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下面是分享的國學(xué)寶典《百家姓》:陳姓。歡迎閱讀參考!
【陳姓簡介】
陳chén
“黃帝神兵陣,舜后萬世陳。”
陳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
黃帝后裔,以國為姓,受姓始祖胡公滿
姓氏:陳祖籍:潁川
祖宗:媯完郡望:潁川郡
分類:以國為氏
陳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繼母。由于他好學(xué)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以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dāng)政時,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罢{(diào)于玉燭,息于永風(fēng),食于膏火,飲于醴泉”,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至他去世后,約35世傳至胡公滿,被周武王分封于陳(今河南淮陽),建諸侯國,屏衛(wèi)王室。此后,胡公滿因封于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后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
在黃帝時,戰(zhàn)車已被廣泛使用。黃帝發(fā)明了高輪車,所以又叫軒轅氏,陳豐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部落,是黃帝部落的姻親。“帝嚳取陳鋒氏女,生放勛(堯)?!?《史記·五帝本紀(jì)》)。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兒子?!瓣愗S,一作鋒,邦也。僑極取陳豐氏生帝嚳,嚳復(fù)取陳氏(女)生帝堯,齊之豐丘,陳氏邑也?!?《路史·國名紀(jì)己》)《索隱》、《人表》、《正義》等著作都認為鋒、峰、豐、邦同意通義,陳鋒、陳豐、陳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見,黃帝家族與最早見于記載的陳豐氏部落是兩個互相通婚的雙胞族。黃帝的孫媳婦與曾孫媳婦都是陳家的人,他們通過這種血緣關(guān)系,形成了炎黃氏族部落大聯(lián)盟的強大基礎(chǔ)。黃帝起于姬水,地點在今天的陜西、甘肅交界處。今甘肅天水市南有軒轅谷,陜西岐山縣有姬水,陳豐氏部落的起源,也很可能就在附近。今岐山縣西面有陳倉山。離今天的寶雞市約四十里。陳倉山又作陳峰,山上有形若山雞之石,因此又叫雞峰。山下是陳坂,這個陳可能便是陳豐氏部落的初居之地。相傳春秋時,秦文公得到一塊形狀如雞的寶石,當(dāng)寶雞的神明來時,便會發(fā)現(xiàn)殷殷的聲響,好像野雞鳴啼。于是,秦文公在陳坂這個地方建祠祭祀,命名為陳寶祠。到唐代,就把這一帶稱為寶雞縣。
黃帝部落擅長制造這種多輻高輪車。他和他的支裔過著游牧趕車,不斷在大草原遷徙的生活。整個部落排列著長長的車隊,由一個牧場遷到另一個牧場時,男女老幼和財物,都置于車上,由牛馬拉著高輪車,在廣漠的草原上前進。當(dāng)遇到敵對部落前來襲擊時,車隊便橫著排列,以阻擋敵人的沖擊。這就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列陣”,也即車戰(zhàn)。人拿著武器迎敵,站在車上,車旁有步兵配合作戰(zhàn)。當(dāng)夜幕悄悄降臨時,部落酋長便指揮其成員將車隊排列成圓圈,人畜居于圓圈中。在無險可守的廣蕩大草原中,頓時形成了一個堅固的臨時城堡。這個高輪車圈成的城堡既可抵御敵人或野獸的偷襲,又可抵御寒風(fēng)的侵襲,給人畜帶來安全感。由此可以體味到高輪車征戰(zhàn)生活給這個家族打下的深刻烙印。那么,黃帝又是什么樣的人呢?據(jù)詩地理考》說:“毛氏曰:東門宛丘,國之交會。戴氏曰:陳詩多言東門,必陳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擇高之地而荒樂焉?!蓖鹎饢|門應(yīng)是城內(nèi)一處風(fēng)景幽雅的場地,陳國臣民游樂的場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皋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許有畫卦臺。“相傳伏羲于蔡水得龜,始畫八卦之處?!背俏鞅比镌S有太皋氏陵即伏羲墓,占地約五頃有余,俗稱人主廟。墓周產(chǎn)蓍草,高至數(shù)尺,前有石碑。號“伏羲墓”。當(dāng)然,這里有一些建筑是歷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皋陵與畫卦臺存在,且為陳國君民游樂之地。如在這里登高望遠,二十里內(nèi)景色盡收眼底,真是心曠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帶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墻的夯土層。
虞舜子孫在舜時處于極盛時期后,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轉(zhuǎn),自周文王將長女嫁給媯滿并受封于陳后,地位開始顯赫起來。作為周王朝的血親、和封國的陳國,備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后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寵。
東周初年,陳國原與蔡國、鄭國同為中原大國。陳國的國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城周圍繞以東蔡河。陳國全部領(lǐng)土位于豫東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濟河分布在東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條大支流潁水,和潁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賈魯河、沙河,則從西境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淮河。當(dāng)然這些河流的名稱,大多都是因歷滄海桑田的變遷,而形成的。不過潁水則是二三千年以來的老名稱,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陳國在周武王初封時不過周圍百余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諸侯中,有近八百個諸侯,據(jù)周朝封建制度規(guī)定:四海之內(nèi)分為九州,州方圓千里。每州建有方圓百里的諸侯國三十個,方圓七十里的諸侯國六十個,方圓五十里的諸侯國一百二十個。九州總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國,還有這些諸侯的附庸國沒有計算在內(nèi)。同時規(guī)定公爵和侯爵國家,方圓百里;伯爵國家方圓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國家,方圓五十里;不滿五十里的小國,則成為其鄰國的附庸。陳國既是侯國,方圓百余里,而且位于川澤縱橫,平坦無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帶,是古代物產(chǎn)豐富,文化發(fā)達的優(yōu)越地域,且相傳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見其地位形勢的重要了。
陳國的領(lǐng)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溝渠縱橫,有灌溉之利,再加氣候溫和,適宜于農(nóng)作物生長,是物產(chǎn)豐饒的富庶之區(qū)。因此,陳國靠著天時、地利發(fā)展很快,到了東周初年,同蔡國、鄭國等國都成了中原地區(qū)的大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后來的陳國國君不能勵精圖治,臣子也不能赤膽忠心匡扶社稷,君荒于上,臣嬉于下,政治腐敗,國勢很快便衰落下來。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殺掉陳國最后一位國君陳閔公,陳國滅亡,在陳國故地置縣。
自媯滿封陳至陳閔公亡于楚,陳國共傳Z0世、26代君王,歷時588年。亡國后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于是便有了陳姓。
【出于陳國公族后裔】
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nèi)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后裔避居他鄉(xiāng),亦以國為氏姓陳。據(jù)史料載:其一居陳留者,出自陳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陽武或潁川者,出自陳潛公之長子陳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陳湣公次子溫之后陳璉。
【少數(shù)民族陳姓】
北魏鮮卑族陳氏據(jù)《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定族姓時,于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女真族陳氏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jīng)形成。
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jīng)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后金努爾哈赤統(tǒng)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哈尼族陳氏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xx屆政協(xié)委員陳批魯?shù)燃词枪嶙尻愂稀?BR> 侗族陳氏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建筑藝術(shù)》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土家族陳氏如第xx屆人民代表、湖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布依族陳氏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京族陳氏為該族大姓,如第xx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羌族陳氏如第xx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回族陳氏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于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苗族陳氏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xié)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畬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他姓該姓冒姓】
曹姓改為陳姓: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陳氏之女為妻,生了四個兒子,便銷聲匿跡了。
高姓改為陳姓:唐朝末年有個叫曹憲來的人,娶都姓母親陳氏之姓,這一支曹姓
到了宋代,陳姓后裔中有一個叫陳文龍的,作了高官顯宦,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陳姓成了海寧望族。浙江海寧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后,幾經(jīng)陵谷變遷,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寧,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高諒時,歷史已進入了元朝,他因窮困潦倒,衣食無著,只得入贅于陳氏之家,高姓也改為陳姓了。西晉末年的陳元達,原來姓高,曾在匈奴人劉聰建立的漢國任職,因為占卜者說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隋朝時楊堅有一心腹干事陳茂,他本來是河?xùn)|猗姓人,卻冒姓陳氏,并受封為伯爵。
白姓改為陳姓:隋朝還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泛指隴山以西地區(qū),約相當(dāng)于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地區(qū)的胡人,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官至柱國,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明朝統(tǒng)一全國后,朱元璋為籠絡(luò)已經(jīng)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陳姓改為其他姓:西魏時,賜許昌公陳忻姓尉遲,不過,時間很短,至隋初又恢復(fù)了陳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陳氏,因遭家難,有一人冒姓郭,稱為郭金臺。
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史稱萬年之陳氏。
唐朝初年,原丘茲王的后裔帛(白)永貴人仕內(nèi)地,因姓氏罕見怕受歧視,也改姓漢族大姓陳,此后也以陳姓知名,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名令英,史書也稱陳令英。唐末,浙江寧海人曹憲來人贅陳家,生子4人,也冒姓陳。
元朝時,原北齊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孫高諒入贅陳家,子孫也改姓陳。明初,明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后來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劉矯的后裔有改陳姓的史稱廣陵陳氏。
【陳姓疍民與墮民】
疍民——陳姓水上居民。
“水上居民”舊稱疍民或者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nèi)河上從事漁業(yè)或水上運輸?shù)木用?,多是以船為家。那么,陳姓疍民是怎樣形成的呢?據(jù)《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說:”疍民常在水上,操舟為業(yè),相傳乃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qū)迫者。”
關(guān)于墮民,白眉初《中國人文地理》解釋道:”起源又二說,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人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陳友諒原本是漁家子,在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中參加紅巾軍,后成為長江中下游一帶勢力的一支武裝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禮;1360年,他殺紅巾軍首領(lǐng)徐壽輝,自稱漢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憤恨;1363年,他與朱元璋軍在鄱陽湖一帶決戰(zhàn),大敗,八月,他從湖口突圍出長江,中箭身亡,全軍覆沒,其子孫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殘酷迫害。陳姓疍民雖然很苦,但畢竟保留了家族系統(tǒng)的稱號,仍然姓陳。遷徙
潁川世澤,太丘家聲。天下陳姓源出于潁川(河南禹州)。東漢時,陳實系胡公滿之43世孫,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唐代中,環(huán)公(臨海令)帶著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于泉州仙游(福建省),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勤奮好學(xué),文采出眾。當(dāng)時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jié)伴游覽了廬山。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fēng)景優(yōu)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于江州德安縣太平鄉(xiāng)長樂里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義門獨著,百犬同牢”。據(jù)明代嘉靖年間《陳氏兆祥族譜》記載:“唐大順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標(biāo)揭門閭,于是陳氏特立義門”。自“義門”陳氏初創(chuàng),至宋朝開寶年間,陳氏便發(fā)展到740余人口。至宋天圣四年(1028年)已達到3700余口。族人濟濟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無欺,老幼齊心,強弱安處,不存芥蒂。義門陳氏延續(xù)了19代,縱越300多番春秋,這在古今家族繁衍發(fā)展確為罕見。宋仁宗曾為之贊道:“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無雙?!?BR>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于陳氏族人過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壓力,有礙于其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時經(jīng)朝中的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合議,宋仁宗準(zhǔn)奏,決定采取雙分流的辦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賜編號,將家族財產(chǎn)列為291份,將陳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入住的田莊達290余處,致使義門陳氏遍植于華夏四方,這是中國歷較早的人口分流和遠距離的動遷行動。這些陳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門口都掛起“義門”燈籠。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zhèn)壓福建南部的少數(shù)民族*。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lǐng)兵,經(jīng)過九年戰(zhàn)爭,局勢平定后,于686年報請朝廷批準(zhǔn),設(shè)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于發(fā)展漳州一帶的農(nóng)工商各業(yè),使當(dāng)?shù)氐玫搅朔睒s發(fā)展。
他被后人尊為開漳圣王,子孫后代被稱作開漳圣王派,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臺灣現(xiàn)有陳圣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臺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后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后子孫興旺,在福建發(fā)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后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后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臺,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于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shè)立學(xué)校,被尊為陳氏入臺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臺人數(shù)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在陳氏分流遠遷之時,陳宗俞(系滿公之80世孫)在潤州任職別駕。攜子孫遷居丹陽珥陵越塘,成為丹陽陳氏始祖?!兜り柨h志?城廓》載,“越塘橋,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陳誠建。”陳誠之4世孫陳震,在越塘生兩子,長子陳東,次子陳南。陳東死于1127年,年42歲。有遺腹子,取名嗣宗?!兜り柨h志?蔭襲》載,陳嗣宗以父陳東之蔭襲,授迪功郎。陳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陳明,由越塘遷往珥陵花家渡。陳明為花家渡陳氏始祖。
陳氏以“義門”精神代代相傳,名人輩出。就丹陽陳氏而言,宗愈之7世孫名東,字少陽,太學(xué)生,為保宋室江山,力主抗金,五進忠言于宋欽宗,三上疏章于宋高宗,并抬棺進諫,愛國憂民之壯舉,名留史冊。陳輔,字輔之,胸負才華,法身高行,深為時人所敬重。王安石曾譽之為:“丹陽陳輔,乃浙西佳士也”。司馬光則贊之曰:“先生德業(yè)為士之望,先生才華為國之光”。時隔200多年后,宗愈的15世孫景實,字學(xué)漢,原住珥陵花家渡村,頗懷尊祖敬宗之德,筑廬于少陽陵墓之側(cè),歲時灑掃,勤加祭祀,以慰先賢在天之靈。景實成為桐村(陳巷)陳氏的始遷之祖。譜載,自宗愈至能平為38世。丹陽陳氏支系遍及丹陽和句容、宜興、六合、南京等鄰縣。其丹陽族人現(xiàn)分布在珥陵的陳巷、陳家、花家渡、越塘,橫塘大陳甲、小陳甲、留墅、陳巷里、陳家、行宮、全州十里牌以及司徒、河陽、訪仙、麥溪、陵口、珥陵、導(dǎo)墅、蔣墅、竇莊、運河、呂城、界牌、埤城、新橋、后巷等鎮(zhèn)的陳甲、陳家村等。至2000年5月8日,全丹陽市在籍陳姓宗人達41892人。
義門陳氏重視族祠,熱心譜事。明弘治九年(1496年)始修譜,至民國36年共修譜達12次之多。宗譜冠以“眾仙同來慶祝,共唱霓裳之歌”。
【陳氏遷入】
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于1228年創(chuàng)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fā)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閩粵等沿海地區(qū)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dāng)?shù)氐姆睒s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歷部分陳姓名人】
陳勝(?-前208),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領(lǐng)導(dǎo)了中國歷第一次全國性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從項羽的叔父項梁欣然領(lǐng)受他的冊封,到漢高祖時被追封為隱王,再到太史公破體例以世家記之,都可以看出陳勝所受到的尊重與敬仰。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為人傭耕。秦二世元年七月,與吳廣在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東南)發(fā)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當(dāng)義軍進據(jù)陳縣(今河南淮陽)時自立為王,國號張楚,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西擊滎陽,命武臣、張耳、陳余北攻趙地,鄧宗南征九江,周市奪取魏地。后周文戰(zhàn)敗,秦將章邯以優(yōu)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應(yīng)戰(zhàn)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莊賈殺害。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少時喜讀書,有大志,曾為鄉(xiāng)里分肉,甚均,父老贊之,他感慨地說: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起義后,六國貴族也紛紛起兵,陳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讒亡歸項羽,隨從入關(guān)破秦。劉邦還定三秦時,又間行降漢。拜為都尉,使參乘、典護軍。后歷任亞將、護軍中尉。先后參加楚漢戰(zhàn)爭和平定異姓王侯叛亂(見異姓諸侯王)諸役,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困守滎陽時,陳平建議捐金數(shù)萬斤,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的重要謀士范增憂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又建議劉邦偽游云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納陳平計策,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解圍。陳平因功先后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漢高祖死后,呂后以陳平為郎中令,傅教惠帝?;莸哿辏ㄇ?89),與王陵并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陳平徙為右丞相,但因呂后大封諸呂為王,陳平被削奪實權(quán)。呂后死,陳平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為文帝(見漢文帝劉恒)。文帝初,陳平讓位周勃,徙為左丞相,因明于職守,受到文帝贊賞。不久周勃罷相,陳平專為丞相。孝文二年死。歷史評價,奇謀善變不下三杰——漢初名相陳平,秦漢初謀略家,始投魏王,繼屬楚五頂羽,后離楚歸漢,佐漢王劉邦,一匡天下,終成漢室名相。漢初三杰,韓信受謗,被擒于云夢澤,死于鐘室;蕭何遭讒,曾械于牢獄;張良懼禍,托言閑游。陳平卻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quán)謀之老道,遠在三杰之上。一生屢獻奇計,聲東擊西救劉邦,施反間計除敵手,瞞天過海解滎陽之圍,計封韓信滅項羽,請君入甕云夢擒韓信,獻美女圖解白登之圍,機智釋樊噲。簡訴:陳平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shù)。陳勝起義,他投魏王咎,為太仆。后從項羽入關(guān),任都尉。旋歸劉邦,任護軍都尉,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去謀士范增,并以爵位籠絡(luò)大將韓信,為劉邦所采納。漢朝建立,封曲逆侯?;莸?、因呂時任丞相,以呂氏專權(quán),不治事。呂后死,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劉恒,是為文帝,為丞相。
陳寔(104-187),東漢穎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xué)就讀。后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余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
陳琳(?-217),漢末文學(xué)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后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后投奔曹操,征召為司空西曹掾?qū)佟N航▏螅w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后為鎮(zhèn)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并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chuàng)立的九品中正制,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后逐漸演變?yōu)槭孔鍓艛嗾?quán)的工具。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xué)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時好學(xué)。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后,司空張華愛其才,薦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后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后,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chuàng)一格。后人推重他的史學(xué)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列,稱為四史。他還著有《古國志》、《益部耆舊傳》,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創(chuàng)建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于軍事。太清三年(548)在始興(今廣東韶關(guān))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jié)制,與王僧辯會師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lǐng)揚州刺史,鎮(zhèn)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迎立蕭方智為梁王。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他起兵襲殺王僧辯,擁蕭方智為帝,并擊敗北齊軍,進爵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毛澤東也曾經(jīng)要求人們讀讀《陳書》,了解陳霸先的身世經(jīng)歷。陳霸先之所以偉大,不僅在于他是一朝開國皇帝,還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xué)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后重視,授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xiāng),后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于詩標(biāo)舉漢魏風(fēng)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qū)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人。早年熟讀經(jīng)史百家之言,兼通醫(yī)理、佛學(xué),明天文地理。后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隱居武當(dāng)山九室?guī)r,專習(xí)胎息服氣,辟谷導(dǎo)引內(nèi)養(yǎng)靜功。所傳“五龍盤體睡修功”,尤為著稱,后有《睡功圖》傳于世。著述有《無極圖》、《先天圖》、《九室指玄篇》、《易龍圖》、《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赤松子八誡錄》、《陰真君還丹歌注》、《人倫風(fēng)鑒》等。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quán)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lǐng),后期軍事統(tǒng)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zhuǎn)戰(zhàn)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zhèn)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后,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xù)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zhàn)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姓簡介】
陳chén
“黃帝神兵陣,舜后萬世陳。”
陳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
黃帝后裔,以國為姓,受姓始祖胡公滿
姓氏:陳祖籍:潁川
祖宗:媯完郡望:潁川郡
分類:以國為氏
陳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繼母。由于他好學(xué)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以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dāng)政時,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罢{(diào)于玉燭,息于永風(fēng),食于膏火,飲于醴泉”,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至他去世后,約35世傳至胡公滿,被周武王分封于陳(今河南淮陽),建諸侯國,屏衛(wèi)王室。此后,胡公滿因封于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后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
在黃帝時,戰(zhàn)車已被廣泛使用。黃帝發(fā)明了高輪車,所以又叫軒轅氏,陳豐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部落,是黃帝部落的姻親。“帝嚳取陳鋒氏女,生放勛(堯)?!?《史記·五帝本紀(jì)》)。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兒子?!瓣愗S,一作鋒,邦也。僑極取陳豐氏生帝嚳,嚳復(fù)取陳氏(女)生帝堯,齊之豐丘,陳氏邑也?!?《路史·國名紀(jì)己》)《索隱》、《人表》、《正義》等著作都認為鋒、峰、豐、邦同意通義,陳鋒、陳豐、陳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見,黃帝家族與最早見于記載的陳豐氏部落是兩個互相通婚的雙胞族。黃帝的孫媳婦與曾孫媳婦都是陳家的人,他們通過這種血緣關(guān)系,形成了炎黃氏族部落大聯(lián)盟的強大基礎(chǔ)。黃帝起于姬水,地點在今天的陜西、甘肅交界處。今甘肅天水市南有軒轅谷,陜西岐山縣有姬水,陳豐氏部落的起源,也很可能就在附近。今岐山縣西面有陳倉山。離今天的寶雞市約四十里。陳倉山又作陳峰,山上有形若山雞之石,因此又叫雞峰。山下是陳坂,這個陳可能便是陳豐氏部落的初居之地。相傳春秋時,秦文公得到一塊形狀如雞的寶石,當(dāng)寶雞的神明來時,便會發(fā)現(xiàn)殷殷的聲響,好像野雞鳴啼。于是,秦文公在陳坂這個地方建祠祭祀,命名為陳寶祠。到唐代,就把這一帶稱為寶雞縣。
黃帝部落擅長制造這種多輻高輪車。他和他的支裔過著游牧趕車,不斷在大草原遷徙的生活。整個部落排列著長長的車隊,由一個牧場遷到另一個牧場時,男女老幼和財物,都置于車上,由牛馬拉著高輪車,在廣漠的草原上前進。當(dāng)遇到敵對部落前來襲擊時,車隊便橫著排列,以阻擋敵人的沖擊。這就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列陣”,也即車戰(zhàn)。人拿著武器迎敵,站在車上,車旁有步兵配合作戰(zhàn)。當(dāng)夜幕悄悄降臨時,部落酋長便指揮其成員將車隊排列成圓圈,人畜居于圓圈中。在無險可守的廣蕩大草原中,頓時形成了一個堅固的臨時城堡。這個高輪車圈成的城堡既可抵御敵人或野獸的偷襲,又可抵御寒風(fēng)的侵襲,給人畜帶來安全感。由此可以體味到高輪車征戰(zhàn)生活給這個家族打下的深刻烙印。那么,黃帝又是什么樣的人呢?據(jù)詩地理考》說:“毛氏曰:東門宛丘,國之交會。戴氏曰:陳詩多言東門,必陳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擇高之地而荒樂焉?!蓖鹎饢|門應(yīng)是城內(nèi)一處風(fēng)景幽雅的場地,陳國臣民游樂的場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皋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許有畫卦臺。“相傳伏羲于蔡水得龜,始畫八卦之處?!背俏鞅比镌S有太皋氏陵即伏羲墓,占地約五頃有余,俗稱人主廟。墓周產(chǎn)蓍草,高至數(shù)尺,前有石碑。號“伏羲墓”。當(dāng)然,這里有一些建筑是歷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皋陵與畫卦臺存在,且為陳國君民游樂之地。如在這里登高望遠,二十里內(nèi)景色盡收眼底,真是心曠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帶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墻的夯土層。
虞舜子孫在舜時處于極盛時期后,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轉(zhuǎn),自周文王將長女嫁給媯滿并受封于陳后,地位開始顯赫起來。作為周王朝的血親、和封國的陳國,備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后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寵。
東周初年,陳國原與蔡國、鄭國同為中原大國。陳國的國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城周圍繞以東蔡河。陳國全部領(lǐng)土位于豫東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濟河分布在東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條大支流潁水,和潁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賈魯河、沙河,則從西境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淮河。當(dāng)然這些河流的名稱,大多都是因歷滄海桑田的變遷,而形成的。不過潁水則是二三千年以來的老名稱,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陳國在周武王初封時不過周圍百余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諸侯中,有近八百個諸侯,據(jù)周朝封建制度規(guī)定:四海之內(nèi)分為九州,州方圓千里。每州建有方圓百里的諸侯國三十個,方圓七十里的諸侯國六十個,方圓五十里的諸侯國一百二十個。九州總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國,還有這些諸侯的附庸國沒有計算在內(nèi)。同時規(guī)定公爵和侯爵國家,方圓百里;伯爵國家方圓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國家,方圓五十里;不滿五十里的小國,則成為其鄰國的附庸。陳國既是侯國,方圓百余里,而且位于川澤縱橫,平坦無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帶,是古代物產(chǎn)豐富,文化發(fā)達的優(yōu)越地域,且相傳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見其地位形勢的重要了。
陳國的領(lǐng)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溝渠縱橫,有灌溉之利,再加氣候溫和,適宜于農(nóng)作物生長,是物產(chǎn)豐饒的富庶之區(qū)。因此,陳國靠著天時、地利發(fā)展很快,到了東周初年,同蔡國、鄭國等國都成了中原地區(qū)的大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后來的陳國國君不能勵精圖治,臣子也不能赤膽忠心匡扶社稷,君荒于上,臣嬉于下,政治腐敗,國勢很快便衰落下來。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殺掉陳國最后一位國君陳閔公,陳國滅亡,在陳國故地置縣。
自媯滿封陳至陳閔公亡于楚,陳國共傳Z0世、26代君王,歷時588年。亡國后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于是便有了陳姓。
【出于陳國公族后裔】
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nèi)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后裔避居他鄉(xiāng),亦以國為氏姓陳。據(jù)史料載:其一居陳留者,出自陳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陽武或潁川者,出自陳潛公之長子陳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陳湣公次子溫之后陳璉。
【少數(shù)民族陳姓】
北魏鮮卑族陳氏據(jù)《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定族姓時,于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女真族陳氏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jīng)形成。
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jīng)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后金努爾哈赤統(tǒng)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哈尼族陳氏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xx屆政協(xié)委員陳批魯?shù)燃词枪嶙尻愂稀?BR> 侗族陳氏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建筑藝術(shù)》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土家族陳氏如第xx屆人民代表、湖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布依族陳氏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京族陳氏為該族大姓,如第xx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羌族陳氏如第xx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回族陳氏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于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苗族陳氏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xié)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畬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他姓該姓冒姓】
曹姓改為陳姓: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陳氏之女為妻,生了四個兒子,便銷聲匿跡了。
高姓改為陳姓:唐朝末年有個叫曹憲來的人,娶都姓母親陳氏之姓,這一支曹姓
到了宋代,陳姓后裔中有一個叫陳文龍的,作了高官顯宦,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陳姓成了海寧望族。浙江海寧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后,幾經(jīng)陵谷變遷,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寧,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高諒時,歷史已進入了元朝,他因窮困潦倒,衣食無著,只得入贅于陳氏之家,高姓也改為陳姓了。西晉末年的陳元達,原來姓高,曾在匈奴人劉聰建立的漢國任職,因為占卜者說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隋朝時楊堅有一心腹干事陳茂,他本來是河?xùn)|猗姓人,卻冒姓陳氏,并受封為伯爵。
白姓改為陳姓:隋朝還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泛指隴山以西地區(qū),約相當(dāng)于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地區(qū)的胡人,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官至柱國,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明朝統(tǒng)一全國后,朱元璋為籠絡(luò)已經(jīng)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陳姓改為其他姓:西魏時,賜許昌公陳忻姓尉遲,不過,時間很短,至隋初又恢復(fù)了陳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陳氏,因遭家難,有一人冒姓郭,稱為郭金臺。
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史稱萬年之陳氏。
唐朝初年,原丘茲王的后裔帛(白)永貴人仕內(nèi)地,因姓氏罕見怕受歧視,也改姓漢族大姓陳,此后也以陳姓知名,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名令英,史書也稱陳令英。唐末,浙江寧海人曹憲來人贅陳家,生子4人,也冒姓陳。
元朝時,原北齊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孫高諒入贅陳家,子孫也改姓陳。明初,明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后來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劉矯的后裔有改陳姓的史稱廣陵陳氏。
【陳姓疍民與墮民】
疍民——陳姓水上居民。
“水上居民”舊稱疍民或者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nèi)河上從事漁業(yè)或水上運輸?shù)木用?,多是以船為家。那么,陳姓疍民是怎樣形成的呢?據(jù)《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說:”疍民常在水上,操舟為業(yè),相傳乃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qū)迫者。”
關(guān)于墮民,白眉初《中國人文地理》解釋道:”起源又二說,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人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陳友諒原本是漁家子,在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中參加紅巾軍,后成為長江中下游一帶勢力的一支武裝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禮;1360年,他殺紅巾軍首領(lǐng)徐壽輝,自稱漢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憤恨;1363年,他與朱元璋軍在鄱陽湖一帶決戰(zhàn),大敗,八月,他從湖口突圍出長江,中箭身亡,全軍覆沒,其子孫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殘酷迫害。陳姓疍民雖然很苦,但畢竟保留了家族系統(tǒng)的稱號,仍然姓陳。遷徙
潁川世澤,太丘家聲。天下陳姓源出于潁川(河南禹州)。東漢時,陳實系胡公滿之43世孫,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唐代中,環(huán)公(臨海令)帶著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于泉州仙游(福建省),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勤奮好學(xué),文采出眾。當(dāng)時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jié)伴游覽了廬山。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fēng)景優(yōu)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于江州德安縣太平鄉(xiāng)長樂里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義門獨著,百犬同牢”。據(jù)明代嘉靖年間《陳氏兆祥族譜》記載:“唐大順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標(biāo)揭門閭,于是陳氏特立義門”。自“義門”陳氏初創(chuàng),至宋朝開寶年間,陳氏便發(fā)展到740余人口。至宋天圣四年(1028年)已達到3700余口。族人濟濟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無欺,老幼齊心,強弱安處,不存芥蒂。義門陳氏延續(xù)了19代,縱越300多番春秋,這在古今家族繁衍發(fā)展確為罕見。宋仁宗曾為之贊道:“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無雙?!?BR>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于陳氏族人過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壓力,有礙于其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時經(jīng)朝中的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合議,宋仁宗準(zhǔn)奏,決定采取雙分流的辦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賜編號,將家族財產(chǎn)列為291份,將陳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入住的田莊達290余處,致使義門陳氏遍植于華夏四方,這是中國歷較早的人口分流和遠距離的動遷行動。這些陳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門口都掛起“義門”燈籠。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zhèn)壓福建南部的少數(shù)民族*。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lǐng)兵,經(jīng)過九年戰(zhàn)爭,局勢平定后,于686年報請朝廷批準(zhǔn),設(shè)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于發(fā)展漳州一帶的農(nóng)工商各業(yè),使當(dāng)?shù)氐玫搅朔睒s發(fā)展。
他被后人尊為開漳圣王,子孫后代被稱作開漳圣王派,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臺灣現(xiàn)有陳圣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臺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后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后子孫興旺,在福建發(fā)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后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后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臺,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于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shè)立學(xué)校,被尊為陳氏入臺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臺人數(shù)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在陳氏分流遠遷之時,陳宗俞(系滿公之80世孫)在潤州任職別駕。攜子孫遷居丹陽珥陵越塘,成為丹陽陳氏始祖?!兜り柨h志?城廓》載,“越塘橋,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陳誠建。”陳誠之4世孫陳震,在越塘生兩子,長子陳東,次子陳南。陳東死于1127年,年42歲。有遺腹子,取名嗣宗?!兜り柨h志?蔭襲》載,陳嗣宗以父陳東之蔭襲,授迪功郎。陳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陳明,由越塘遷往珥陵花家渡。陳明為花家渡陳氏始祖。
陳氏以“義門”精神代代相傳,名人輩出。就丹陽陳氏而言,宗愈之7世孫名東,字少陽,太學(xué)生,為保宋室江山,力主抗金,五進忠言于宋欽宗,三上疏章于宋高宗,并抬棺進諫,愛國憂民之壯舉,名留史冊。陳輔,字輔之,胸負才華,法身高行,深為時人所敬重。王安石曾譽之為:“丹陽陳輔,乃浙西佳士也”。司馬光則贊之曰:“先生德業(yè)為士之望,先生才華為國之光”。時隔200多年后,宗愈的15世孫景實,字學(xué)漢,原住珥陵花家渡村,頗懷尊祖敬宗之德,筑廬于少陽陵墓之側(cè),歲時灑掃,勤加祭祀,以慰先賢在天之靈。景實成為桐村(陳巷)陳氏的始遷之祖。譜載,自宗愈至能平為38世。丹陽陳氏支系遍及丹陽和句容、宜興、六合、南京等鄰縣。其丹陽族人現(xiàn)分布在珥陵的陳巷、陳家、花家渡、越塘,橫塘大陳甲、小陳甲、留墅、陳巷里、陳家、行宮、全州十里牌以及司徒、河陽、訪仙、麥溪、陵口、珥陵、導(dǎo)墅、蔣墅、竇莊、運河、呂城、界牌、埤城、新橋、后巷等鎮(zhèn)的陳甲、陳家村等。至2000年5月8日,全丹陽市在籍陳姓宗人達41892人。
義門陳氏重視族祠,熱心譜事。明弘治九年(1496年)始修譜,至民國36年共修譜達12次之多。宗譜冠以“眾仙同來慶祝,共唱霓裳之歌”。
【陳氏遷入】
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于1228年創(chuàng)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fā)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閩粵等沿海地區(qū)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dāng)?shù)氐姆睒s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歷部分陳姓名人】
陳勝(?-前208),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領(lǐng)導(dǎo)了中國歷第一次全國性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從項羽的叔父項梁欣然領(lǐng)受他的冊封,到漢高祖時被追封為隱王,再到太史公破體例以世家記之,都可以看出陳勝所受到的尊重與敬仰。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為人傭耕。秦二世元年七月,與吳廣在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東南)發(fā)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當(dāng)義軍進據(jù)陳縣(今河南淮陽)時自立為王,國號張楚,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西擊滎陽,命武臣、張耳、陳余北攻趙地,鄧宗南征九江,周市奪取魏地。后周文戰(zhàn)敗,秦將章邯以優(yōu)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應(yīng)戰(zhàn)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莊賈殺害。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少時喜讀書,有大志,曾為鄉(xiāng)里分肉,甚均,父老贊之,他感慨地說: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起義后,六國貴族也紛紛起兵,陳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讒亡歸項羽,隨從入關(guān)破秦。劉邦還定三秦時,又間行降漢。拜為都尉,使參乘、典護軍。后歷任亞將、護軍中尉。先后參加楚漢戰(zhàn)爭和平定異姓王侯叛亂(見異姓諸侯王)諸役,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困守滎陽時,陳平建議捐金數(shù)萬斤,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的重要謀士范增憂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又建議劉邦偽游云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納陳平計策,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解圍。陳平因功先后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漢高祖死后,呂后以陳平為郎中令,傅教惠帝?;莸哿辏ㄇ?89),與王陵并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陳平徙為右丞相,但因呂后大封諸呂為王,陳平被削奪實權(quán)。呂后死,陳平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為文帝(見漢文帝劉恒)。文帝初,陳平讓位周勃,徙為左丞相,因明于職守,受到文帝贊賞。不久周勃罷相,陳平專為丞相。孝文二年死。歷史評價,奇謀善變不下三杰——漢初名相陳平,秦漢初謀略家,始投魏王,繼屬楚五頂羽,后離楚歸漢,佐漢王劉邦,一匡天下,終成漢室名相。漢初三杰,韓信受謗,被擒于云夢澤,死于鐘室;蕭何遭讒,曾械于牢獄;張良懼禍,托言閑游。陳平卻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quán)謀之老道,遠在三杰之上。一生屢獻奇計,聲東擊西救劉邦,施反間計除敵手,瞞天過海解滎陽之圍,計封韓信滅項羽,請君入甕云夢擒韓信,獻美女圖解白登之圍,機智釋樊噲。簡訴:陳平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shù)。陳勝起義,他投魏王咎,為太仆。后從項羽入關(guān),任都尉。旋歸劉邦,任護軍都尉,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去謀士范增,并以爵位籠絡(luò)大將韓信,為劉邦所采納。漢朝建立,封曲逆侯?;莸?、因呂時任丞相,以呂氏專權(quán),不治事。呂后死,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劉恒,是為文帝,為丞相。
陳寔(104-187),東漢穎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xué)就讀。后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余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
陳琳(?-217),漢末文學(xué)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后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后投奔曹操,征召為司空西曹掾?qū)佟N航▏螅w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后為鎮(zhèn)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并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chuàng)立的九品中正制,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后逐漸演變?yōu)槭孔鍓艛嗾?quán)的工具。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xué)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時好學(xué)。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后,司空張華愛其才,薦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后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后,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chuàng)一格。后人推重他的史學(xué)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列,稱為四史。他還著有《古國志》、《益部耆舊傳》,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創(chuàng)建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于軍事。太清三年(548)在始興(今廣東韶關(guān))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jié)制,與王僧辯會師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lǐng)揚州刺史,鎮(zhèn)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迎立蕭方智為梁王。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他起兵襲殺王僧辯,擁蕭方智為帝,并擊敗北齊軍,進爵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毛澤東也曾經(jīng)要求人們讀讀《陳書》,了解陳霸先的身世經(jīng)歷。陳霸先之所以偉大,不僅在于他是一朝開國皇帝,還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xué)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后重視,授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xiāng),后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于詩標(biāo)舉漢魏風(fēng)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qū)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人。早年熟讀經(jīng)史百家之言,兼通醫(yī)理、佛學(xué),明天文地理。后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隱居武當(dāng)山九室?guī)r,專習(xí)胎息服氣,辟谷導(dǎo)引內(nèi)養(yǎng)靜功。所傳“五龍盤體睡修功”,尤為著稱,后有《睡功圖》傳于世。著述有《無極圖》、《先天圖》、《九室指玄篇》、《易龍圖》、《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赤松子八誡錄》、《陰真君還丹歌注》、《人倫風(fēng)鑒》等。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quán)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lǐng),后期軍事統(tǒng)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zhuǎn)戰(zhàn)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zhèn)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后,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xù)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zhàn)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