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詩《行路難·其一》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李白的詩詞被世代傳頌,在文學(xué)創(chuàng)造了不可逾越的巔峰。他就是一塊界碑,飄逸豪邁的灑脫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詩人,膾炙人口的詩句也在世界各國人民中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下面是分享的李白古詩《行路難·其一》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行路難·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羞通:饈;直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雪滿山一作:雪暗天)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碧一作:坐)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譯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十千,玉盤里的菜肴珍貴值萬錢。
    心中郁悶,我放下杯筷不愿進餐;拔出寶劍環(huán)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風(fēng)雪早已封山。
    像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又像伊尹做夢,他乘船經(jīng)過日邊。
    人生道路多么艱難,多么艱難;歧路紛雜,如今又身在何處?
    相信乘風(fēng)破浪的時機總會到來,到時定要揚起征帆,橫渡滄海!
    【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李白被“賜金放還”時,友人設(shè)下盛宴為之餞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卻放下杯筷,無心進餐。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fù)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黃河、雪擁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dāng)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這是感情在尖銳復(fù)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xiàn)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時宗愨(que)所說的那樣,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dá)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fù)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xì)節(jié),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的心理,急遽變化交替。最后一句節(jié)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內(nèi)心獨白,逼肖地傳達(dá)出進退失據(jù)而又要繼續(xù)探索追求的復(fù)雜心理。結(jié)尾二句,經(jīng)過前面的反復(fù)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diào)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負(fù)總有實現(xiàn)的一天。
    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fù)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nèi)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擴展閱讀:李白的詩歌為何經(jīng)久不衰?
    李白的詩詞被世代傳頌,在文學(xué)創(chuàng)造了不可逾越的巔峰。他就是一塊界碑,飄逸豪邁的灑脫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詩人,膾炙人口的詩句也在世界各國人民中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他就是一個傳奇,歷代文史學(xué)家都在研究他,但始終未有一個定論,李白的詩歌之所以輝煌的原因是什么?又為何經(jīng)久不衰?
    李白的詩句深入到了平民百姓中間,是被廣為傳頌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小就喜愛文學(xué),閱讀百家書籍,常以諸葛亮等人自比,希望能為國家做一番事業(yè)。二十歲的時候,離開四川到各地漫游,他北游襄漢,東上廬山,直下金陵、揚州,遠(yuǎn)到東海邊,足跡踏遍黃河流域等許多地方。還有一個原因是李白居無定所,三次婚姻都是短暫的,家庭沒能留住他漫游的腳步。因此他結(jié)交了很多的歌妓,其中有一首《東山吟》,就是李白攜妓憑吊謝公不以為恥反而為榮。這其中明顯能看出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氣,但隱在的一個重要信息往往被我們忽略,那就是李白的詩句,通過歌妓們的傳唱是詩名遠(yuǎn)播的一個重要途徑。
    有很多人說,時代的轉(zhuǎn)折點是關(guān)鍵,因為自安史之亂后,唐朝才開始走下坡路,李白的詩歌具有斗爭精神,才是流傳下來的原因。其實不然,被我們廣為傳頌的都是與風(fēng)景人物有關(guān)的詩句,很少涉及到時局爭論的言辭。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逼浜肋~之情直抒胸懷,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引導(dǎo),這種樂觀的態(tài)度就是人們所要追求的境界。事物的本質(zhì)沒有差別,但李白筆下的瀑布、黃河不但是活了起來,而且是展現(xiàn)給人們海市蜃樓般的畫面?!俺o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贝笤娙说木辰?,可以說是至高至純,在至人無己的境界下,才會流露出如此宏大壯闊的場景。
    再來看看李白晚年的作品,也就是說自安史之亂之后的作品。一首《臨終詩》“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钡莱鲇⑿勰┞返谋瘺觥_@種悲哀的語調(diào),只能引起人們的同情和可憐,怎么能激起豪邁之情呢?當(dāng)然不會傳播,更不會用這種消沉來教育下一代。美好的生活總是令人向往,蓬勃向上的精神是一種激勵,于是人們更多的喜歡李白幼時的《大鵬遇希有鳥賦》。所以,從李白詩句的中心思想來說,社會背景并不是成就李白的原因。我們不妨來設(shè)想一下,一個詩人缺少了激情,還會有什么呢?
    李白經(jīng)常沉醉酒鄉(xiāng),一是郁悶仕途不利,二是可以借酒抒情?!叭松靡忭毐M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透露出了多么消極的思想啊,在李白晚年的窮困和漂泊中,看不到昔日蓬勃向上的精神。他離開長安后,繼續(xù)游歷各地,后來又被流放,可見對李白的打擊有多大?!盎ㄩg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與尾句的“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蓖嘎冻隽嗽娙藷o盡的蒼涼,這種雋永使人們更多地想起少年李白,這就是詩歌的魅力,底蘊是李白自身的閱歷,而時代只是催化劑。
    那么,時代催化了李白什么呢?我們看到的李白,更多的是借酒消愁,忘情于山水!或許,每個人都受幾分熏染吧,在無欲無求的世界里,愿意與李白同醉,尋找可以歇息安放的桃源!
    擴展閱讀:李白簡介(唐代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shù)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