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來歷和歷史演變

字號:

中秋節(jié)俗在秦漢以前已具雛形,其時在立秋日。魏晉時期有了中秋賞月的活動,但主要以貴族和文人為主體。 下面是整理發(fā)布的《中秋節(jié)來歷和歷史演變》,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訊息請關注!
    篇一
    唐代:
    中秋賞月風俗盛行
    唐代的中秋賞月帶著濃厚的思鄉(xiāng)、盼望團圓的感情。賞月一般是親友聚集在一起,一邊宴飲,一邊賞月聊天,文人則對月賦詩。也有人獨自賞月,獨賞明月留下的記載多為思鄉(xiāng)、思友之作。一般是個人離開親人,出差在外,面對圓月,想到家中親人也在欣賞明月,為月圓人不圓而傷感,并將這種遺憾寫在詩歌中。
    可以說,唐朝的中秋節(jié)習俗就是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其中心內(nèi)容是賞月,團圓是因賞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賞月活動上的。如果不是因為賞月活動,就不會憑空生出中秋團圓的習俗。這為后世中秋節(jié)轉(zhuǎn)為團圓節(jié)打下了基礎。
    宋代:
    中秋節(jié)成為隆重節(jié)日
    宋代中秋節(jié)成為隆重節(jié)日,跟唐代中秋節(jié)主要有兩點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中秋當夜宴飲賞月,宋代則是全天都過節(jié),甚至之前幾天就用心準備;二是唐代中秋節(jié)活動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層家庭,唐朝中后期一般百姓開始參與,到了宋代就更加踴躍、熱烈。
    這說明宋代的中秋節(jié)已經(jīng)成為一個重大的節(jié)日了。朝廷也重視此節(jié),給公職人員一天的假期。
    明代:
    團圓成為中秋的主題
    到了明朝,中秋節(jié)繼續(xù)發(fā)展演變,習俗也有了很大變化。中秋節(jié)不再以賞月活動為中心。
    明清時期親人團圓成為中秋節(jié)俗的明確主題之一。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并且此時有了“團圓節(jié)”之名。《帝京景物略》中說:“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币馑际?,中秋節(jié)前回娘家的已婚婦女,中秋節(jié)這天必須返回公婆家,因為這是團圓節(jié)。同時,重視親友之間的人情往來。親友之間要互送月餅、瓜果等過節(jié)的東西。
    篇二
    根據(jù)我國的歷法,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成為“仲秋”,因為與上古祭月的禮儀有關,中秋又是“祭月節(jié)”。它源于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節(jié)氣在八月內(nèi),日期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殺風景的,逐漸俗隨時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節(jié)”。中秋一詞始見于《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BR>    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
    “八月半”或”八月十五”;“天下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禮記》)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關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溆袐D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jié)”,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人們便在這個季節(jié)飲酒舞蹈,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描繪。
    篇三
    中秋節(jié)的起源于古代秋祀、拜月習俗有關。先秦時代,即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祀制?!抖Y記》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之后歷代帝王都沿襲此俗。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帝祭月修造的。我國各地至今也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
    北宋時中秋節(jié)以爬山登樓先睹明月為快,然后舉行拜月儀式,供品有圓餅。解釋上“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卷八)。吳自牧(約1270前后在世)的《夢梁錄》卷四也記載,南宋人家多于此日安排家購買酒菜來歡度中秋。金盈之(約1126年前后在世)的《新編醉翁談錄》卷四則記載了當時人由賞月進而拜月的習俗:“京師賞月之會,異于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潔月”。
    除了團員、娛樂、拜月之外,還有賞燈的風俗。周密(1232-1308年)的《武林舊事》卷三記載杭州中秋夜:“燈燭華燦,竟夕乃止”。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lián)袂踏歌,無異白日。并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據(jù)說水燈是為討江神喜歡,并非純粹為了觀賞。并且宋朝起,在杭州錢塘觀潮,也成為一中秋節(jié)習俗內(nèi)容。
    元朝雖已異族入住為主,但所受漢化甚深。節(jié)日習俗也打扮沿襲漢人舊制。
    到了明朝,中秋節(jié)已于元旦齊名(古時候稱春節(jié)為元旦)。賞月、祭月、吃月餅的風俗大盛。田汝成(約1540年前后在世)的《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記載明人多于中秋節(jié)以月餅相饋贈,取其圓形的“團圓”之意。夜晚則設賞月之宴,或攜帶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賞。
    至于明人賞月的盛會,張岱(1597——1671年?)以其生花妙筆,為我們作了極其風雅的記述(《陶庵夢憶》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伎、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游冶惡少、清客、幫閑、家童、走空之輩,無不麟集。自生公臺、千人石、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光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處,大吹大擂,漁陽參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從這則“虎邸中秋夜”能略窺一二。
    劉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之二則詳細描述了中秋祭月的貢品:“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需;瓜分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
    明人拜月時用的“月光紙”,到了清朝,改了個名字叫“月光馬兒”,就是紙神馬。
    清宮有祭(供)月習俗。祭月的地點在御花園。院內(nèi)東向立一架屏風,屏風良策擺有雞冠花、毛豆枝和鮮藕;屏風前設有一張八仙桌,供桌上擺月宮符像,還要一個直徑五十五公分、十斤重的大月餅。月餅上印有“郁儀宮”字樣及玉兔搗藥團。大月餅左右各擺一三斤重的月餅,擺各樣小月餅數(shù)盤,擺酒、茶數(shù)盅。供桌上還要擺應時鮮花和應時鮮果。月供擺畢,燃香?;实邸⒒屎蟮热艘来螌υ鹿馍翊a行禮。香盡,焚月光神碼,撤貢品。將十斤重大月餅精心包裝,儲至當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謂之“吃團圓餅”。三斤重大月餅切成數(shù)塊,連同小月餅、“蓮花團圓瓜”、鮮果等分賜妃嬪、文武廷臣、太監(jiān)及宮女等人。
    然后是豐盛的合家宴會。清代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方天燈、樹中秋、點燈塔、曳石等地方習俗。
    總之,中秋團圓、賞月及吃月餅之俗,由來已久。隨著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這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流傳至今,盛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