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都剌(公元1272年或1300年-1355年),字天錫,號直齋,回族,元代詩人、畫家。下面是分享的古詩詞拼音版《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拼音版
(薩都剌)
shí tóu chéng shàng , wàng tiān dī wú chǔ , yǎn kōng wú wù 。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zhǐ diǎn liù cháo xíng shèng dì , wéi yǒu qīng shān rú bì 。
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
bì rì jīng qí , lián yún qiáng lǔ , bái gǔ fēn rú xuě 。
蔽日旌旗,連云檣櫓,白骨紛如雪。
yī jiāng nán běi , xiāo mó duō shǎo háo jié 。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jì mò bì shǔ lí gōng , dōng fēng niǎn lù , fāng cǎo nián nián fā 。
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fā)。
luò rì wú rén sōng jìng lǐ , guǐ huǒ gāo dī míng miè 。
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
gē wǔ zūn qián , fán huá jìng lǐ , àn huàn qīng qīng fà 。
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fā)。
shāng xīn qiān gǔ , qín huái yī piàn míng yuè !
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翻譯】
站在高高的石頭城上,放眼望去,蒼天的盡頭與吳、楚兩國連接在一起,一片空曠。昔日六朝勝地的繁華,如今已蕩然無存,只有江河青山依舊。遙想當年,戰(zhàn)火紛飛,硝煙不斷,生靈涂炭,白骨遍野如雪。多少英雄豪杰都已經(jīng)隨著時間的長河席卷而去,只有浩瀚的長江依然奔騰不息,滾滾東流。
孤寂的行宮內(nèi)院,東風吹過,昔日皇帝車架經(jīng)常碾壓的道路,早已是年年歲歲芳草萋萋。每當日落天黑的時候,松樹林里空寂冷落,只見幽幽的冥火時隱時現(xiàn)??稍诋斈暧卸嗌偃缁ㄋ朴竦母杓宋枧谶@里青絲變成了白發(fā),送走了一世的青春年華。如今淮河上明月依舊,六朝的繁華卻早已消逝,給人留下的只有無限的傷感。
【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賞析】
這首詞步宋代蘇軾《赤壁懷古》詞韻而作,是一首登臨懷古詞。主要描寫石頭城的荒涼殘敗,借助對“六朝形勝”及其歷史遺跡的吟詠,抒發(fā)了作者吊古傷懷的情感。同時指出,是由于戰(zhàn)爭,才破壞了石頭城昔日的繁華。全詞撫今追昔,格調(diào)蒼涼,以一組富有悲劇意味的景象,寫出風云易逝,青山常在的感慨。
上片主要寫白日登眺時的所見。
開頭三句為總寫?!笆^城上”點登臨地點,人手擒題,落筆不凡?!疤斓汀保瑢懱魍b遠;“吳楚”,寫地域的遼闊,前邊著一“望”字,說明石頭城雖是六朝故都,但“六代繁華”已空無所有。這三句欲抑先揚,自然地過渡到六代繁華衰歇的敘寫上去。
“指點”二句,承“眼空無物”進一步描寫“六代繁華”的衰歇。諸葛亮說:“鐘阜龍皤,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見伏朝事跡》)這兩句則說,昔日的“六朝形勝”已不復見。這樣寫,既見出了六朝繁華的衰歇,又進一步落實在“眼空無物”的“空”字上,運筆細密。
“蔽日”五句,由今而昔,由實而虛,轉(zhuǎn)入對六朝南北割據(jù)的描寫。回首往事,六朝以來的統(tǒng)治者們,不論是梁陳還是宋元,為爭取天下,他們都以長江為界,互相攻伐,不知有多少士兵化為白骨,也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消磨”了寶貴的青春。這五句,既反映了歷代統(tǒng)治者互相攻伐的殘酷,又揭示出“六代繁華”衰歇的原因,生動深刻,令人回味不已。
下片主要是月夜抒懷。
前五句復由昔而今,從王室衰落、宮廷荒蕪方面更進一步描寫“六代繁華”的衰歇。這五句是說,舊日帝王們避暑的離宮已寂然無人,“輦路”上年復一年長滿了荒草,入夜后松徑里便空無一人,“鬼火高低明滅”。作者抓住了幾個生活片斷,生動地反映出六朝宮殿已變成一片廢墟和殘破不堪的景象,字里行間,浸透著“黍離”之感。
后五句抒發(fā)吊古傷懷之情。雖然自己生活在“歌舞尊前”,但功業(yè)未就,青春在不知不覺之間逝去,頭發(fā)變白?;厥浊Ч磐拢挥袑χ鼗疵髟?,暗暗“傷心”而已。
擴展閱讀:薩都剌簡介
薩都剌(公元1272年或1300年-1355年),字天錫,號直齋,回族,元代詩人、畫家。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于雁門(今山西代縣),泰定四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擢南臺御史,以彈劾權(quán)貴,左遷鎮(zhèn)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臺侍御史,左遷淮西北道經(jīng)歷,晚年居杭州。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臥龍?zhí)?,人稱雁門才子。
薩都剌早年家境貧困,但是薩都剌聰慧靈敏,文學資質(zhì)異于常人。公元1327年,薩都剌考取了進士,次年七月,擔任鎮(zhèn)江路錄事司達魯花赤一職。公元1331年,薩都剌被調(diào)往江南一帶,擔任江南行御史臺掾史一職。任職期間,薩都剌前往過吳楚、荊楚、幽燕、上都等地,并且結(jié)交了張雨、馬九皋等知名學者??v觀薩都剌仕途生涯,他曾先后擔任過江南行臺侍御史、淮西北道等多職。晚年間,薩都剌在杭州一帶居住。
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nèi)容,以游山玩水、歸隱賦閑、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薩都剌還留有《嚴陵釣臺圖》和《梅雀》等畫,現(xiàn)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擴展閱讀:人物生平
薩都剌一說是阿拉伯語Sa’dal—Allāh的音譯,意為“真主之?!?,與其字“天錫”意合。號直齋,回回人。祖父思蘭不花、父阿魯赤曾鎮(zhèn)守云、代。薩都剌生于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西北),一說生于鎮(zhèn)江(今屬江蘇)。早年家境清貧。泰定四年(1327)登進士第。
天歷元年(1328)七月以將仕郎資歷,任鎮(zhèn)江路錄事司達魯花赤,任間多以風教為先,他親書錄事司堂匾為“善教”,用以自勤自勉。至順二年(1331)七月,調(diào)任江南行御史臺掾史,前后三年。在職期間,他南至吳楚,西抵荊楚,北達幽燕、上都等地,并與張雨、倪瓚、馬九皋等人詩文唱和,寫出《滿江紅·金陵懷古》、《念奴嬌·登石頭城》、《登北固城樓》、《鬻女謠》等名作。
元統(tǒng)二年(1334)八月,調(diào)任燕南肅政廉訪司照磨(治所真定,今河北正定)。次年初又調(diào)職。他曾作為監(jiān)禮官陪集賢學士只兒合舟祭祀拖雷在真定的影堂,又先后赴河間、滄州審察刑獄。后至元二年(1336)春,他南行入閩,就任閩海福建道肅政廉訪司(治福州)知事,途經(jīng)徐州、揚州、平江、杭州、桐廬、蘭溪、仙霞嶺、崇安、建溪等山水勝地,均留下詩篇。
后至元三年(1337)八月,他再遷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經(jīng)歷,升入從七品,該年冬季到職。至此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四百余首詩詞。關(guān)于薩都剌的晚年,尚有隱居武林(杭州)、寄情山水而莫知所終之說,還有充任方國珍幕僚以及終于太湖司空山、太白山下之說等。薩都剌自稱“名在儒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為官清廉,宦績亦可稱道,他生性好游,善寫楷書,主要成就在詩詞創(chuàng)作。由于官職低微,元人將他與貫云石、馬祖常、余闕等并列,但后人備極推崇,列為有元一代詞人之冠。因宦游南北,故胸中包納萬里名勝風情,又以北人氣質(zhì),涵融前代各家之長而不蹈襲前人。詩作諸體皆備,文詞雄健,音律鏘然,具有一種清朗寥廓之氣。詩詞編有《雁門集》(有三卷、六卷、八卷、二十卷本)、《薩天錫詩集》十卷、《集外詩》一卷(毛晉刻)、《薩天錫逸詩》(日本刻本)及《西湖十景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