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寶典《百家姓》:呂姓

字號:

呂姓發(fā)源地應(yīng)在今河南省南陽西一帶,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呂姓繁衍應(yīng)在今陜西西安、河南南陽及山東東平、壽張,安徽壽縣、鳳臺縣等地。下面是分享的國學寶典《百家姓》:呂姓。歡迎閱讀參考!
    【歷史來源】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lǐng)神農(nóng)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后來姜姓羌人發(fā)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lǐng)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后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后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2、出自魏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3、出自少數(shù)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復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后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得姓始祖】
    伯夷。相傳上古華夏部落首領(lǐng)炎帝神農(nóng)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為姓。后向東發(fā)展到中原地區(qū),與黃帝部族雜處,分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堯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為大禹“心呂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為呂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董呂村一帶,商、周兩代均為諸侯國,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后,子孫以國為氏,散居于韓、魏、齊、魯之地,史稱呂姓正宗,伯夷則被列為呂姓始祖。
    【遷徙分布】
    呂姓播遷頻繁,分布比較廣泛。南陽呂國滅亡后,部分遺民被遷至今湖北蘄春。新蔡呂國亡國后,遺民主要分布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齊國呂氏在康公失國前已散居韓、魏、齊、魯之間,其后子孫有在陜西、甘肅發(fā)展繁衍的。兩漢時期,呂氏還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的一些地方。東漢末年,西陽人呂范,避亂移居壽春(今安徽壽縣),三國時,蜀漢不韋人呂凱、魏任城人呂虔均有后裔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南北朝時,今浙江、江蘇的不少地方均有呂姓居民。北宋初,呂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廣東。自清代康熙年間開始,閩、粵呂氏有多支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一些人遠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文萊、越南、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歷史名人】
    呂臣:秦末農(nóng)民起義軍將領(lǐng)。初隨陳勝起義,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是不讀《周易》。自我執(zhí)政以來,又仔細研究了‘三史’(《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覺得大有收益。像你們二人,思想氣質(zhì)穎悟,學習一定會有收益,怎么可以不讀書呢?應(yīng)該先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以及‘三史’。孫子曾經(jīng)說過:‘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沒有好處,還不如去學習。’東漢光武帝擔任著指揮戰(zhàn)爭的重擔,仍是手不釋卷。曹操也說自己老而好學。你們?yōu)槭裁雌荒苊銊钭约耗?”呂蒙從此開始學習,專心嘞奮,他所看過的書籍,連那些老儒生也趕不上。
    魯肅繼周瑜掌管吳軍后,上任途中路過呂蒙駐地,呂蒙擺酒款待他。魯肅還以老眼光看人,覺得呂蒙有勇無謀,但在酒宴上兩人縱論天下事時,呂蒙不乏真知灼見,使魯肅很受震驚。酒宴過后,魯肅感嘆道:“我一向認為老弟只有武略,時至今日,老弟學識出眾,確非吳下阿蒙了?!眳蚊傻溃骸笆縿e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老兄今日既繼任統(tǒng)帥,才識不如周公瑾(周瑜),又與關(guān)羽為鄰,確實很難。關(guān)羽其人雖已年老卻好學不倦,讀《左傳》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氣,但卻頗為自負,老兄既與之相鄰,應(yīng)當有好的計策對付他?!彼麨轸斆C籌劃了三個方案,魯肅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呂姓遷徙史】
    呂姓發(fā)源地應(yīng)在今河南省南陽西一帶,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呂姓繁衍應(yīng)在今陜西西安、河南南陽及山東東平、壽張,安徽壽縣、鳳臺縣等地。
    秦朝時期
    秦時向北及西再度播遷,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為旺盛,后成為當?shù)匾淮笸?。至漢代呂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東等地,并散居于我國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qū)。其中,繁衍于山東東平及安徽淮南一帶的呂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也成為當?shù)氐囊淮笸?。呂姓南遷始于漢代,或遷浙江,或遷江蘇,還有遷湖北、云南、四川一帶的。呂姓大舉南遷始于魏晉南北朝之時,其后在我國南方形成了兩大望族,一是金華呂氏,奉呂謙為始祖;另一是晉江呂氏。
    兩漢時期
    西漢末年,呂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瑯砑郡海曲縣(今山東日照西)。東漢后期,政治黑暗,宦官專權(quán),為政酷烈,民不聊生。東漢時,呂氏有一支已遷居五原郡九原縣(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包頭西)。東漢末年,五原呂氏以呂布為代表。
    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是呂姓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涌現(xiàn)出許多的呂姓政治家思想家,從而大大提高了呂姓的影響力。也確立了其在全國的大姓地位。宋初,錢塘的一位老儒編著的《百家姓》中,呂姓名列22位。
    臺灣呂姓
    呂姓在臺灣及海外的情況:臺灣呂姓芝從大陸遷居而來,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呂阿四和呂阿南珂兄弟最初開墾于臺北縣鶯歌鎮(zhèn)?,F(xiàn)在鶯歇鎮(zhèn)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們當時定苦之地。這支呂姓據(jù)稱是南宋大學者呂相兼后裔。呂祖謙之后,由浙江省金華移居貴州,再由貴州遷居福建漳州,后又從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廣東。自呂阿兄弟入臺之后,從福建和廣東遷臺開墾的呂無源源不斷,以臺北縣為最多,其次為嘉義縣。1895年日本占據(jù)臺灣時,曾強迫呂姓旨民改姓宮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臺灣光復后,臺灣呂姓才恢復祖姓。1949年,國民黨政權(quán)退守臺灣時,部分呂姓人士隨之從大陸移居至此,擴大了呂姓人數(shù)。
    海外呂姓
    從明末起,東南沿海地區(qū)民眾為生計所迫,冒險闖“南洋”,這中間就有呂姓。19世紀末期,貧苦百姓前往美國、加拿大者甚多,呂姓隨之到了美洲。20世紀是開放的世紀,呂姓人士到海外尋求發(fā)展者更多。海外呂姓以東南亞最為集中。
    【呂姓家譜介紹】
    周朝時,呂姓就有譜牒存在并流傳后世。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曾利用這些資料,在著《齊太公世家》時將齊國自始祖太公呂尚到康公呂貸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時,呂尚后裔呂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輩為汲郡(今河南衛(wèi)輝)人,后遷居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官居左光祿大夫,宋哲宗時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號稱賢相。后大防遭彈劾被貶,死于江西信豐縣,遷葬于廣東潮州海陽縣(今澄??h)上華鎮(zhèn)呂厝村,廣東呂氏宗親會在修族譜時尊呂大防為始祖。
    臺灣呂氏宗親會所制族譜,尊呂尚為呂氏遠祖,常有呂氏后裔來衛(wèi)輝拜祭。
    【呂姓家譜文獻目錄】
    現(xiàn)在呂氏族譜,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蘇省常州市)《呂氏宗譜》呂贄庭光緒四年(1878年)纂修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屬浙江)《呂氏宗譜》呂銘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
    旌德(今屬安徽)《呂氏續(xù)印宗譜》呂賢銘纂修,共十四卷,民國六年(1917年)鉛印。
    北方呂氏家譜:
    新安(今屬河南)《呂氏宗譜》呂錫祥、呂鳳歧纂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復印。
    此外,還有:
    《呂氏宗譜》呂秋泉、呂培成等纂修,民國十九年(1930年)鉛?。?BR>    《呂氏族譜》纂刻者姓名不詳,民國初年刻本;
    《呂氏重修宗譜》六卷,卷首一卷,呂光琦纂修,民國十年(1921年)鉛印。
    【呂姓分布概況】
    呂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東、河南二省多此姓。
    少數(shù)民族呂姓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本是漢姓的呂姓,在蒙古、朝鮮、瑤、土家、黎、仫佬、納西等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分布。呂姓在國內(nèi)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東、浙江、福建為最,其中洞南、山東兩省人口占漢族呂姓人口的3l%,其次為河北、陜西、甘肅、廣西、江西、臺灣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