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詩詞素以輝煌雄壯、氣勢磅礴而。然而,偉人也有平凡人的兒女情長,《虞美人·枕上》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下面是分享的毛主席詩詞《虞美人·枕上》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虞美人·枕上》
【原文】
堆來枕上愁何狀,
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
寂寞披衣起坐數(shù)寒星。
曉⑴來百念都灰燼,
剩有離人⑵影。
一鉤殘月⑶向西流,
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題解】
毛澤東的詩詞素以輝煌雄壯、氣勢磅礴而。然而,偉人也有平凡人的兒女情長,《虞美人·枕上》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這是1921年毛澤東寫給楊開慧的詠別之作。毛澤東1920年冬與楊開慧結(jié)婚,翌年春夏間外出考察,此詞寫新婚初別之愁緒。
楊開慧選擇愛人是非常認真的。據(jù)她說,看到毛澤東的許多信“表示他的愛意”,才表示同意。1920年兩人返湘后,毛澤東對楊開慧仍一往情深。
不過,“風(fēng)華正茂”的毛澤東也是長沙城內(nèi)別的才女追求的對象,楊開慧非常不安。她當(dāng)時的嫂子、楊開智烈士的妻子李一純,直接去向毛澤東挑明楊開慧的心思。毛澤東則說明心愛的人只有“霞姑”。據(jù)李淑一回憶,楊開慧隨即收到毛澤東一首抒情的《虞美人》。
【注釋】
⑴曉:拂曉,天快亮的時候。
⑵離人:指作者的夫人楊開慧。1920年冬,毛澤東同楊開慧在長沙結(jié)婚。
⑶殘月:拂曉時形狀如鉤的月亮。宋代梅堯臣《夢后寄歐陽永叔》:“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BR> 【譯文】
我躺在枕上,成堆而來的愁悶讓我愁成了什么樣子?離別的愁緒,就像江海里翻涌的波浪一樣難以平靜。黑夜正長,天色總是很難亮起來,寂寞無奈之下,我只好起床披上衣服,獨自坐到屋外去數(shù)天上的寒星。
等拂曉來臨的時候,我的萬般思念都已化成了灰燼,身邊仿佛只剩有妻子的影子仍在陪伴著我。抬頭望見一鉤殘月正在向西邊沉落,面對此情此景,我不拋灑眼淚也沒有理由!
【鑒賞】
這首詞寫于1921年,1920年冬毛澤東與楊開慧結(jié)婚,翌年春夏間毛澤東外出考察,此詞寫的是新婚初別的愁緒。枕上,取首句中語詞,表明寫枕上思念之情、乍別失眠之苦。
上闋寫惜別之愁。一個“堆”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愁悶之多;一句“愁何狀”的設(shè)問,自然引出“江海翻波浪”。以流水與離愁關(guān)合,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表現(xiàn)方式。“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都是借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這里詩人推陳出新,“江海翻波浪”以形象的比喻、強烈的夸張,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可謂是寫愁的又一經(jīng)典。如果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作一比較,本句在狀形、摹聲、繪色方面,則更突出、更鮮明地寫出“愁狀”。詩人因愁悶而失眠,更感長夜難明,于是只好披衣起坐,仰望夜色蒼穹,寂寞無奈中查數(shù)夜空中的寒星。那夜空中的“寒星”正像是離人的眼睛。這里,景與情完美融合,充分顯示出詩人寂寞孤獨的情懷。在毛澤東的手跡上此句原為“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后改作“寂寞披衣起坐數(shù)寒星”,遣詞造境上的改動,使此句的意蘊和色調(diào)更深更濃更富感染力。
下闋抒傷別之苦。開頭兩句,直抒胸臆,一個“曉”字點出是徹夜未眠;一個“影”字寫出若即若離的別樣之苦,“燼”與“?!钡孽r明對比寫出傷別的深重。輾轉(zhuǎn)反側(cè),徹夜無眠,捱到破曉,百念俱毀,只有離人的影像浮現(xiàn)眼前,拂也拂不去,喚又喚不來,令人十分的傷痛和無奈。望月思友,見月懷人,明月能牽動離愁別緒?!敖裣菩押翁帲織盍稌燥L(fēng)殘月”(《雨霖鈴》),寫出了柳永的寂寞無奈,而詩人遙對著西流的一鉤殘月,此時的情狀和心情可想而知,以至兩行酸淚洶涌傾斜出來,這是詩人不停的在心中涌動的無法抑制的情感的波濤。這種感情是真實的,也是一般人都會有的。讀者至此,也會同樣受其感染。
抒寫離別,歌詠愛情,在毛澤東的詩詞中是彌足珍貴的。詩貴情,情貴真,沒有感情的詩篇,就等于沒有詩魂,也就失去了打動人心的力量。這首詞在語言方面并沒有過多的藻飾,但句句如感慨之言,發(fā)自肺腑,情真意切。這種純真質(zhì)樸情感,讀后動人心腸,令人難忘。
擴展閱讀:
毛澤東故事
毛澤東從小就聰明,人們都夸他長大了一定有出息,是個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歲的時候。過年了,外婆給他穿了一身新衣服,頭上戴著一頂紅風(fēng)帽,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有一個白胡子老頭,喜歡跟孩子們逗著玩。他故意板著臉,翹起白胡子,嚇唬小孩子們,說:"不許你們在這兒玩,我要割掉你們的耳朵?quot;
小朋友們一聽,都嚇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兒不動。白胡子老頭就問他:"你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點都不害怕他,反而問道:"老阿公!你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頭覺得這個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經(jīng)地說:"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點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經(jīng)地說:"一個人做事要講道理。老阿公,你講不講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給你吃;你要是沒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邊說邊笑咪咪地望著白胡子老頭,還把紅風(fēng)帽子的扣解開,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頭大吃一驚,心想:一個4歲的孩子就有這樣的膽量和聰明,真是少見。
毛澤東在外婆家住的時候,他的八舅開了一個家館教孩子們讀書。4歲的石三伢子跟著去當(dāng)"旁聽生"。幾個弟兄背書的時候,因為他們平時貪玩,一個個都憋得滿頭大汗,臉漲得通紅,誰也背不下來。這時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來,說:"八舅,讓我背吧!"八舅驚奇地說:"你能背嗎?""我能背下來,不信,你聽!"石三伢子從容地"趙錢孫李,周武鄭王…"一氣背了下來,一個字不錯。
外婆聽說這件事以后,高興地說:"石三伢子真是聰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小學(xué)的時候?qū)W過一篇課文《這個辦法真好》,毛澤東小時候和幾個小伙伴一起放牛。小孩子貪玩,玩高興了,就忘牛,不是讓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飽。怎么才能又讓牛吃得飽,又玩得好呢?小毛澤東想了一個辦法:把小伙伴們組織起來分成三組。一伙人看牛,一伙人割草,一伙人采野果子。然后,把牛拴起來,讓它們吃割來的青草,小伙伴們就可以做游戲、吃野果、講故事。
少年毛澤東有去地主家,見地主家為富不仁,把摻了沙的米賣給別人,他非常氣氛。然后他吧那摻了沙的米裝在地主家用來祭祖的米盅里面,并放在地主家的神位上,辱沒地主祖先。
少年毛澤東就有很大的志向,為了增長見識,他不顧父親的反對(他父親希望他繼承他的家產(chǎn),做個比較富裕的農(nóng)民),毅然離開家鄉(xiāng),到外面學(xué)習(xí),并留下一首詩,詩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為了追求真理去闖世界,如果學(xué)業(yè)無成誓不歸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