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量力是一個成語,讀音為bù zì liàng lì,意思是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也可以說自不量力。量:估量。作謂語、定語、狀語。以下“幼兒益智成語故事:不自量力”由整理發(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不自量力
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境內(nèi)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個是息國。
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fā)動了戰(zhàn)爭。
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zhàn)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
事后,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就要滅亡了。他們分析的根據(jù)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疏通好關(guān)系,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zé)任是誰。犯了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jié)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
果然,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蹲髠鳌る[公十一年》
【求解驛站】表示不正確地估計自己的力量,或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
【活學(xué)活用】小海對這個任務(wù)很感興趣,有心主動接過來,又怕別人笑他~。
【妙語點撥】這個故事啟示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量力而行。不自量力,只會事倍功半,甚至失敗到萬劫不復(fù)的地步。
【近義】螳臂當車、蚍蜉撼樹
【反義】量力而行
成語出處
《左傳·隱公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鄭伯與戰(zhàn)于竟,息師大敗而還。君子是以知息之將亡也。不度(duó)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wěi)而以伐人,其喪(sànɡ)師也,不亦宜乎!”
《戰(zhàn)國策·齊策三》:“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BR> 成語示例:《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九回:“為首者前致辭曰:‘吾主越王,不自量力,得罪于上國,致辱下討?!?BR>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七回:就說我們殿試都是僥幸名列上等,并非~,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談文。
成語故事寓意
這個故事,說息國所犯“五不韙”之一的“不量力”,即成語“不自量”的出處。
唐代詩人韓愈在《調(diào)張籍》一詩中,開頭幾句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這幾句詩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詩文頂天立地地存在著,猶如萬丈光芒(照耀了詩壇)不可泯滅。沒想到一群無知的人竟然這樣愚蠢,借故設(shè)法對他們進行毀謗。就象那螞蟻企圖去搖撼大樹,太可笑不自量力了。這六句詩很有名,常為后人所引用。韓愈在這里,對李杜的詩歌成就作了極高的評價,同時對詆毀李杜的輕薄后生給予了辛辣的譏斥。
成語“不自量力”便是從“不量力”和“不自量”兩種說法演化而來的,同時又都可單獨使用,又作“自不量力”,意思都是自己不估量一下自己的力量,人們多用來諷刺那種自高自大,不量力行事的人。
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韙”則是從故事中“犯五不韙(wěi)而以伐人”擴展變化而來。冒:犯,不顧。天下:普天之下,泛指全世界。大不韙:的不是。意思是犯了天下的錯誤,現(xiàn)在多用以指公然不顧全世界人民的反對而干壞事。
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息國對鄭國發(fā)動戰(zhàn)爭,結(jié)果被打敗。分析人士認為自不量力的息國一定會被消滅,因為息國國君不考慮自己的德行,不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分不清敵人與朋友,不團結(jié)鄰國,結(jié)果沒過多久息國果真被楚國消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