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陸游《漁家傲·寄仲高》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下面是分享的宋詞:陸游《漁家傲·寄仲高》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漁家傲·寄仲高》
    宋代:陸游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譯文】
    向東望故鄉(xiāng)山陰在哪里呢?來回相隔有一萬三千里。一封家書寫滿紙,流著兩行思鄉(xiāng)懷親的眼淚。時恐怕已是明年的事待得回信。
    遙問家鄉(xiāng)紅橋下的流水,何日才能駕扁舟到橋下尋找我的兄弟?我走遍天涯,已真的感到衰老疲憊。愁思滿懷,長夜難寐。兩鬢已白絲間黑發(fā),在茶煙繚繞中虛度光陰令人悲。
    【賞析】
    上片起二句:“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蜀中與故鄉(xiāng)山陰距離之遠,為后文寫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發(fā)端?!皩懙眉視諠M紙”和“流清淚”二句,是為著寫思家之情的深切?!翱諠M紙”,情難盡:“流清淚”,情難抑,作者的傷感,深深地感染著讀者。作者道不盡的酸楚,豈是“家書”能表述清楚的?!皶匾咽敲髂晔隆本洌o接寫信的事,自嘆徒勞;又呼應起二句,更加傷感。一封家信的回復,竟要等待到來年,這種情境極為難堪,而表達卻極新穎。
    前人詩詞,少見這樣寫。這一句是全詞意境的創(chuàng)新之句。這種句,不可多得,也不能強求,須從實境實感中自然得來。陸游心境如此,感觸自心中油然而發(fā),正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下片起二句,從思家轉到思念仲高?!凹恼Z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巧妙地借“寄語”流水來表達懷人之情。紅橋,在山陰縣西七里迎恩門外,當是兩人共出入之地,詞由橋寫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實上是倒過來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紅橋。詞題是寄仲高,不是懷仲高,故不專寫懷念仲高專寫懷念高,只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義滿溢了。
    況寄言只憑設想,相尋了無定期,用筆不多,而酸楚之情卻更深一層了。陸游離開南鄭宣撫使司幕府后,經(jīng)三泉、益昌、劍門、武連、綿州、羅江、廣漢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為中心,輾轉往來于蜀州、嘉州、榮州等地在奔波中年華漸逝,已年屆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這一句從歸鄉(xiāng)未得,轉到萬里飄泊、年華老大之慨。再接下去二句:“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典故用自杜牧《題禪院》詩:“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飏落花風?!标懹卧缒昙匆越?jīng)濟自負,又以縱飲自豪,同于杜牧;而后老大無成,幾絲白發(fā),坐對茶煙,也同于杜牧。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鳴,信手拈用其詩,如同已出,不見用典的痕跡。這三句,是向仲高告訴自己的生活現(xiàn)狀,看似消沉,實際則不然。因為對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于消沉、不甘于消沉的一種表現(xiàn)。
    這首詞從寄語親人表達思鄉(xiāng)、懷人及自身作客飄零的情狀,語有新意,情亦纏綿,在陸游的詞中是筆調較為凄婉之作。它的結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實際并不消沉,化憤激不平與熱烈為閑適與凄婉,又是陸詩與陸詞的常見意境。
    擴展閱讀:陸游個人成就之詞
    陸游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是有意要做詩人”,對作詞心存鄙視,因而,作為“辛派詞人”的中堅人物,與其詩相比,陸游的詞數(shù)量并不多,存世共約一百四十余首。但陸游才氣超然,并曾身歷西北前線,因此,陸游也創(chuàng)造出了稼軒詞所沒有的另一種藝術境界。
    陸游詞的主要內容是書寫愛國情懷,抒發(fā)壯志未酬的幽憤,其詞境的特點是將理想化成夢境而與現(xiàn)實的悲涼構成強烈的對比,如《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回想當年,滿腹愴然。陸游也有詠物詞和愛情詞,其《卜算子·詠梅》,上闋寫景、下闋表志,顯示出身處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釵頭鳳·紅酥手》一詞,節(jié)奏急促,聲情凄緊,先后兩次感嘆,蕩氣回腸,凄婉動人。
    陸游集豪放婉約于一身,有不少詞寫得清麗纏綿,真摯動人,與宋詞中的婉約派比較接近;而有些詞常常抒發(fā)著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著高超的襟懷,或寓意深刻,又和蘇軾比較接近。最能體現(xiàn)陸游的身世經(jīng)歷和個性特色的,是慷慨雄渾、蕩漾著愛國激情的詞作,風格與辛棄疾比較接近。但陸游詞亦因風格多樣而未能熔煉成獨特的個性,有集眾家之長、“而皆不能造其極”之感。
    擴展閱讀:陸游名字來源
    《山陰陸氏族譜》載:“游字務觀,小字延憎,號放翁,晚號龜堂老人”,關于陸游的名字,宋人葉紹翁曾說,陸游母親唐氏于臨產(chǎn)前夢見了秦觀(字少游),于是取名為“游”,字“務觀”,并注說或許是因為陸游傾慕秦少游,提出陸游名字來歷的兩種說法。元人韋居安在《梅磵詩話》卷中亦載夢生之說,后人在有關傳記或傳論中亦多遵從這兩種說法。但這兩種說法并不可信。
    1、陸宰(1088年—1148年)小秦觀(1049年—1100年)四十歲,秦觀死時,陸宰不足十三歲。秦觀到越州時(1079年),陸宰尚未出生,陸游母親跟秦觀更不可能有什么交往。且陸游母親唐夫人為名門之后,即使真的夢見了秦觀,也決不會將此事張揚出去,故而“夢少游而生”,純屬想象之詞。
    2、所謂陸游傾慕秦少游,多依據(jù)其詩作推斷。陸游在《出游歸臥得雜詩》曾說“一聯(lián)新句少游詩”,在《題陳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亦說“晚生常恨不從公,忽拜英姿繪畫中。妄欲步趨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但陸詩只是抒發(fā)對秦觀的敬仰之情,“正相同”三字,恰恰透露出陸游的名字不是自己“慕少游”而取。
    3、清人查慎行認為陸游之名出于《列子》,此說較為可信?!读凶印ぶ倌帷酚小皠胀庥危恢獎諆扔^”一語,觀、游二字常連文,在意義上有相通之處。古人取名,要求字與名在意義上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陸家為江南名門,家風又有濃郁的道家習氣,陸宰為兒子命名時想到《列子》,是不足為怪的?;蛟S,這也正是秦觀名字的出處,二人同據(jù)此書命名起字,所以才有這樣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