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寶典《百家姓》:楊姓

字號:

楊姓是當(dāng)今中國大陸第六大姓,人口眾多,分布廣泛,在臺灣排名第十。下面是分享的國學(xué)寶典《百家姓》:楊姓。歡迎閱讀參考!
    【楊姓簡介】
    楊姓是當(dāng)今中國大陸第六大姓,人口眾多,分布廣泛,在臺灣排名第十
    楊姓譜牒修撰的歷史相當(dāng)悠久。
    漢代劉歆在《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斷涉及楊雄身后世。《世說新語》劉孝標(biāo)注提到數(shù)十種南朝士族家譜,其中有《楊氏譜》?!端鍟?jīng)籍志·譜系類》錄有:《楊氏血脈譜》2卷,《楊氏家譜狀并墓記》1卷,《楊氏支分譜》1卷,《楊氏譜》1卷。此外,古籍中還提到北齊有佚名的《楊愔家傳》。以楊姓和王姓等為多,南北朝時的楊姓大族,已有編撰家譜之風(fēng)。宋至元明時期,私修的楊姓家譜為數(shù)不少。元末戰(zhàn)亂,楊氏衰落,譜也殘缺。明初,分別任司倉、通判的楊氏兄弟罷官家居,商量采擷文獻(xiàn)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繼去世。為繼承先輩遺志,詩尤以描寫軍事題材的邊塞詩影響,有《楊炯集》傳世。
    楊行密(852~905):字化源。五代吳國開國君主。廬州合肥人。少為群盜,占據(jù)廬州,唐昭宗拜為淮南節(jié)度使,封吳王,悉有淮南江東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稱帝,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歷史名人】
    楊業(yè):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漢,驍勇善戰(zhàn),賜姓劉,名繼業(yè)。北漢亡,歸宋,刺代州,積功遷云州觀察使,后潘美以忠武軍節(jié)度使北征,業(yè)副之,連拔應(yīng)、寰、朔各州。會契丹國母蕭氏率眾南下,復(fù)陷寰州,業(yè)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業(yè)赴敵,既戰(zhàn)而敗,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楊氏幾代楊延昭,楊文廣一直為北宋王朝捍衛(wèi)疆土,楊家將的忠勇事為后人傳誦。
    楊延昭:民間俗稱“楊六郎”,楊業(yè)之子,久經(jīng)沙場,智勇兼?zhèn)?,防守邊關(guān)20余年,因操勞過度,57歲時死于軍前。
    楊秀清(?~1856):原名嗣龍,清朝廣西桂平人。因與洪秀全約為兄弟,故改名秀清。與秀全同起事,屢敗清兵,封東王,太平軍號令幾全出自秀清,權(quán)勢頗盛,故世并稱洪楊,后為韋昌輝所殺。
    楊深秀(1849-1898):清末維新變法人士。字漪村或儀村,山西聞喜人。光緒進(jìn)士,精通中西數(shù)學(xué)。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后授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1898年3月,與宋伯魯?shù)仍诒本┏闪㈥P(guān)學(xué)會,又列名保國會。6月上疏請定國是,彈劾禮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許應(yīng)騤阻撓新政事。維新派湖南巡撫陳寶箴被人脅制時,他上疏辯護(hù)。戊戌政變中,不避艱危,援引古義,請慈禧撤簾歸政,遂遇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楊漪村侍御奏稿》、《虛聲堂詩抄》、《聞喜縣新志》。其獄中詩為世人所傳誦。
    【出處】
    地望分布:河南弘農(nóng)郡,甘肅天水郡,河南河內(nèi)郡。
    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jù)《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出公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以國為氏?!苯⒘藯顕?。虞于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后,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于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于楊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楊姓一開始在陜西,河南一帶發(fā)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并于元朝遷入廣東。楊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nèi),扶風(fēng),梅縣等。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后,賜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后改姓楊?!侗笔贰份d,楊義臣本姓尉遲,后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蘆」氏,后改為漢字單姓「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滅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給他。并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后,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楊者。楊,在今山西洪洞東南。春秋時滅于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楊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6、為五胡十六國時氐族姓氏。據(jù)《晉書》云;氐有楊氏,世居仇池(甘肅仇池山)。
    7、出自「揚(yáng)」姓。以邑為氏。古時有「揚(yáng)氏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