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畫》知識點及練習題

字號:

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呈現(xiàn)線形或鏈條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語文學習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不是很嚴格的,是相對而言的。根據(jù)上述特點,學語文不能搞封閉式,不能機械死板地學。以下是整理的(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畫》知識點及練習題),希望幫助到您。
    【知識點】
    畫
    (高鼎)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注釋:
    (1)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2)驚:吃驚,害怕。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妍斗艷,
    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作者:
    高鼎,清代后期詩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大約在咸豐年間(1851~1861),其人無甚事跡,其詩也多不合那個時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為他寫了一首有名的有關(guān)放風箏的《村居》詩。著有《拙吾詩稿》。
    鑒賞: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yīng)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節(jié),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guī)律,其實正是暗中設(shè)謎,寫出了畫的特點。遠看山有色,
    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chǎn)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shù)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于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
    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gòu)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jié)里盡情的開放,并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后,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里面。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態(tài)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后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于虛幻。
    【練習題】
    1、看拼音寫筆畫。
    hénɡ shù diǎn piě nà shù wān
    hénɡ zhé ɡōu shù wān ɡōu hénɡ zhé wān ɡōu
    shù ɡōu shù zhé zhé ɡōu shù zhé hénɡ zhé
    2、數(shù)筆畫填空
    “四”共有__5__筆,第2筆是_____,第4筆筆畫名稱是
    “五”共有_____筆,第3筆是_____,第2筆筆畫名稱是
    “牙”共有_____筆,第2筆是_____,第2筆筆畫名稱是
    “水”共有_____筆,第2筆是_____,第4筆筆畫名稱是
    “鳥”共有_____筆,第4筆是_____,第2筆筆畫名稱是
    “山”共有_____筆,第2筆是_____,第1筆筆畫名稱是
    “馬”共有_____筆,第2筆是_____,第1筆筆畫名稱是
    “小”共有_____筆,第1筆是_____,第2筆筆畫名稱是
    “早”共有_____筆,第5筆是_____,第2筆筆畫名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