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詩詞《十六字令三首》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這三首十六字令創(chuàng)作于長征路上,時間范圍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間,肯定是反復推敲,改來改去的。下面是分享的毛主席詩詞《十六字令三首》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
    山,
    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
    離天三尺三⑴。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
    萬馬戰(zhàn)猶酣⑵。
    【其三】
    山,
    刺破青天⑶鍔未殘⑷。
    天欲墮,
    賴以拄其間⑸。
    【題解】
    十六字令:又名《蒼梧謠》、《歸字謠》等。單調(diào),十六字,是現(xiàn)存唐宋詞中以字數(shù)命名的詞牌。四句,三平韻。毛澤東一生愛山,長征中登了大大小小不可勝數(shù)的名山、大山、高山、險山?!妒至睢分兴鶎懙纳?,不只是“我見青山多嫵媚”的愛戀,也不再是自然界中的真實山川,而是經(jīng)過作者的藝術想象而升華出的山的原型?!妒至睢分鞣且粫r一地,是在“馬背上哼成的”,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醞釀、修改和潤色才定稿的,故詞題下標名寫作時間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完全符合創(chuàng)作實際。
    【注釋】
    ⑴離天三尺三:與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離。作者原注:“湖南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面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太平御覽》引漢代《三秦記》:“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尺?!?BR>    ⑵萬馬戰(zhàn)猶酣:千軍萬馬戰(zhàn)斗得正激烈。以萬馬酣戰(zhàn)比喻山勢奔騰。金代王特起《絕句》:“山勢奔騰如逸馬?!倍鸥Α兜で嘁洸軐④姲浴罚骸坝⒆孙S爽猶酣戰(zhàn)。”
    ⑶刺破青天:將青天刺破。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連山刺天?!?BR>    ⑷鍔未殘:劍刃沒有殘缺?!肚f子.說劍》:“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岱為鍔?!卞姡èǎ?,劍刃。
    ⑸天欲墮,賴以拄其間:《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鄙裨捴杏幸陨綖閾翁熘闹v法。
    【譯文】
    山,我策馬揚鞭向前飛奔,未曾落馬。猛然一回頭,與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離。
    山,此山猶如翻江倒海,狂卷著巨浪;氣勢奔騰洶涌,好比千軍萬馬在戰(zhàn)場激烈廝殺!
    山,高聳入云,像一把寶劍一樣刺破天空,但劍刃鋒利,絲毫未損。天空都好像快要倒塌下來了,唯有倚傍著這寶劍(指山),以他為倚靠。
    【鑒賞】
    顧名思義,十六字令只有十六個字。在這短短的十六字里,要填充出一個完整、豐滿的形象來是非常困難的,而毛澤東做到了。這三首小令氣勢博大雄渾,豪放灑脫,氣韻天成,句句是神來之筆,盡顯山之體勢、風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負,足令鬼神動容。即使僅憑這三首小令,毛澤東的名字也可以千古流芳。
    這三首十六字令創(chuàng)作于長征路上,時間范圍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間,肯定是反復推敲,改來改去的。他所指的沒有哪一座具體的山,而是云南、貴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給他的整體印象。
    第一首寫的是山的崔嵬和險峻,“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長征其實就是大范圍的轉(zhuǎn)移,前有崇山峻嶺,后有幾路追兵,這就促使部隊快速行進,所以當毛澤東上到一高點回望時已經(jīng)很高了,好像離天已經(jīng)很近了。1934年12月,紅軍進入貴州,注釋中的八寶山在貴州雷山縣境內(nèi)。毛澤東在這首小令里對山體的巍峨沒有具體的描寫,只是單單從自己在馬上的感覺來說。試想,由于山勢的險峻,坐在馬上的人不得不上體前傾來保持平衡,這時他無暇顧及身后,等上到山巔,才能寬松地飽覽周圍的景色。而這時可以發(fā)現(xiàn),原來蒼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這種描寫是非常準確生動的,并不完全是毛澤東的偉大氣勢造就出了詞本身的力量,而當時當?shù)卮尬‰U峻的帶有神話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當然,當毛澤東把它們精確地描繪出來的時候,也顯示出了他卓越的觀察能力和超凡脫俗的審美眼光。
    第二首寫的是山雄渾的氣勢?!吧?,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边@一句沒有用典。山是靜止不動的,最多是山上風大時,草木會隨之搖擺,而由于毛澤東本身是行動的,他觀察的角度也是動態(tài)的,或許他還是騎在那匹大白馬上。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樣翻騰起波浪來,而他本身也在這種波濤當中。他覺得山勢實在是太磅礴了,在奔騰,在怒吼,在旋轉(zhuǎn),甚至是在跳躍和傾倒。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這偉岸的群山就好像千軍萬馬廝殺正狠。
    第三首寫的是山的宏大?!吧?,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眰€人感覺寫到這里,氣勢更大,意象更加悲壯。如果說第一首里的山是“離天三尺三”,還有“三尺三”的距離的話,那么這首詞里的山更是好像槍和戟一樣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間賴以存在的中介。沒有山支撐的話,天就會墜落下來。這是一幅難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畫面,個人主觀色彩濃厚,很好地說明了毛澤東極度雄奇和大膽的想象力。
    三首詞是一個整體,毛澤東寫的是山,但是通過對山的描寫,毛澤東那博大的胸懷、宏偉的抱負和超凡的品格完全顯露了出來。
    當時背景: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是人類軍事一幅無比絢麗的宏偉畫卷,是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蘇區(qū)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途徑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康(今屬四川)、甘肅、陜西11個?。▍^(qū)),行程二萬五千里,克服了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帶來的困難,擊潰了國民黨數(shù)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戰(zhàn)勝了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歷時一年于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陜北,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局面。艱苦卓絕的長征也為毛澤東詩詞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的靈感和更加豐富的素材,是毛澤東詩詞創(chuàng)作一個高峰。作為長征主要,毛澤東以深遠睿智的目光、開闊宏大的胸懷,用如椽大筆藝術地再現(xiàn)了長征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今天,讓我們重讀這些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重溫70年前那段激動人心的光輝歲月。表現(xiàn)了毛澤東以革命浪漫主義情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整首詩從行軍到戰(zhàn)斗,渾然一體,表現(xiàn)了紅軍在過山時那種不怕困難,毫不退縮,勇敢的精神,表達了偉大領袖毛澤東的革命志向和宏大的情懷。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寫的對象也是創(chuàng)作的靈感;山是他的性格,他的形象,他的情懷;山的深沉,山的堅韌,山的博大精深與他的詩詞渾然一體。
    擴展閱讀:
    毛澤東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fā)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chǎn)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毛澤東被視為現(xiàn)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影響100人之一。
    毛澤東雖然在晚年犯了嚴重的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不可爭論的功績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崇敬。
    中國共產(chǎn)黨在他逝世5年以后,對他的全部革命活動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員會決議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評價。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仍然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