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益智成語故事:朝三暮四

字號:

朝三暮四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zhāo sān mù sì,釋義:是聰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別事情,后來比喻辦事反復(fù)無常,經(jīng)常變卦。以下“幼兒益智成語故事:朝三暮四”由整理發(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朝三暮四
    戰(zhàn)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yǎng)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里養(yǎng)了許多只猴子。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只猴子四顆橡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之間竟然能交流溝通了。
    幾年之后,老人的經(jīng)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shù)目卻越來越多,又碰上糧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顆改為七顆。
    于是,一天,他和猴子們商量說:“現(xiàn)在糧食不夠了,從今天開始,食物必須節(jié)約著吃。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nèi)w橡子,晚上還是照常給四顆橡子,你們認為怎么樣呢?”
    猴子們聽到老人的這番話,非常生氣,都認為早上怎么少了一個?于是,紛紛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竄來跳去,貌似是在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分配情況的強烈不滿。
    老人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這樣吧,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nèi)w,這樣總該可以了吧?”
    這群猴子們聽了,覺得早上的橡子數(shù)量已經(jīng)由三個變成四個,比晚上的多,就換了另一番模樣,紛紛高興得在地上翻滾起來,認為自己取得了勝利。
    ——《莊子·齊物論》
    【求解驛站】原指實質(zhì)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進行欺騙。后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fù)無常。
    【活學(xué)活用】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瞎定計劃的人,往往一事無成。
    【妙語點撥】猴子們每天得到的橡子總數(shù)其實沒有變化,只是分配方式有所變化,猴子們就轉(zhuǎn)怒為喜。那些追求名和實的人,總是試圖區(qū)分事物的不同性質(zhì),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故事中的猴子們一樣,為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近義】朝秦暮楚、反復(fù)無常
    【反義】始終如一、一成不變
    源于莊周《莊子·齊物論》。這個故事本來的寓意是對管理與被管理者兩種愚的巧妙諷刺,被嘲諷的后者因‘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貽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卻僅為了解決眼前困境而慣使些‘自欺欺人權(quán)宜緩兵之下策’也自然終因非長久之計而實則遭怨?,F(xiàn)在,被引申為目標不堅定或者感情上不專一。
    引證解釋
    原來比喻用詐術(shù)欺騙人。后來用以比喻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BR>    南朝(梁)劉勰《滅惑論》:所謂朝三暮四而喜怒交設(shè)者也。
    《舊唐書》卷一三五.皇甫鎛傳:“直以性惟狡詐,言不誠實,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聰,足見*邪之極?!?BR>    元楊訥《西游記.第九出》:“也是我為人不肖,和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BR>    元喬夢符《山坡羊·冬日寫懷》: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癡兒不解榮枯事。
    蔡東藩《民國演義》:似此重大問題,只隔一宿,偏已換了花樣,朝三暮四,令人莫測。
    魯迅《墳·燈下漫筆》:厘定規(guī)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guī)則是不像那樣朝三暮四的。
    成語典故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娋呀耘?。曰:‘然則朝四而暮三?!娋呀詯偂C麑嵨刺澏才瓰橛?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這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為耍猴的人。
    《莊子·齊物論》記載了狙公賦芧的故事,《列御寇·黃帝篇》則對這則故事進行了詳細地擴寫,說宋國有一個養(yǎng)獼猴的人,因為養(yǎng)的獼猴太多而家財匱乏,于是養(yǎng)獼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獼猴的食物。他對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才歡喜。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實質(zhì)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不過現(xiàn)在我們多比喻變卦,反復(fù)無常。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苯弑M心力去求“一”,卻不知道其本來就是相同的,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在總數(shù)上、本質(zhì)上沒有變,都是七個,但順序不同,對猴子的影響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