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書中的寧靜,體會其人生滋味。讀書,可以讓讀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書海中,找見自身的啟迪。整理了品三國讀后感800字三篇,快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助到你~更多相關訊息請關注!
【第1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做為任何一本敘述三國的書來說,無疑是好的詩,也是三國歷史好的寫照。三國,短短的一百年的歲月,不知道為我們的童年留下多少美麗的記憶,赤膽忠心,一心為匡復漢室,終遺恨于白帝城的劉備、雄心大志,耗盡一生精力,只為統(tǒng)一中國的曹操、鞠躬盡瘁,只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的諸葛亮,哪一個不是我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偉大人物,三國給我的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只要是關于三國的一切東西,我都會想辦法弄到手,游戲啦、書啦都是我每天的精神糧食,可說我的生活是在三國中醞釀出來的。
自從接觸到易中天的《品三國》系列之后,我對三國的許多看法都悄然驟變,以前,我都以為自己已經(jīng)把三國演義的歷史背的滾瓜爛熟了,自認是三國通,可是在看到易中天解讀三國這段歷史的時候,愕然發(fā)現(xiàn),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無知和幼稚,就像我們讀書越讀的越高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懂得其實很少,甚至完全曲解了。三國不僅僅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也是一段值得大家來慢慢品讀的故事。
曹操,一個在我印象中是個大*大惡之人,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不把當時的漢獻帝放在眼里的*臣,可是通過易中天的分析之后,確實不可否認的是,曹操的的確確稱得上是三國時代的大英雄。曹操不僅把當時顛沛流離的漢獻帝接到許昌,而且還幫助沒落的東漢王朝建立起一定的威儀,盡管這對已經(jīng)行將就木的大漢王朝來說已經(jīng)是無所謂的了。此外,曹操也把戰(zhàn)事頻繁,導致百姓生靈涂炭的中國北方給平定了,這絕對是一項功績,當然這背后確實千千萬萬的人所奠下的和平和安寧。曹操有功也有過,就拿他屠徐州的百姓為例,這就是不可取的例子,史書上的說法是“泗水為之不流”,可想而知死了多少的人。
當然,有人會為曹操辯護,三國是個戰(zhàn)亂的年代,戰(zhàn)爭殺人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曹操卻為了報復而屠城就是他的不對了。事后曹操也為此事深感愧疚,所以在之后的官渡之戰(zhàn)的時候,也把白馬的百姓遷走,以免遭到袁紹的報復而慘遭滅頂之災,這也算是一種補償了吧。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同時,也鼓勵大力生產(chǎn),使到東漢連年戰(zhàn)爭所帶來的破壞和生產(chǎn)力的下降,得以有個喘息的機會。曹操鼓勵屯田,屯田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用在軍糧可是這也使到原本荒蕪的土地得以發(fā)展,就像易中天在《品三國》中說的,“當曹操在豐衣足食的事后,袁紹在北方吃桑葚,袁術在淮南吃河蚌,沒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所謂大災人相食”,三國表面看起來非常的波瀾壯闊,也孕育出許多的英雄,可是哪一個不也是踩在尸骨上慢慢走出來的?
曹操的一生疑點重重,曹操的殺荀彧和崔琰更是令人所不齒。荀彧作為曹操幕后的功臣,一直受到曹操包括同僚的尊敬和愛戴,三國志中許多問題之后,總少不了荀彧的看法和建議,曹操基本上都采納了,所以曹操和荀彧的關系可說是挺不錯的,不過就像易中天所說的一樣,他們倆還是在政治路線上發(fā)生了碰撞,而碰撞的結(jié)果是荀彧被殺,史書上的說法是“以憂薨”,就是猶豫而死的意思。荀彧作為曹操集團的“諸葛亮”確實和諸葛亮極為相似,荀彧和諸葛亮我認為都是“理想主義者”,就是硬要把不可能的任務給做完,硬是要把死馬當活馬醫(yī),就是要恢復大漢王朝。荀彧正是因為看上了曹操有恢復漢室的能力和心意,所以才棄袁紹奔曹操,希望曹操能重整東漢王朝。
曹操早期可能是有匡復漢室的心意,可是漸漸的就沒有了,可是荀彧的心還在,所以盡管曹操已經(jīng)變卦了,可是荀彧始終還是要維護漢室的,所以在曹操封魏公的問題上持反對意見。曹操隨著功勞越來越大,野心也慢慢的大了起來,曹操完全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東漢王朝給廢了,可是曹操卻不想背負這個篡國的罪名,所以一直到進魏王之后,再也沒有窺視帝位了。我覺得曹操終沒有稱帝,也許是念在荀彧的請份上,曹操不可能看不出荀彧投奔他的原因,更不會不知道荀彧絕對不會贊成他稱帝,因此曹操封了魏王之后,也就罷手了。
曹操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和軍事家,也是一位的詩人,他的詩中流露出他對人才和人生的感慨和追求,《短歌行》更是其中的代表作。曹操的詩和蘇東坡的詩可說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他們的詩總是那么大氣磅礴,氣吞山河,讓人宛如置身在詩中描繪的意境當中,深深感動。
【第2篇】
剛剛翻開《品三國》,就被它開場白——大江東去的第一段話吸引住了: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三國,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話語,不禁想讓我揭開《三國》的面紗。
易老師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tài)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雖然曾經(jīng)我并沒有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只是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也沒有看全,只能說對三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詳?shù)娜宋镆约笆录唧w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歡易老師《品三國》這本書的講解風格。當然三國里面讓我感興趣的就是這幾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quán),關羽,張飛,呂布,趙子龍,周瑜,魯肅,當然這幾個人物當中我欣賞的有曹操,孫權(quán),周瑜,諸葛亮,讓我感興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戰(zhàn),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冷酷*詐的歷史形象,當然也是受了小說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對真正歷史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當然曹操讓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當今社會的大小企業(yè),在用人方面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關,這就是為什么人力資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個單位不會用人的話,那么這個單位將會是一個失敗走向滅亡的。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什么是人才如何去發(fā)掘人才,保證人才能夠為我所用,能夠死心塌地的為企業(yè)著想,曹操的前期為什么會那么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為曹操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fā)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能夠采納好的建議為自己所用,而且賞罰分明,這些成就了曹操身邊不缺少有才干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一個企業(yè)是一樣的,靠什么壯大,靠的人,說白了企業(yè)是辦事的不是辦人的,如果一個企業(yè)不能夠做到人才為我所用,不能夠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這個企業(yè)將是一個失敗的企業(yè),劉備為了諸葛亮這樣小他十歲的人才,能夠屈身三顧茅廬,可見無論是在什么時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業(yè)迅速的發(fā)展并壯大起來,一個企業(yè)如果想做到這幾點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現(xiàn)出整體的形象,首先重點就是要讓員工信服,靠什么讓員工信服,不只是單靠的工資,重要的是企業(yè)的信譽和企業(yè)的發(fā)展?jié)摿?,有沒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業(yè)文化,有沒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讓員工信服,要讓員工真正的看到企業(yè)的發(fā)展?jié)摿Γ皇且馕兜恼f意味的唱高調(diào)子,這樣只能是一時的效果,但帶來的后果是十分的嚴重的,因為直接影響了企業(yè)在員工心目的形象,企業(yè)靠什么傳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實力以及信譽,如果你在員工的心中就把這兩樣給毀了,還談什么企業(yè)文化,還談什么發(fā)展,一切都是空的,通過讀《品三國》一書,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為什么能夠一步步的走向強大!
還有一個人使我很欣賞的,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個杰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賞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劃才能,就拿赤壁之戰(zhàn)來說,曹操大軍就要滅劉備,劉備無處可去,只能聯(lián)合孫權(quán)共同抗曹,但是劉備剛被曹操打敗,首先氣質(zhì)上就低人一等,諸葛亮作為劉備器重的人才,自薦去東吳聯(lián)合孫權(quán)共同抗曹,也使諸葛亮初出茅廬為劉備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說是做的相當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劃能力,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魯肅,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誤,但諸葛亮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這是我十分欣賞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學習的。通過讀易老師的《品三國》一書,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讓我學到了如何做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應該如何給自己策劃,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當今社會中,在自己的事業(yè)中,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中立于不敗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第3篇】
今年暑假,夏的焦躁依然。
然而升上了畢業(yè)班,面臨人生的一個關口的時候,我多了一份思索。每天在烈日下趕往輔導班,每晚在大堆的習題里,找著自己的人生目標。我不知道,我會狂躁成怎樣?把作業(yè)撕了,還是罷學?是躲進自己的小窩,從此拒絕外面的一切,還是把自己放在歷史的河里,擠成肉醬,苦心志,餓體膚,去做一個若干年后人們心目中的赫赫人物?
就在這當兒,我遇到了易中天,他的作品——《品三國》。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吳三國鼎立。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段關于群雄逐鹿的記憶。它是一段歷史,它是一段演義,它更是一幕精彩的話劇。它是三國,是東漢與西晉間的一段無法刪去的插曲,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典型。
我是一個小女生,自小對歷史并不感興趣,覺得那只不過是一段枯燥無味的文字記載,甚至連《三國演義》,我都不曾完整的看完過一遍。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各種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的出現(xiàn),我對歷史也漸漸萌生出了一種好奇,然而,這種好奇卻像風中的蠟燭,剛點著就滅了。而這已不是因為沒興趣了,只是因為看不懂。偶然間,在書店的專柜上發(fā)現(xiàn)了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便抱著嘗嘗鮮的心情買下了。
《品三國》顧名思義是易老師對三國的見解,易老師以近代視角,以故事說歷史,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非常形象的為讀者重現(xiàn)了三國時爾虞我詐、戰(zhàn)火紛飛的場景。而品這本書,使我對歷史的好奇又一發(fā)不可收拾的萌發(fā)了出來。
易老師在這本書中花了不少的筆墨來闡述他對曹操的認識和看法。曹操,無疑是三國中讓人難讀懂的人,由他的性格就能看出,兩種相對反面的性格能集于一身,但又不會覺得矛盾。
我對于曹操的認識,開始似乎是林俊杰的《曹操》中那個“一心要那荊州,用陰謀,陽謀,明說,暗奪,淡薄”的曹操,然后便是電視劇中那個陰險狡詐的小人。然而我們總是習慣于把王朝的興衰、事業(yè)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jié)為個人的原因,歸結(jié)為某個領袖人物和主導人物個人品質(zhì)的優(yōu)劣好壞。我們總是學不會從兩面來評價一個人。
而在這本書中,雖然很多人都說易老師是在“揚曹抑諸葛”,但我并不認同,先不說這只是易老師個人的看法,而事實上,他并沒有說諸葛孔明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如曹操,他只是在文字中更多的表現(xiàn)了對曹操的一絲偏愛。而他也是從兩面來評價曹操的,而不是只說了曹操的好。
三國是一個風云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里大顯身手,叱咤風云,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罵名多,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雄。而我想說的是,曹操是*臣沒錯,但他也的的確確是個英雄。
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一家之言品三國。
我合上書,望著窗外的綠樹濃蔭,我想,我的人生,也該由我自己來品。你說呢?
【第1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做為任何一本敘述三國的書來說,無疑是好的詩,也是三國歷史好的寫照。三國,短短的一百年的歲月,不知道為我們的童年留下多少美麗的記憶,赤膽忠心,一心為匡復漢室,終遺恨于白帝城的劉備、雄心大志,耗盡一生精力,只為統(tǒng)一中國的曹操、鞠躬盡瘁,只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的諸葛亮,哪一個不是我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偉大人物,三國給我的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只要是關于三國的一切東西,我都會想辦法弄到手,游戲啦、書啦都是我每天的精神糧食,可說我的生活是在三國中醞釀出來的。
自從接觸到易中天的《品三國》系列之后,我對三國的許多看法都悄然驟變,以前,我都以為自己已經(jīng)把三國演義的歷史背的滾瓜爛熟了,自認是三國通,可是在看到易中天解讀三國這段歷史的時候,愕然發(fā)現(xiàn),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無知和幼稚,就像我們讀書越讀的越高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懂得其實很少,甚至完全曲解了。三國不僅僅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也是一段值得大家來慢慢品讀的故事。
曹操,一個在我印象中是個大*大惡之人,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不把當時的漢獻帝放在眼里的*臣,可是通過易中天的分析之后,確實不可否認的是,曹操的的確確稱得上是三國時代的大英雄。曹操不僅把當時顛沛流離的漢獻帝接到許昌,而且還幫助沒落的東漢王朝建立起一定的威儀,盡管這對已經(jīng)行將就木的大漢王朝來說已經(jīng)是無所謂的了。此外,曹操也把戰(zhàn)事頻繁,導致百姓生靈涂炭的中國北方給平定了,這絕對是一項功績,當然這背后確實千千萬萬的人所奠下的和平和安寧。曹操有功也有過,就拿他屠徐州的百姓為例,這就是不可取的例子,史書上的說法是“泗水為之不流”,可想而知死了多少的人。
當然,有人會為曹操辯護,三國是個戰(zhàn)亂的年代,戰(zhàn)爭殺人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曹操卻為了報復而屠城就是他的不對了。事后曹操也為此事深感愧疚,所以在之后的官渡之戰(zhàn)的時候,也把白馬的百姓遷走,以免遭到袁紹的報復而慘遭滅頂之災,這也算是一種補償了吧。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同時,也鼓勵大力生產(chǎn),使到東漢連年戰(zhàn)爭所帶來的破壞和生產(chǎn)力的下降,得以有個喘息的機會。曹操鼓勵屯田,屯田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用在軍糧可是這也使到原本荒蕪的土地得以發(fā)展,就像易中天在《品三國》中說的,“當曹操在豐衣足食的事后,袁紹在北方吃桑葚,袁術在淮南吃河蚌,沒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所謂大災人相食”,三國表面看起來非常的波瀾壯闊,也孕育出許多的英雄,可是哪一個不也是踩在尸骨上慢慢走出來的?
曹操的一生疑點重重,曹操的殺荀彧和崔琰更是令人所不齒。荀彧作為曹操幕后的功臣,一直受到曹操包括同僚的尊敬和愛戴,三國志中許多問題之后,總少不了荀彧的看法和建議,曹操基本上都采納了,所以曹操和荀彧的關系可說是挺不錯的,不過就像易中天所說的一樣,他們倆還是在政治路線上發(fā)生了碰撞,而碰撞的結(jié)果是荀彧被殺,史書上的說法是“以憂薨”,就是猶豫而死的意思。荀彧作為曹操集團的“諸葛亮”確實和諸葛亮極為相似,荀彧和諸葛亮我認為都是“理想主義者”,就是硬要把不可能的任務給做完,硬是要把死馬當活馬醫(yī),就是要恢復大漢王朝。荀彧正是因為看上了曹操有恢復漢室的能力和心意,所以才棄袁紹奔曹操,希望曹操能重整東漢王朝。
曹操早期可能是有匡復漢室的心意,可是漸漸的就沒有了,可是荀彧的心還在,所以盡管曹操已經(jīng)變卦了,可是荀彧始終還是要維護漢室的,所以在曹操封魏公的問題上持反對意見。曹操隨著功勞越來越大,野心也慢慢的大了起來,曹操完全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東漢王朝給廢了,可是曹操卻不想背負這個篡國的罪名,所以一直到進魏王之后,再也沒有窺視帝位了。我覺得曹操終沒有稱帝,也許是念在荀彧的請份上,曹操不可能看不出荀彧投奔他的原因,更不會不知道荀彧絕對不會贊成他稱帝,因此曹操封了魏王之后,也就罷手了。
曹操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和軍事家,也是一位的詩人,他的詩中流露出他對人才和人生的感慨和追求,《短歌行》更是其中的代表作。曹操的詩和蘇東坡的詩可說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他們的詩總是那么大氣磅礴,氣吞山河,讓人宛如置身在詩中描繪的意境當中,深深感動。
【第2篇】
剛剛翻開《品三國》,就被它開場白——大江東去的第一段話吸引住了: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三國,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話語,不禁想讓我揭開《三國》的面紗。
易老師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tài)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雖然曾經(jīng)我并沒有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只是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也沒有看全,只能說對三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詳?shù)娜宋镆约笆录唧w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歡易老師《品三國》這本書的講解風格。當然三國里面讓我感興趣的就是這幾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quán),關羽,張飛,呂布,趙子龍,周瑜,魯肅,當然這幾個人物當中我欣賞的有曹操,孫權(quán),周瑜,諸葛亮,讓我感興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戰(zhàn),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冷酷*詐的歷史形象,當然也是受了小說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對真正歷史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當然曹操讓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當今社會的大小企業(yè),在用人方面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關,這就是為什么人力資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個單位不會用人的話,那么這個單位將會是一個失敗走向滅亡的。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什么是人才如何去發(fā)掘人才,保證人才能夠為我所用,能夠死心塌地的為企業(yè)著想,曹操的前期為什么會那么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為曹操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fā)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能夠采納好的建議為自己所用,而且賞罰分明,這些成就了曹操身邊不缺少有才干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一個企業(yè)是一樣的,靠什么壯大,靠的人,說白了企業(yè)是辦事的不是辦人的,如果一個企業(yè)不能夠做到人才為我所用,不能夠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這個企業(yè)將是一個失敗的企業(yè),劉備為了諸葛亮這樣小他十歲的人才,能夠屈身三顧茅廬,可見無論是在什么時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業(yè)迅速的發(fā)展并壯大起來,一個企業(yè)如果想做到這幾點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現(xiàn)出整體的形象,首先重點就是要讓員工信服,靠什么讓員工信服,不只是單靠的工資,重要的是企業(yè)的信譽和企業(yè)的發(fā)展?jié)摿?,有沒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業(yè)文化,有沒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讓員工信服,要讓員工真正的看到企業(yè)的發(fā)展?jié)摿Γ皇且馕兜恼f意味的唱高調(diào)子,這樣只能是一時的效果,但帶來的后果是十分的嚴重的,因為直接影響了企業(yè)在員工心目的形象,企業(yè)靠什么傳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實力以及信譽,如果你在員工的心中就把這兩樣給毀了,還談什么企業(yè)文化,還談什么發(fā)展,一切都是空的,通過讀《品三國》一書,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為什么能夠一步步的走向強大!
還有一個人使我很欣賞的,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個杰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賞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劃才能,就拿赤壁之戰(zhàn)來說,曹操大軍就要滅劉備,劉備無處可去,只能聯(lián)合孫權(quán)共同抗曹,但是劉備剛被曹操打敗,首先氣質(zhì)上就低人一等,諸葛亮作為劉備器重的人才,自薦去東吳聯(lián)合孫權(quán)共同抗曹,也使諸葛亮初出茅廬為劉備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說是做的相當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劃能力,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魯肅,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誤,但諸葛亮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這是我十分欣賞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學習的。通過讀易老師的《品三國》一書,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讓我學到了如何做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應該如何給自己策劃,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當今社會中,在自己的事業(yè)中,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中立于不敗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第3篇】
今年暑假,夏的焦躁依然。
然而升上了畢業(yè)班,面臨人生的一個關口的時候,我多了一份思索。每天在烈日下趕往輔導班,每晚在大堆的習題里,找著自己的人生目標。我不知道,我會狂躁成怎樣?把作業(yè)撕了,還是罷學?是躲進自己的小窩,從此拒絕外面的一切,還是把自己放在歷史的河里,擠成肉醬,苦心志,餓體膚,去做一個若干年后人們心目中的赫赫人物?
就在這當兒,我遇到了易中天,他的作品——《品三國》。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吳三國鼎立。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段關于群雄逐鹿的記憶。它是一段歷史,它是一段演義,它更是一幕精彩的話劇。它是三國,是東漢與西晉間的一段無法刪去的插曲,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典型。
我是一個小女生,自小對歷史并不感興趣,覺得那只不過是一段枯燥無味的文字記載,甚至連《三國演義》,我都不曾完整的看完過一遍。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各種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的出現(xiàn),我對歷史也漸漸萌生出了一種好奇,然而,這種好奇卻像風中的蠟燭,剛點著就滅了。而這已不是因為沒興趣了,只是因為看不懂。偶然間,在書店的專柜上發(fā)現(xiàn)了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便抱著嘗嘗鮮的心情買下了。
《品三國》顧名思義是易老師對三國的見解,易老師以近代視角,以故事說歷史,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非常形象的為讀者重現(xiàn)了三國時爾虞我詐、戰(zhàn)火紛飛的場景。而品這本書,使我對歷史的好奇又一發(fā)不可收拾的萌發(fā)了出來。
易老師在這本書中花了不少的筆墨來闡述他對曹操的認識和看法。曹操,無疑是三國中讓人難讀懂的人,由他的性格就能看出,兩種相對反面的性格能集于一身,但又不會覺得矛盾。
我對于曹操的認識,開始似乎是林俊杰的《曹操》中那個“一心要那荊州,用陰謀,陽謀,明說,暗奪,淡薄”的曹操,然后便是電視劇中那個陰險狡詐的小人。然而我們總是習慣于把王朝的興衰、事業(yè)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jié)為個人的原因,歸結(jié)為某個領袖人物和主導人物個人品質(zhì)的優(yōu)劣好壞。我們總是學不會從兩面來評價一個人。
而在這本書中,雖然很多人都說易老師是在“揚曹抑諸葛”,但我并不認同,先不說這只是易老師個人的看法,而事實上,他并沒有說諸葛孔明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如曹操,他只是在文字中更多的表現(xiàn)了對曹操的一絲偏愛。而他也是從兩面來評價曹操的,而不是只說了曹操的好。
三國是一個風云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里大顯身手,叱咤風云,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罵名多,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雄。而我想說的是,曹操是*臣沒錯,但他也的的確確是個英雄。
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一家之言品三國。
我合上書,望著窗外的綠樹濃蔭,我想,我的人生,也該由我自己來品。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