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第25課《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

字號: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寫的是發(fā)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fā)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以下是整理的(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第25課《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希望幫助到您。
    【原文】
    發(fā)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
    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fā)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fā)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鉆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驗觚?。自衛(wèi),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
    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于是,發(fā)明家發(fā)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衛(wèi)、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zhàn)場上大顯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zhàn)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教案一】
    一、預習課文
    發(fā)現問題
    在《論語》中記載著孔子這樣一段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BR>    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對問題進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際,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來講,這種狀態(tài)叫“憤”“悱”。這時只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稍加啟示引導,就可使學生豁然醒悟。而學生的“憤”“悱”又必須以自主的閱讀、思考、探索為基礎。因此,應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課前自讀課文,畫出不懂的問題,查找相關的資料的好習慣,使學生逐步做到課前“有備而來”。
    二、整體感知
    初讀質疑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當尊重他們的個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把他們的學習潛能很巧妙地牽引出來。
    在上課一開始,教師就在學生課前預習質疑的基礎上進行篩選,對于一些非重點問題,相機解決,并提煉出兩個重點問題:1.發(fā)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yōu)點集合在一起發(fā)明坦克的?2.“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這句話給了你怎樣的啟示?這一提煉,既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又帶著他們直奔文章的關鍵處。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以后的教學呈輻射狀,可謂萬變不離其宗。
    三、以疑促讀
    交流感悟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BR>    在學生渴求了解問題的答案時,教師并不急于解決,而是把問題還給學生,讓他們帶著問題自己去讀書,改變“被動接受”
    的局面,讓學生進人積極的讀書狀態(tài),在文章中尋找答案,在思考中尋找答案。
    在自讀解疑的基礎上,再將學生按同質分成四人小組,進行小組內的漫談(指不拘形式地就問題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使學生讀中有思,以想促說。團坐的四人小組既體現團體合作的精神,又發(fā)揮個人才智,要求每一個學生都發(fā)言,并且推薦一名學生代表小組發(fā)言,請這個同學整理其他同學的意見,并做好記錄。教師巡回指導,在關鍵處、學生疑惑處加以點撥。接著請學生代表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其他小組的代表可以在別人發(fā)言的基礎上補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問,有不同意見也可進行當堂反駁。教師相機請學生朗讀有關內容。
    以疑促讀,既把握了課文的命脈,又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感受,維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學生思維浪花相互激趣、強烈碰撞的信息交換場。
    質疑是學生求學的重要途徑。在質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逐步深人,會產生不同的問題。因此上課時,教師應放手讓學生提問,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顯神威?坦克為什么能在戰(zhàn)場上大顯神威?學生在交流中不難發(fā)現,課文中“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zhàn)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這生動具體的描述無疑是對“大顯神威”
    的好詮釋。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將盾的自衛(wèi)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既有保護自己的鐵屋子,又有進攻的槍口或炮口;更深層的原因在于發(fā)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實踐的優(yōu)秀品質。這樣的質疑,無疑從另一個角度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讀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一方面進行思維活動,另一方面進一步發(fā)展思維能力。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較為抽象,如能將課文和事例融為一體,在事例中感悟語言,在事例中理解課文,那么教學就會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為了對這句話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師要求學生從自己的事例或課前搜集到的事例出發(fā),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使學生摒除抽象教條的分析,通過具體鮮活的事例體會“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的含義。這樣讀中悟理,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落到實處。
    五、積累語言
    課外拓展
    語文的學習很難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本文簡潔流暢、用詞生動,是指導學生準確用詞的范例,可要求學生將生動傳神的詞語摘抄下來加以積累。
    學生的智力背景越廣闊,對知識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學道理,了解發(fā)明家的靈感緣于他們勤于思考、善于實踐的品質,應在課堂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走出課堂,走出課本,課后搜集一些發(fā)明家的故事,開故事交流會。
    【教案二】
    【學習目標】
    1、認識“矛、盾”等6個生字。會寫“矛、盾”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等16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fā)明家勤于思考、關于實踐的品質,懂得“誰善于把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含義。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指導寫字的多媒體課件。
    2、矛和盾的圖片。
    3、錄音機及本課的朗讀錄音磁帶。
    第一課時
    一、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矛和盾的圖片:你知道哪個是“矛”?哪個是“盾”嗎?
    2、矛和盾是兩種相對峙的開口,如果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結果會怎么樣呢?出示課題,齊讀: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請學生讀。
    3、指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錯誤。
    4、自己把課文再默讀一遍,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質疑提問,初步釋疑
    1、學生再默讀課文,邊讀邊提出不懂的問題。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問題。
    對于一些非重點問題,相機解決。
    4、提煉重點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以下兩個問題可作參考:
    ⑴發(fā)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yōu)點集合在一起發(fā)明坦克的?
    ⑵“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fā)?
    這兩個問題作為下節(jié)課學生討論的話題。
    四、指導寫字
    1、出示要求會寫的14個字。
    2、重點指導7年左右結構的字:
    持般攻炮坦戰(zhàn)神
    ⑴引導學生觀察這7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體演示這7個字的布局。
    3、學生寫字,教師巡視,及時評議。
    五、實踐活動
    搜集能說明課文后一句話含義的事例,準備交流。
    第二課時
    一、復習問題,揭示目標
    上節(jié)課我們提出了哪兩個問題?教師出示問題:
    1、發(fā)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yōu)點集合在一起發(fā)明坦克的?
    2、“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fā)?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兩個問題。
    二、學生討論,交流感悟
    1、學生自己先帶著以上兩個問題自主閱讀課文,可以適當作點批注。
    2、小組內交流:
    要求每一個同學都發(fā)言,并且推薦一名同學代表小組發(fā)言。請這個同學做好記錄,整理其他同學的意見。
    3、全班交流:
    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fā)言,其他組員可以補充。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相機請學生朗讀有關內容。
    4、感情朗讀全文,讀后讓學生繼續(xù)質疑、釋疑。
    三、聯系實際,加深理解
    1、師出示課文的結尾。
    2、齊讀這段話。
    3、你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嗎?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課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
    四、寫字抄詞
    1、練習其他7個生字。
    2、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五、實踐活動
    1、摘抄你認為課文中用得好的詞語。
    2、搜集一些發(fā)明家的故事,開一個故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