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中國的文化源泉?!蛾P(guān)于戲曲的初三作文600字》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
戲曲,從前滿大街的戲迷,現(xiàn)在已后繼無人,從前人們耳熟能詳,現(xiàn)在卻一問三不知;從前的刀嗑話題,現(xiàn)在已無人問津。這一切都在訴說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戲曲將會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戲曲這一個龐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觀點:戲曲的衰落是社會發(fā)展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時代在發(fā)展變化,人們的精神需求也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樣,過時了,不流行了,自然就會被淘汰。它雖然是中國的藝術(shù)瑰寶,但有一點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種供人們娛樂的工具,如果有比戲曲更好的娛樂工具,人們自然會向往著好的。大自然有著一個法則——弱肉強食,也就是說如果戲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后春筍般發(fā)展的新娛樂工具,那戲曲被淘汰將會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大自然還有一個法則——適者生存。戲曲作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舊在那個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話,迎來的是會消失。
想到這兒,我不禁多了幾分擔心,戲曲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信仰,試想,一個民族若沒有了信仰,那豈不是一團亂麻。于是,我又想到了一個拯救戲曲的觀點:戲曲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場面小,表演的方式單一,而且在人們印象中是一成不變的,似乎從未發(fā)生改變。所以,第一,在戲曲內(nèi)涵不變的條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讓戲曲是多樣化的,變化的,這樣會給觀眾帶來新鮮感;第二,在劇情不變的條件下,場面要變,要一改以往秀氣的風格,幾個人當千軍萬馬?不,至少要上百個,這樣才熱鬧,才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有親和感;第三,在內(nèi)容不變的情況下,表演的方式要變,可以將戲曲的故事起源拍成電影、電視劇、卡通片或是動畫片,例如《梅蘭芳》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開端;第四,政府可以請些明星來唱戲、表演,這樣,我相信戲曲將不再孤單。
我想著,新的戲曲將掀起一股熱捧的浪潮;也想著,梅蘭芳在新戲曲前也只不過是班門弄斧;想著,外國人都會哼上幾聲京腔……我會一直想著。
篇二:
淮劇是我家鄉(xiāng)中戲曲劇種之一,它原名叫江淮戲,流行于淮陰、鹽城等地。
淮劇的表演人物不限,而且演員的服裝、化妝不像京劇那么復(fù)雜、那么講究?;旧现灰┥夏闼硌莸慕巧娜说囊路瘖y也是一樣,如要扮演一位老太婆,只需穿一身老太婆的服裝,和戴一頭假白發(fā),再化妝成一個老太婆的樣子就可以了,不像京劇,臉上畫臉譜,服裝還要穿得像
展翅要飛的燕子似的。
淮劇的唱聲也不像京劇那么粗或細,而且淮劇表演的整個過程中,有很少的唱段,不像京劇表演過程中基本都要唱,還要在場上在走來走去,做出一些隨表演的變化而變化的表情,可淮劇則就不那么麻煩,只要你稍稍改變一下聲帶,做一些極奇簡單的動物和表情就可以。
比較有名氣的淮劇有:《對舌》、《趕腳》、《巧奶奶罵貓》和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后,還編出了一些現(xiàn)代的淮劇。這些淮劇,豐富了老百姓的生活,給我的家鄉(xiāng)的人民帶來了歡樂。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淮劇,一個具有活力、頗具魅力的戲曲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