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相思》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這首詩是青年王維所*情詩的代表。該詩由物感懷,借助紅豆鮮艷色彩和有關(guān)的動人傳說,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暢的語言,傳達濃烈的相思之情,十分感人。下面是分享的唐詩《相思》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相思》
    唐代: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
    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摘,因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釋】
    相思:題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贈李龜年”。
    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qū)的植物,結(jié)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春來”句:一作“秋來發(fā)故枝”。
    “愿君”句:一作“勸君休采擷”。采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賞析】
    這首詩是青年王維所*情詩的代表。該詩由物感懷,借助紅豆鮮艷色彩和有關(guān)的動人傳說,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暢的語言,傳達濃烈的相思之情,十分感人。《相思》流傳至今仍不失為詠物詩的名篇?!坝^物微”而“托興遠”,是古人作詠物詩常用的一種手法。王維深解詩中三昧,因此《相思》在表現(xiàn)技巧上有許多可借鑒之處。
    紅豆,生于南國,其果鮮紅渾圓,外表晶瑩剔透,因為常被南方人作為服飾裝飾物。紅豆與相思聯(lián)系在一起,則是來源于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為丈夫戰(zhàn)死邊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樹下,此后化為了紅豆,在春天的時候生長發(fā)芽。從此以后,紅豆被人們稱為了相思子,也在文學中引用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愛范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既是紅豆產(chǎn)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來發(fā)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shè)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fā)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于情味的事物來寄托情思?!皝砣站_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于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xiāng)情。同樣,這里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征。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擷植物來寄托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霸妇嗖蓴X”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卑凳具h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里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于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zhuǎn)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tài)。用“多”字則表現(xiàn)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diào)。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guān)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紅豆是最能表達相思之物。中國人常說,睹物思人。這“物”可能是他吃過的、穿過的,也可能是他看過的、聽過的;可能是他喜歡的,也可能是他厭惡的。只要是與他有關(guān)系的,哪怕只有一絲關(guān)聯(lián),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經(jīng)。詩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見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紅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從詩人對朋友的深切叮嚀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詩人對朋友的滿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這種方式表露情懷,語意高妙,深摯動人。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于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擴展閱讀:人物生平
    王維于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運城永濟市)。
    王維才華早顯,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王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yīng)試,由于他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guān)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后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闭垇順穾熝葑啵环趾敛徊睿ǜ鶕?jù)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并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一說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張九齡執(zhí)政,拔擢王維為右拾遺。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調(diào)任監(jiān)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jié)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yǎng)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樹林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
    至德元載(756年),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后*出任偽職。戰(zhàn)亂平息后,王維被下獄,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但因他被俘時曾作《凝*》抒發(fā)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后兼遷中書舍人,官終尚書右丞。
    上元二年(761年),王維逝世。臨終時,他仍作書向親友辭別,完成后便安然離世。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yè),后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nèi)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xù)隱居的愿望。詩中寫景并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