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益智成語故事:以羊替牛

字號:


    以羊替牛,這是一種同情心理,因為見到了牛的慘狀而沒有見到羊的慘狀,所以同情牛,用羊來代替牛祭祀。以下“幼兒益智成語故事:以羊替?!庇烧戆l(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以羊替牛
    古時候,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里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鐘”。每逢祭鐘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只羊,然后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前祈禱。
    有一天,齊國都城里來了一個人,他牽著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鐘?!?BR>    齊宣王聽了后,看了看那頭牛,然后說:“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著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鐘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么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yán)肅起來,接著說:“這樣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這頭牛吧!”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殺牛和殺羊都是屠殺生命。對牛的憐憫與對羊的殘忍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齊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可見他的虛偽。
    成語典故
    原文
    齊宣王①問曰:“齊桓、晉文②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③,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BR>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⑤?’
    對曰:‘將以釁鐘⑥?!踉唬骸嶂?吾不忍其觳觫⑦,若無罪而就死地?!瘜υ唬骸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BR>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⑨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BR>    曰:“王無異⑩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⑾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BR>    曰:“無傷⑿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⒀也?!?BR>    注釋
    ①齊宣王:姓田,名辟疆。齊威王的兒子,齊泯王的父親,約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②齊桓、晉文:指齊桓公、晉文公。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時第一個霸主。晉文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③無以:不得已,以同“已”。
    ④胡龁:人名,齊宣王身邊的近臣。
    ⑤之:動詞,去,往。
    ⑥釁鐘:新鐘鑄成,殺牲取血涂抹鐘的孔隙,用來祭祀。古代祭祀儀式
    ⑦觳(hu)觫(su):恐懼而發(fā)抖
    ⑧愛:吝嗇。
    ⑨褊(bian):狹小。
    ⑩異:動詞,奇怪,疑怪,責(zé)怪。
    ⑾隱:疼愛,可憐。⑿無傷:沒有關(guān)系,不要緊。⒀庖廚: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