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的詩詞《代白頭吟》賞析

字號:

《代白頭吟》是鮑照感嘆自己懷才不遇而借《白頭吟》這種長于表現(xiàn)見棄之情的樂府形式寫的一首名作。下面就和一起來了解下鮑照的詩詞,歡迎閱讀!
    《代白頭吟》
    南朝•鮑照
    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何慚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人情賤恩舊,世議逐衰興。
    毫發(fā)一為瑕,丘山不可勝。
    食苗實碩鼠,點白信蒼蠅。
    鳧鵠遠成美,薪芻前見陵。
    申黜褒女進,班去趙姬升。
    周王日淪惑,漢帝益嗟稱。
    心賞猶難恃,貌恭豈易憑。
    古來共如此,非君獨撫膺。
    【賞析】
    鮑照家世貧賤,青年時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但沒有得到重視。后來,他終得賞識,但不久劉義慶病逝,他隨之失職,最后為亂兵所害?!爸比缰旖z繩,清如玉壺冰”二句,連用兩個比喻,以琴弦喻孤高耿直,以玉壺冰比喻品行潔凈,表達自己滿腹經(jīng)綸卻不被見重的義憤之情。同時,此二句位于詩的開頭,有“興”的作用,這種既比且興的手法使詩文生動形象,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有“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名句,即化用“清如玉壺冰”句的意境,后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這兩句現(xiàn)可用以表現(xiàn)人物剛直清正的人品。
    擴展閱讀:鮑照的生平簡介
    鮑照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一帶度過的。元嘉期間(424—453年)被宋文帝劉義隆聘為國侍郎。孝武帝即位后,為大學(xué)博士兼中書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轉(zhuǎn)永嘉(今溫州市)令,后任朐海王劉于頊的前軍參軍、遷軍刑獄參軍,人稱鮑參軍。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鮑照26歲,據(jù)史載,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但沒有得到重視。他不死心,準(zhǔn)備獻詩言志。有人勸阻他說:“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鮑照大怒:“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可聞?wù)?,豈可數(shù)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之后,他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閑居了一段時間。后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浚的侍郎。
    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后,他任海虞令,遷太學(xué)博士兼中書舍人,出為秣陵令,轉(zhuǎn)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為前軍參軍,刑獄參軍等職,掌書記之任。孝武帝死后,太始二年(466年),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劉子勛稱帝,劉子頊響應(yīng),后劉子勛敗,劉子頊被賜死,鮑照在荊州被亂軍殺害。文帝十一子劉彧殺前廢帝劉子業(yè)自立,是為明帝。子頊響應(yīng)了晉安王劉子勛反對劉彧的斗爭。子勛戰(zhàn)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時為泰始二年。
    擴展閱讀:鮑照的詩作風(fēng)格
    鮑照創(chuàng)作以詩為主,今存204首?!稊M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dāng)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少部分詩描寫了邊塞戰(zhàn)爭和征戍生活,為唐代邊塞詩的萌芽。
    藝術(shù)風(fēng)格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直接繼承了建安傳統(tǒng),對后世李白、岑參、高適、杜甫有較大影響。藝術(shù)形式上,大力學(xué)習(xí)和寫作樂府詩,存80余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雜言等多種形式。五言詩講究駢儷,圓穩(wěn)流利,內(nèi)容豐富,感情飽滿。七言詩變逐句用韻為隔句押韻,并可自由換韻,拓廣了七言詩的創(chuàng)作道路。他的樂府詩突破了傳統(tǒng)樂府格律而極富創(chuàng)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語言容量大,節(jié)奏變化多,辭藻華美流暢,抒情淋漓盡致,并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潛曰:“明遠樂府,如五丁鑿山,開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古詩源》卷十一)?!妒彸琴x》借廣陵在漢代的繁榮和今時的荒涼來抒發(fā)懷古之幽情,被視為六朝抒情小賦代表作之一。散文基本上屬于駢文?!兜谴罄装杜c妹書》,抒情議論融合,文氣跌宕,辭藻絢麗,兼有駢散之長。
    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F(xiàn)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最為流行。鮑照集的注釋,始于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jié)在錢注基礎(chǔ)上作了補注,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lián)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