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宣公十三年》原文譯文

字號:


    《公羊傳》尤為今文經(jīng)學派所推崇,是今文經(jīng)學的重要典籍,歷代今文經(jīng)學家都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戰(zhàn)國、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下面是分享的公羊傳:《宣公十三年》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宣公十三年》原文
    十有三年①,春,齊師伐衛(wèi)。夏,楚子伐宋。
    秋,螺。
    冬,晉殺其大夫先毅②。
    【注釋】
    ①十有三年:魯宣公十三年(公元前596年)。
    ②先毅(hu胡):又稱原毅、氦子,先輪的后裔。那之戰(zhàn),因其剛腹自用不聽主帥指揮而敗于楚,后又招赤狄攻打晉國。晉國人在追究都地戰(zhàn)役失敗責任時,都歸罪于先毅,于是殺了他,并殺掉他的全部族人。
    【譯文】
    魯宣公十三年,春季,齊國軍隊攻打衛(wèi)國。夏季,楚莊王率兵攻打宋國。
    秋季,魯國發(fā)生蟲災。
    冬季,晉國殺了自己的大夫先毅。
    擴展閱讀:《公羊傳》史學價值
    《公羊傳》的歷史思想比《谷梁傳》更為豐富,其影響也更深遠。在漢代,公羊?qū)W大顯于世。魏晉以后雖經(jīng)一千多年的消沉,至鴉片戰(zhàn)爭前后卻重新復興,而且風靡一時,成為近代維新運動的思想武器,并且是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中國思想界接受西方進化論的思想基礎?!肮?qū)W”的產(chǎn)生和兩次盛行,是思想史、史學發(fā)人深思的歷史現(xiàn)象,其秘密在于《公羊傳》中蘊含著一套獨有的政治———歷史哲學。
    《公羊傳》寫定于漢初,系用漢代通行的隸字書寫,它是今文經(jīng)學中富有理論色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qū)W者認為,《春秋經(jīng)》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觀點,處處包含“微言大義”。這同古文學派認為《春秋經(jīng)》是一部歷史著作不同。從這一根本點出發(fā),《公羊傳》包含著一些可供人們發(fā)揮的歷史思想:
    第一,《公羊傳》認為孔子在《春秋經(jīng)》中貫穿了“大一統(tǒng)”、“撥亂反正”等政治“大義”。大力彰揚孔子擁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場,作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原則,為戰(zhàn)國晚期正在進行的“統(tǒng)一”作輿論的準備。甚至直接成為孔子專為漢代天子而制定的治國綱領!
    第二,《公羊傳》又包含有歷史變易觀點,人們可以據(jù)之推演,劃分歷史的發(fā)展階段。此即的公羊三世說。更重要的是,其對于三世異辭說的解釋包含一個很寶貴的觀點:不把春秋242年視為鐵板一塊、凝固不變,而看作可按一定標準劃分為不同的發(fā)展階段。
    第三,《公羊傳》專講“微言大義”。上述兩項都是極重要的“微言大義”,其他明顯的還有:隱公三年講譏世卿;莊公四年講“九世復仇”;閔公元年講“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等。諸如此類都可以大加引申比附。
    總括來說,《公羊傳》的歷史哲學具有政治性、變易性和可比附性三大特點,在儒家經(jīng)典中并不多見。
    《公羊傳》的主要精神是宣揚儒家思想中撥亂反正、大義滅親,對亂臣賊子要無情鎮(zhèn)壓的一面,為強化中央專制集權和“大一統(tǒng)”服務?!豆騻鳌酚葹榻裎慕?jīng)學派所推崇,是今文經(jīng)學的重要典籍,歷代今文經(jīng)學家都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戰(zhàn)國、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三傳今古文之爭
    三傳今古文之爭,自漢代到近代,仍然得不到結論。四庫簡目綜評,左氏褒貶或有不確之處,但所述事實,都是根據(jù)古代正史,如果不明事跡的始末,何能臆斷是非?所以,研讀春秋,必以左傳為根柢。
    《公羊傳》自子夏到公羊壽,經(jīng)過六傳,皆是口耳授受,又加經(jīng)師附益,難免不失圣人之意,然而大義相傳,究竟有其所受之本。谷梁子與公羊同師,文比公羊更少,但有些精義,或為公羊所不及。此論可謂公允。
    左氏所記的事實,有很多是出乎一般人了解之外者,如莊公八年,齊侯在野外看見一頭大豕,竟是冤死的公子彭生所變,齊侯怒而射之,豕人立而啼。又如昭公七年,鄭子產(chǎn)講述禹王之父鯀死后化為黃熊(一作熊)。其它尚有很多鬼神之事,以及卜筮禍福之期等。這在講究現(xiàn)實人生的學者看來,確是奇異。所以范寧在他的谷梁傳序文里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然而理藉事明,奇事愈多,則其供給學者的見聞愈廣,學者可以深悉前因后果,眼界為之大開,探索經(jīng)義自然便利。故以左傳為主,兼采公谷二家,實為研讀春秋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