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出自《楚辭》,東漢文學家王逸認為《漁父》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那關于這首詩詞的詳細知識就和一起來了解下,歡迎閱讀!
《漁夫》
戰(zhàn)國•屈原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賞析】
漁父是一位避世隱身、釣魚江濱的隱士,他勸屈原與世俗同流,不必獨醒高舉,而詩人則強調(diào)“寧赴湘流,葬于江魚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節(jié)操,這種精神與《離騷》中“雖體解吾猶未變”的精神是一致的。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xiàn)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tài)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xiàn)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后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兩句,是《漁父》中的名句,交代了屈原自己被流放的原因:天下都是渾濁不堪的,只有我清澈透明,不愿與之同流合污;世人都是迷醉的,唯獨我清醒,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那么多人都在同流合污或隨波逐流,那么多人都能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為什么屈原就做不到?因為他的理想是至高至潔的,不允許沾有一絲的污濁思想;況且,他是一個純粹之人,更不懂俗世庸人的“裝糊涂”。然而,正是由于自己的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茍合、不妥協(xié)的性格,他才遭人妒忌誹謗,以至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遠。而屈原恰恰又是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舍生取義的人,“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因此,屈原沒有聽從漁夫的忠告,甘愿“寧赴湘流,葬于江魚腹”。這兩句顯示出屈原的忠君愛國的崇高品質(zhì)。
擴展閱讀:屈原的文學成就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于世的作家。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jù)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jù)《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jù)郭沫若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毒耪隆贰哆h游》《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nèi)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jù),有義可陳,重在表現(xiàn)作者內(nèi)心的情愫。《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chuàng)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jù)神話、傳說材料創(chuàng)作的詩篇,著重表現(xiàn)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毒鸥琛肥浅肷駱非?,經(jīng)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fā)和環(huán)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tǒng)的痕跡。《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系。許多虛幻的內(nèi)容就是承襲神話發(fā)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注現(xiàn)實的詩人,作品里反映了現(xiàn)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擴展閱讀:評價
劉安稱《離騷》兼有《國風》、《小雅》之長,它體現(xiàn)了屈原“浮游塵埃之外”的人格風范,可“與日月爭光”。
司馬遷為屈原作傳,不僅照錄了劉安的上述警句,還進一步把《離騷》和孔子刪定《春秋》相提并論。他稱前者“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班固評論屈原辭賦”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空“。評價屈原其人”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才也?!?BR> 王逸:膺忠貞之質(zhì),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
劉勰的《文心雕龍》,又概括王逸的觀點,寫了《辨騷》一章,除證明屈原作品有異于《風》、《雅》的四點以外,也有同乎經(jīng)典的四事。
洪興祖是繼王逸之后整理、注釋《楚辭》的又一學者。他曾得諸家善本,參校異同,成《楚辭補注》一書。洪氏對北齊顏之推所謂的“自古文人,常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之說,甚為不滿。他從儒家倫理觀念出發(fā)駁之云:“屈原,楚同姓也。同姓無可去之義?!倍鬃邮翘岢俊耙娢J诿钡?。因此,洪氏為屈原的自沉辯護說:“同姓兼恩與義,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為什么不離開楚國呢?洪氏以為,這是由于當時“楚無人焉,屈原如去國,則楚必從而亡”。因此他說:“屈原雖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見,屈原“雖死猶不死也”。
朱熹對《詩經(jīng)》和《楚辭》極為推崇。他為《楚辭》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詩集傳》。朱熹注《離騷》中“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
《漁夫》
戰(zhàn)國•屈原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賞析】
漁父是一位避世隱身、釣魚江濱的隱士,他勸屈原與世俗同流,不必獨醒高舉,而詩人則強調(diào)“寧赴湘流,葬于江魚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節(jié)操,這種精神與《離騷》中“雖體解吾猶未變”的精神是一致的。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xiàn)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tài)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xiàn)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后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兩句,是《漁父》中的名句,交代了屈原自己被流放的原因:天下都是渾濁不堪的,只有我清澈透明,不愿與之同流合污;世人都是迷醉的,唯獨我清醒,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那么多人都在同流合污或隨波逐流,那么多人都能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為什么屈原就做不到?因為他的理想是至高至潔的,不允許沾有一絲的污濁思想;況且,他是一個純粹之人,更不懂俗世庸人的“裝糊涂”。然而,正是由于自己的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茍合、不妥協(xié)的性格,他才遭人妒忌誹謗,以至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遠。而屈原恰恰又是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舍生取義的人,“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因此,屈原沒有聽從漁夫的忠告,甘愿“寧赴湘流,葬于江魚腹”。這兩句顯示出屈原的忠君愛國的崇高品質(zhì)。
擴展閱讀:屈原的文學成就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于世的作家。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jù)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jù)《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jù)郭沫若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毒耪隆贰哆h游》《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nèi)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jù),有義可陳,重在表現(xiàn)作者內(nèi)心的情愫。《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chuàng)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jù)神話、傳說材料創(chuàng)作的詩篇,著重表現(xiàn)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毒鸥琛肥浅肷駱非?,經(jīng)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fā)和環(huán)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tǒng)的痕跡。《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系。許多虛幻的內(nèi)容就是承襲神話發(fā)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注現(xiàn)實的詩人,作品里反映了現(xiàn)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擴展閱讀:評價
劉安稱《離騷》兼有《國風》、《小雅》之長,它體現(xiàn)了屈原“浮游塵埃之外”的人格風范,可“與日月爭光”。
司馬遷為屈原作傳,不僅照錄了劉安的上述警句,還進一步把《離騷》和孔子刪定《春秋》相提并論。他稱前者“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班固評論屈原辭賦”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空“。評價屈原其人”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才也?!?BR> 王逸:膺忠貞之質(zhì),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
劉勰的《文心雕龍》,又概括王逸的觀點,寫了《辨騷》一章,除證明屈原作品有異于《風》、《雅》的四點以外,也有同乎經(jīng)典的四事。
洪興祖是繼王逸之后整理、注釋《楚辭》的又一學者。他曾得諸家善本,參校異同,成《楚辭補注》一書。洪氏對北齊顏之推所謂的“自古文人,常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之說,甚為不滿。他從儒家倫理觀念出發(fā)駁之云:“屈原,楚同姓也。同姓無可去之義?!倍鬃邮翘岢俊耙娢J诿钡?。因此,洪氏為屈原的自沉辯護說:“同姓兼恩與義,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為什么不離開楚國呢?洪氏以為,這是由于當時“楚無人焉,屈原如去國,則楚必從而亡”。因此他說:“屈原雖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見,屈原“雖死猶不死也”。
朱熹對《詩經(jīng)》和《楚辭》極為推崇。他為《楚辭》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詩集傳》。朱熹注《離騷》中“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