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70周年大閱兵的四年級作文素材

字號:

閱兵,是對武裝力量進行檢閱的儀式。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國慶為什么要舉行閱兵
    “閱兵”一詞最早起源于漢代。但根據(jù)史料記載,在我國古代的春秋時期就開始閱兵這一形式了。最初的閱兵是以打獵的方式進行的。而其后各個建朝時間較長的朝代,都有類似定期或不定期的閱兵儀式。
    現(xiàn)代最早的國慶閱兵則來源于法國,我國最早的國慶閱兵是中華民國國慶閱兵,1911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建立,10月10日便成為國慶日,每年都要組織慶祝活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根據(jù)全國政協(xié)決定,把閱兵列為國慶閱兵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2009年建國六十周年,共舉行了14次國慶閱兵。1949年至1959年建國十周年,共舉行了11次國慶閱兵。此后,連續(xù)24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
    直到1984年,根據(jù)鄧小平的提議,中央決定恢復閱兵,并于1984年國慶三十五周年時舉行大型的國慶閱兵式。
    1999年及2009年,黨中央決定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世紀閱兵式,慶祝新中國五十年、六十年華誕。一般來說,國慶節(jié)閱兵式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所以一般逢五逢十有閱兵。
    國慶節(jié)閱兵的意義
    閱兵是展現(xiàn)武裝力量建設成就,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
    在黨帶領全國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形勢下,在全面加強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忠誠履行我軍新的歷史使命的進程中,國慶節(jié)閱兵這一重大決策,非常英明,非常正確。
    通過閱兵活動,能夠向全國和全世界集中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并集中展示人民軍隊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zhàn)的精神風貌和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勝利之師的良好形象,集中展示我軍捍衛(wèi)國家安全和發(fā)展利益、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強決心。
    國慶節(jié)閱兵,對于揚我國威軍威、振奮民族精神、激發(fā)愛國熱情,進一步鼓舞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團結奮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閱兵起源
    中國史書中,關于“閱兵”的最早記載,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涂山會盟了。《淮南子·原道訓》中就說,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很高的城墻來保衛(wèi)自己,大家都想離開他,其他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后來禹當了首領,拆毀城墻,填平護城河,把財產(chǎn)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人民。于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愿意來歸附。禹在涂山邀請諸侯會盟。
    據(jù)說,在大會上,禹手下的人手持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著樂曲載歌載舞,表示對南方部落首領的隆重歡迎。而前來會盟的氏族部落首領都帶著玉器和絲綢一類的貴重物品,表示對禹的臣服。
    涂山會盟中,盡管禹沒有發(fā)一兵一卒,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懾諸侯,從而“化干戈為玉帛”。禹的行為,實際上也就是“閱兵”的雛形。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在孟津舉行大規(guī)模的“觀兵”,同時宣稱伐紂,要替天行道。此后,武王親率大軍,東渡孟津,與商朝軍隊決戰(zhàn)于牧野,重挫殷紂王主力部隊,奠定了周朝立國的基礎。
    從這可以看出,此時,“觀兵”作為一種檢閱部隊、震懾百姓或敵人的軍事手段,已經(jīng)開始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使用。而所謂的“觀兵”其實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