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二年(1079),蘇軾由于和新黨政見不合而發(fā)生劇烈沖突,他的詩文被人斷章取義,被指責為“譏諷文字”,于陰歷八月十八日入獄,史稱“烏臺詩案”。這四首詩作于獄中。下面就和一起來了解下蘇軾的詩詞《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竹》賞析,歡迎閱讀!
《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竹》
宋•蘇軾
今日南風來,吹亂庭前竹。
低昂中音會,甲刃紛相觸。
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
風霽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賞析】
蘇軾愛竹,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可見竹是蘇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詩人何以對竹子情有獨鐘,這首詩便給出了一個答案。蘇軾因烏臺詩案被囚禁在御史臺,而御史臺前的竹子,便成了詩人情感的寄托。那風雪中的竹子顯得孤寂冷落,它雖處于惡劣的環(huán)境中,卻仍有凜然不可侵犯的風姿,那“可折不可辱”的風骨,是詩人最為敬重的?!笆捜伙L雪意,可折不可辱”兩句,歌詠竹子柔韌剛毅的堅強品格。這兩句妙在表面詠竹,實則抒寫一己胸懷,寫自己雖處逆境卻剛正自持,寧可受盡摧殘,也不接受任何污辱?,F(xiàn)可用以詠竹,也可用來贊美那種身處逆境卻有不可摧折的意志的人。
擴展閱讀:蘇軾的烏臺詩案簡介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調(diào)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了。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nèi)一片倒蘇之聲。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shù)十人。這就是北宋的“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他一生的轉(zhuǎn)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fā)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shù)毓賳T監(jiān)視。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擴展閱讀:蘇軾的詞作
蘇軾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fā)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后,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zhuǎn)變?yōu)橐环N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fā)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于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chuàng)作主張。
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雖然柳永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fā)展,但他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這個任務有待于蘇軾來完成。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zhì)和表現(xiàn)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并論,由于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xiàn)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并駕齊驅(qū),蘇軾還提出了詞須“自是一家”的創(chuàng)作主張。此處的“自是一家”之說,是針對不同于柳永詞的“風味”而提出的,其內(nèi)涵包括: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致,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fā)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其文如其為人”(《答張文潛縣丞書》),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自成一家。蘇軾一向以文章氣節(jié)并重,在文學上則反對步人后塵,因而他不滿意秦觀“學柳七作詞”而缺乏“氣格”。
《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竹》
宋•蘇軾
今日南風來,吹亂庭前竹。
低昂中音會,甲刃紛相觸。
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
風霽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賞析】
蘇軾愛竹,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可見竹是蘇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詩人何以對竹子情有獨鐘,這首詩便給出了一個答案。蘇軾因烏臺詩案被囚禁在御史臺,而御史臺前的竹子,便成了詩人情感的寄托。那風雪中的竹子顯得孤寂冷落,它雖處于惡劣的環(huán)境中,卻仍有凜然不可侵犯的風姿,那“可折不可辱”的風骨,是詩人最為敬重的?!笆捜伙L雪意,可折不可辱”兩句,歌詠竹子柔韌剛毅的堅強品格。這兩句妙在表面詠竹,實則抒寫一己胸懷,寫自己雖處逆境卻剛正自持,寧可受盡摧殘,也不接受任何污辱?,F(xiàn)可用以詠竹,也可用來贊美那種身處逆境卻有不可摧折的意志的人。
擴展閱讀:蘇軾的烏臺詩案簡介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調(diào)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了。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nèi)一片倒蘇之聲。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shù)十人。這就是北宋的“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他一生的轉(zhuǎn)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fā)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shù)毓賳T監(jiān)視。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擴展閱讀:蘇軾的詞作
蘇軾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fā)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后,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zhuǎn)變?yōu)橐环N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fā)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于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chuàng)作主張。
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雖然柳永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fā)展,但他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這個任務有待于蘇軾來完成。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zhì)和表現(xiàn)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并論,由于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xiàn)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并駕齊驅(qū),蘇軾還提出了詞須“自是一家”的創(chuàng)作主張。此處的“自是一家”之說,是針對不同于柳永詞的“風味”而提出的,其內(nèi)涵包括: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致,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fā)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其文如其為人”(《答張文潛縣丞書》),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自成一家。蘇軾一向以文章氣節(jié)并重,在文學上則反對步人后塵,因而他不滿意秦觀“學柳七作詞”而缺乏“氣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