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勵志的成語故事大全

字號:

每一個成語背后都有一個故事,寓意深刻。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積淀,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縮影。下面是為大家?guī)砀咧袆钪镜某烧Z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成語勵志故事:愛屋及烏】
    商朝末年,商紂王的統(tǒng)治十分殘暴,民心盡失。周武王就率兵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建國后,武王對如何處理商朝留下的官員很傷腦筋,他問姜太公:“周朝建立了,對商朝的官員到底應該怎樣處置?”姜太公說:“我聽說愛其人者,也愛其屋上的烏鴉(注:烏鴉常被人認為是不吉利的鳥)。還是把他們全部殺了為好。”
    聽了姜太公的意見,武王不大贊同。于是,他又召見召公,問了同樣的問題。召公回答說:“我曾聽人說:貪官污吏跟商紂王一起壓榨老百姓,一定要把他們處死;而對老百姓公正、廉潔的好官員,就應該讓他們活著。我們必須把有罪的和無罪的,好的和壞的區(qū)分開來。壞的處以死刑,一個也不留?!?BR>    周武王聽了還是不滿意,最后他向周公詢問這個問題。周公說:“我認為應當讓這些官員們全部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種自己的田地,自食其力。然后,再通過施行仁政來感化全國的老百姓,天下必然太平?!?BR>    武王聽后十分高興,就照周公的辦法去治理國家,結果,天下很快就安定下來了。
    ——《尚書大傳·大戰(zhàn)》
    【求解驛站】喜愛那所房屋,連房屋上的烏鴉也一并喜愛。比喻由于喜愛某人也連帶地喜愛與他有關系的人或物。
    【成語勵志故事:囊螢映雪】
    晉朝時候,有個讀書人名叫車胤,字武子,家住南平。車胤從小就非常熱愛學習,可是家里非常貧窮,沒有錢購買燈油,所以一到晚上就無法讀書了。車胤心里非常著急。
    一個夏天的夜晚,車胤突然注意到尾部發(fā)出光芒的螢火蟲。他見螢火蟲在空中飛來飛去,傳播光亮,心想要是把這些光亮聚攏起來,作為讀書之用,該有多好啊。他受到啟發(fā),想了一陣,終于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
    他回家做了一個紗囊,然后到處去找螢火蟲,捉了數(shù)十只,將它們置于紗囊中,放在屋里。這樣,屋里的紗囊就能放出光亮,起到小燈籠所能起到的作用。到了晚上,車胤借著紗囊中透出來的光亮,一心一意地苦讀詩文。
    車胤后來成為一個飽學之士,官至吏部尚書。有誰知道,他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學問,還多虧當初螢火蟲給他出力呢!
    這個故事,被人們稱做“囊螢”。
    晉朝時候,還有個讀書人叫孫康,家里也十分窮。他白天必須到田里干活,只有晚上才有空閑讀書。他也沒錢買燈油作照明之用。為了能堅持學習,他經(jīng)常在雪夜之中,坐在門口,借助積雪反射出來的月光讀書學習。
    因為他學習非常用功,終于成為一名學者。
    這個故事,被人們稱為“映雪”。
    ◎成語釋義
    形容學習非??炭唷?BR>    ◎故事出處
    《晉書·車胤傳》:“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明朝廖用賢的《尚友錄》:“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于冬月嘗映雪讀書?!?BR>    【成語勵志故事:董狐直筆】
    公元621年,晉襄公死后,他的兒子夷皋繼位為君,即晉靈公。
    當時,晉靈公只有七歲,便由相國、中軍元帥趙盾執(zhí)掌國政。
    過了十多年,晉靈公長大成人,便親自掌握國政。晉靈公生性殘暴,生活十分荒*,且又經(jīng)常濫殺無辜。趙盾見了,十分著急,幾次向靈公進諫,靈公當面不說什么,心中卻把趙盾恨得要死。
    當時,晉靈公十分寵信大夫屠岸賈。他和屠岸賈商議后,派了一名刺客去行剌趙盾。不料刺客來到趙盾府上,看到趙盾四更起來,坐在屋里等天亮上朝,不由被趙盾忠心為國的精神所感動。他不忍下手,告訴趙盾有人要謀殺他后,就一頭撞死在一棵大樹上。
    晉靈公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假意召趙盾進宮喝酒,想用一只訓練好的獵狗咬死趙盾,不料詭計被趙盾的侍衛(wèi)提彌明識破,當獵狗撲向趙盾的時候,提彌明猛沖上去,一下子就扭斷了獵狗的脖子。晉靈公大怒,立刻下令武士們去殺趙盾和提彌明。提彌明非常勇敢,一個人保護著趙盾,一面還手,一面跑。提彌明一連殺了幾個武士,但寡不敵眾,終于被武士殺死。
    趙盾幸虧武士靈輒相救,才逃出了宮。原來,趙盾五年前曾救過靈輒的命,靈輒才在趙盾危險的時候救了他。趙盾出了宮,正巧他兒子得了消息,率領家丁前來救應。趙盾脫了險,父子倆不敢再回相府,急忙出了西門,想逃到國外去。
    碰巧,他們遇見了打獵回來的族弟趙穿。趙穿看到他們慌慌張張的樣子,問他們發(fā)生了什么事。趙盾說完后,趙穿說:
    “你可不能離開晉國,我自有辦法請你回去!”
    趙盾不知道趙穿要干什么,心中很矛盾,于是又像點頭,又像搖頭地說:
    “我暫時在河東等著。不過你得小心,千萬別再惹出禍來?!?BR>    趙穿回到城里,用計取得了晉靈公的信任,又以搜羅美女為名,把屠岸賈支到外地去,接著,便在晉靈公到桃園喝酒游樂時,指揮衛(wèi)士把晉靈公殺了。
    趙穿馬上把趙盾接回降城,趙盾便繼立晉文公的小兒子里臀為國君,便是晉成公。
    對于趙穿殺晉靈公這件事,晉國的百姓因為怨恨靈公,沒有人責怪他。但趙盾覺得靈公總是個國君,謀害國君的名聲實在太難聽,對于世代忠良的趙家,真是清白的臉上抹了一塊黑,成為他的一件大心事。
    一天,他找來太史董狐,讓董狐把記載朝廷大事的史簡給他看看。董狐把大事記交給趙盾,只見上面寫著:
    “秋七月,趙盾在桃園謀害了國君夷皋!”
    趙盾大吃一驚,說:
    “太史,你弄錯了吧!誰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殺的,那時我還逃亡在外,怎么能歸罪于我呢?”
    董狐耿直地說:
    “你身為相國,國家大事全由你掌管,你雖說跑了,但沒離開本國的地界。要是你不允許兇手這么辦,那你回都后為什么不治他的罪呢?顯然,這件事是你主謀的!”
    “可以修改嗎?”趙盾又問。
    “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這才是真正的歷史。董狐頭可斷,此簡決不可改!”董狐回答說。
    趙盾聽了,無可奈何,只得作罷。
    后來,“董狐直筆”這一典故,用來稱頌據(jù)事直書的史臣或史官正直不阿的精神。(戈智)《左傳·宣公二年》
    【典故】《左傳·宣公二年》載:趙穿殺晉靈公,身為正卿的趙盾沒有管,董狐認為趙盾應負責任,便在史策上記載說“趙盾弒其君”。為趙盾所殺。后孔子稱贊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解釋】董狐:春秋時晉國的史官。直筆:根據(jù)事實,如實記載。指敢于秉筆直書,尊重史實,不阿權貴的正直史家。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尊重歷史事實
    【相近詞】董狐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