是即使我們不想成為英雄,抑或是不能成為英雄,仍應該銘記人即使再強大,格局過小,小家子氣,就很容易走下坡路。反之,即使再弱小,但只要格局較大,就一樣可以石破天驚,一飛沖天。我覺得,這就是對格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眼界的作用的概括了。
高度決定視野

冰心先生說,墻角的花,當你孤芳自賞時,世界就小了。
——題記
當奔騰的流水在千仞的峭壁之上傾瀉而下時,便有了“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的磅礴氣勢;當勇敢兇猛的蒼鷹在九萬里的高空揮翼翱翔時,便有了展翅蒼穹,誰與爭鋒的昂揚斗志。好水成瀑,鷹擊長空,此之謂“高度決定視野”。
站得高,所以看得遠。他們,在兵荒馬亂、人心渙散的年代,獨上高樓,看到了蕓蕓眾生的喜怒哀愁。于是,屈原吟唱著“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陸游低語著“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范仲淹高歌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杜子美感嘆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他們,站在那個高度,決定了他們比凡人看得更遠,無論窮、達,皆兼濟天下。
站得高,所以看得清。常言道:“*者迷?!蹦恰把鎏齑笮Τ鲩T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太白,滿心的躊躇壯志,滿腹的才華經(jīng)綸,換得了力士脫靴,貴妃研墨的非凡待遇。然而,他卻獨上高樓,看清了宦海的浮沉,官場的險惡,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且放白鹿青崖間”,“舉杯邀明月”。再看那揀盡寒枝不肯棲的智者,竹仗芒鞋輕勝馬的行者,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后,獨上高樓,看清了人生的反復無常。于是,他豁達,他大度,他“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們,站在那個高度,感悟到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薄?BR> 因為站得高,所以流放到北海牧羊的蘇武未曾放大痛苦,在大漢的歷寫下了民族不屈的堅貞氣節(jié);因為站得高,所以人比黃花瘦的易安居士豪氣地講述著“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回州”,即使愁思連蚱蜢舟也載不動,即使“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冬去春來,花謝花開,周而復始。就如同人生的短暫,是不能改變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用心銘記“高度決定視野”。只有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更清,才能把對人生的熱情傾注在眼前的這片土地上,澆灌生命的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