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詩詞《念奴嬌·昆侖》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此詞作于1935年。當時中央紅軍走完了長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將到達陜北。10月,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昆侖山脈有感而作。下面是分享的毛主席詩詞《念奴嬌·昆侖》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念奴嬌·昆侖》
    【原文】
    橫空出世⑵,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⑶,攪得周天寒徹⑷。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⑸。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⑹,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⑻。
    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
    【題解】
    1956年5月,毛澤東視察湖南后,又到武昌視察,在武漢江面游泳三次;這首詞是第一次游過長江之后所寫,熱情歌頌了武漢長江大橋與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shè)。
    【注釋】
    ⑴昆侖:山脈名稱。其主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西藏自治區(qū)交界處,東段分三支伸展。其南支向東延伸后與岷山相接,因而紅軍長征時所經(jīng)過的岷山,也可以看作昆侖山的一個支脈。作者自注:“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別的解釋不合實際?!?BR>    ⑵橫空出世:橫空,橫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險峻。
    ⑶飛起玉龍三百萬:玉龍,白色的龍;三百萬是形容其多。這里是說終年積雪的昆侖山脈蜿蜒不絕,好像無數(shù)的白龍正在空中飛舞。(按:作者原注中的“前人”指北宋張元。張元句,始見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一,原作“戰(zhàn)死玉龍三十萬,敗鱗風卷滿天飛”。以后有關(guān)記載漸有出入。南宋魏慶之輯《詩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條作“戰(zhàn)退<舊時通行本作戰(zhàn)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似為作者原注所據(jù)?!爱斈陮O行者過此”,是當?shù)鼐用駛髡f《西游記》里的故事。)作者自注:“宋人詠雪詩云:‘戰(zhàn)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龈髅}之雪,積世不滅,登高遠望,白龍萬千,縱橫飛舞,并非敗鱗殘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國,好看不好吃,試為評之。”
    ⑷周天寒徹:滿天冷透。
    ⑸人或為魚鱉:有的人會被洪水淹死?!蹲髠?昭公元年》:“微(沒有)禹,吾其魚乎!”
    ⑹倚天抽寶劍:傳楚宋玉作《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寶劍極長和帶劍的人極高大。
    ⑺遺(wèi):贈與。
    ⑻還東國:首次發(fā)表時原作“留中國”,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詩詞》改為“還東國”。
    【譯文】
    破空而出了,
    莽莽昆侖山,
    你已看遍人世間的春秋風云。
    你雪山般的身軀飛舞起千百萬冰棱,
    滿天被你攪得寒入骨髓。
    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縱橫流淌,
    有些人或許葬于魚腹。
    你的千年功過是非,
    究竟何人曾予以評說?
    今天我要來談一談昆侖:
    不要你如此高峻,
    也不要你這么多的雪花。
    怎樣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寶劍,
    把你斬為三片呢?
    一片送給歐洲,
    一片贈予美洲,
    一片留在東方。
    在這和平世界里,
    整個地球?qū)⑾襁@樣感受到熱烈與涼爽。
    【鑒賞】
    此詞作于1935年。當時中央紅軍走完了長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將到達陜北。10月,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昆侖山脈有感而作。
    《念奴嬌·昆侖》的主題的豐富性會使細心的讀者應接不暇,而又撲朔迷離。這是一首十分復雜的詩,詩人的胸懷在這首詩中不僅僅是容納了祖國河山,而且容納了整個人類世界,即氣魄之大僅祖國山川已不能容納,它必向外奔溢,窮盡八荒,涵蓋環(huán)宇。關(guān)于它的主題,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為這首詩的批注中揭開了謎底:“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苯又髡呃^續(xù)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民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BR>    讀者在讀到“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時,一定要問毛主席為什么要把昆侖一分為三贈予英、美、日呢,根據(jù)作者的解釋是反對帝國主義。
    縱觀毛主席的一生從來都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輸?shù)闷鹨糙A得起。他胸懷世界的抱負是從青年時代就開始的,他讀過世界上眾多英雄的傳記并以此激勵自己的壯志。他在長沙還是一英俊書生時就指點祖國江山,創(chuàng)辦新民學會及稍后的《湘江評論》。青春時的抱負隨著歲月的流逝沒有絲毫減退,反而越來越高漲,一浪高過一浪,終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侖山為著眼點或壯志之出發(fā)點,一舉表達了他對于全世界的義務、責任及抱負,這一切都是很具體的,說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圍內(nèi)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進行到底,而且要鋪開到世界的每個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勢,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毛主席對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體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從這一天開始,直到后來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學說,在范圍內(nèi)團結(jié)了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為此,“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即是把中國革命的經(jīng)驗以及毛澤東思想傳送給他們,而不是真的把昆侖砍成三段送給他們。
    前面談了此詩的思想境界之美,這里轉(zhuǎn)談一下此詩的藝術(shù)之美。
    因為如此復雜的主題本身要表達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藝術(shù)相結(jié)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即昆侖)出來幫忙了,詩人“橫空出世”般地勝任了。
    詞之上半闋寫昆侖山之壯麗從冬天一直寫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禍,功過是非,誰曾評說。詩人在此以昆侖象征祖國,并站在一個高度評說祖國幾千年歷史的功過是非。氣勢流暢,有一泄千里之感,從大象入物,又有細節(jié)描繪,“飛起玉龍三百萬”化用前人“戰(zhàn)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二句,正如作者所說借此一句來形容雪山。此句用得靈妙自然、恰切精當。再有“人或為魚鱉”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現(xiàn)實主義詩歌中的奇異比喻,指夏日從此昆侖橫流下來的江河湖水已泛濫成災,加害于人,同時又暗指中國舊社會的黑暗之云。然后破空斗膽一句提問:“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下半闋,詩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侖道:今天我要來談一談你了,這高度,這大雪都不需太多?!斑@高”、“這多雪”中的“這”字用得簡省好看,顯得詩人內(nèi)心篤定大氣,僅兩個“不要”就解決了。接著是“安得倚天抽寶劍”一句,令人聯(lián)想到稼軒的《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中二句“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币约袄畎住杜R江王節(jié)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甚至還令筆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俠小說的名字《倚天屠龍記》。而詩人毛澤東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劍斬玉龍”。
    最后二行帶有預言性質(zhì),在未來的和平世界里,全人類將共享一個冷暖適應的氣候,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潛在之意是詩人堅信他所捍衛(wèi)及奉行的理想屬大道中正,必將普行于全人類。這理想是世界革命進行到最后勝利,徹底埋葬帝國主義。
    最后一行的“涼熱”二字極富詩意,前者清涼后者熱烈,放在一塊加以辯證綜合就調(diào)出一個恰切的溫度,另外,這二字的象征意義也極為精蘊,含而不露,輾轉(zhuǎn)達意,卻又一語中的,最后應了作者自己所層層推出的主題:反對帝國主義而不是別的。
    這首詞里,毛成功地表達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侖裁為三截后,“一截遺歐,一截贈美”,好使“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這是“大同”理想;聯(lián)系到他的事業(yè),這大同理想還不是《禮記》里幻想的那種,而是馬克思設(shè)計的那種。馬克思得以在中國傳播、托根,很可能與《禮記》那個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靈有關(guān),康有為曾依傍那個理想,直到近來講“小康”,名字還從《禮記》那段里摘出來的。叫人驚異這個以流變不居的世界上,會有那樣頑固的繼承性;一個學說在民眾間的傳播,往往不在于它論證得使人信服,而別有更深微幽隱的因素,任何時代,群眾都沒有從學理上了解過自己所信奉的理論。當然,詞不是政治學說的論文,它也不可能介紹大同理想的細節(jié),所以,通過昆侖這個意象傳達的大同理想,其實還是個兩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適合《禮記》那個本土的型號,也適合馬克思那個舶來的型號。讀者得參照作者的生平、思想,才能給這個理想貼上特別的標簽——這是文藝寫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限制不可能天網(wǎng)恢恢的一個例子,同時也是讀者具有理解主動性的一個例子。
    擴展閱讀:
    毛澤東故事
    有一家姓毛的農(nóng)民,是毛澤東家的鄰居。他把豬賣給了毛澤東的父親,過了六七天,父親叫毛澤東去把豬趕回來。這時候豬價已經(jīng)漲了。毛澤東到了賣主家里,賣主嘆道:“你父親定了我的豬,豬價就漲了。我們時運不好,我又喂了十多天,現(xiàn)在我是太吃虧了。該倒霉,要不,我得多賣三四塊錢!”通情達理的毛澤東便說:“那我不趕豬了,你把定錢還給我。你拿去賣給別人,可以多賣幾塊錢!”于是,他便退掉了這樁買賣,空著手回到了家里。父親生氣地說:“下次再不讓你去做生意了!”
    少年毛澤東不僅關(guān)心、同情貧苦農(nóng)民,還非常富于正義感,敢于打抱不平。有一年,村里有一個叫毛承文的貧苦農(nóng)民,幾次帶領(lǐng)窮人“吃大戶”、“鬧平糶”,并揭發(fā)了封建族長在修祠堂時貪污公款的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