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三歷史選修二試題及答案

字號:


    高中學習方法其實很簡單,但是這個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終考試時看到成效,如果對某一科目感興趣或者有天賦異稟,那么學習成績會有明顯提高,若是學習動力比較足或是受到了一些積極的影響或刺激,分數(shù)也會大幅度上漲。高三頻道為你準備了以下內容,希望助你一臂之力!
    
【篇一】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4分)
    1.經法國啟蒙思想家改造,成為美國資產階級政體的理論依據(jù)的思想是對下列哪一理論的繼承發(fā)展()
    A.斯賓諾莎的“天賦人權”
    B.洛克的“分權制衡”
    C.盧梭的“主權在民”
    D.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解析:美國通過1787年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原則,這一理論(原則)繼承的是洛克的“分權制衡”學說。
    答案:B
    2.在斯賓諾莎、洛克和盧梭的民主思想中,其共同的思想傾向有()
    ①天賦人權思想②社會契約論思想③分權制衡思想④主權在民思想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比較、歸納能力。斯賓諾莎和盧梭的政治思想不包括分權制衡思想;主權在民思想只是盧梭的思想。故選A項。
    答案:A
    3.17世紀中葉,英國思想家哈林頓說:“正像一個人到了一定的時候必然會死亡一樣,君主專制政體到了一定的時候,也必然會崩潰?!边@種觀點根源于英國()
    A.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B.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產生
    C.君主專制的加強
    D.宗教迫害的加劇
    解析: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首先要明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一種反對君主專制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是伴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階級的成長出現(xiàn)的。再由題干中的“根源”二字,可斷定選A項。
    答案:A
    4.“君主應為其人民服務”是啟蒙運動時期富有代表性的口號之一。下列對該口號理解貼切的是()
    A.分權思想
    B.自然權利說
    C.社會契約論
    D.理性主義
    答案:C
    5.右圖是英國女王出巡照片。關于英國女王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①她是國家元首,在對外交往中代表英國②她是國家的人格化,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tǒng)一的象征③作為英聯(lián)邦元首,她起著維系英聯(lián)邦的紐帶作用④她掌握著議會,是英國權力的中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再認再現(xiàn)歷史知識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知道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含義。所謂君主立憲制,就是保留國君,但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和英聯(lián)邦元首,并不擁有立法大權,行政權也被剝奪,實際上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①②③的表述都是正確的。④與史實不符,故選B項。
    答案:B
    6.一般認為,英國在16、17世紀時的社會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價值標準已經發(fā)展到適合于工業(yè)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A.斯圖亞特王朝前期實行的政治制度
    B.“光榮革命”前夕實行的政治制度
    C.由《權利法案》所確立的政治制度
    D.議會選舉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解析:英國在17世紀所確立起來的,并對英國工業(yè)革命產生積極影響的是君主立憲制度,該制度建立的標志是《權利法案》的頒布。
    答案:C
    7.在美國,揭開了黑人民權運動序幕的事件是()
    A.西進運動
    B.《西北條例》頒布
    C.美國內戰(zhàn)
    D.“公共汽車罷乘”事件
    解析:本題考查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公共汽車罷乘”事件揭開了黑人民權運動的序幕。故D項正確。
    答案:D
    8.1898年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五書》中說:“若詔旨一下,天下雷動,士氣奮躍,海內聳望……如是則庶政盡舉,民心知戴。”從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實的結論是()
    A.變法缺乏理論基礎
    B.變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C.變法鼓舞了清軍士氣
    D.維新派沒有認識到變法的復雜性
    解析:由題干材料可知,康有為對變法想得過于簡單,認為“若詔旨一下……民心知戴”。因此,他沒有認識到變法的復雜性,對變法中存在的問題認識不足。
    答案:D
    9.我們說孫中山的民權思想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民權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主要是因為孫中山主張()
    A.實現(xiàn)民主、自由和平等
    B.建立資產階級共和政體
    C.改變清朝君主專制統(tǒng)治
    D.建立資產階級國家政權
    解析: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孫中山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故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屬于孫中山民權思想與維新派民權思想的相同點,不符合“進一步發(fā)展”的限制條件。
    答案:B
    10.1941年,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選舉邊區(qū)18名政府委員時,共產黨有7人,徐特立當即聲明退出。某班同學對他們退出的原因進行了以下推斷,其中準確的解釋應是()
    A.共產黨人高風亮節(jié)
    B.共產黨人抵制高官厚祿的誘惑
    C.中國共產黨善于發(fā)現(xiàn)和重用其他人才
    D.退出是為了貫徹“三三制”原則
    解析:從1941年起,敵后抗日根據(jù)地各解放區(qū)按照“三三制”原則改選或新建政權機構,故D項符合題意。
    答案:D
    11.下圖是1940—1947年中國報刊上“民主”出現(xiàn)頻率統(tǒng)計圖。其中1946年“民主”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主要原因是()
    1940—1947年“民主”出現(xiàn)頻率
    A.抗戰(zhàn)勝利后,民眾渴望和平民主
    B.國共重慶談判,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的方針
    C.重慶政協(xié)會議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協(xié)決議
    D.全國規(guī)模的內戰(zhàn)爆發(fā),和平民主的呼聲高漲
    答案:C
    二、非選擇題(12題18分,13題19分,14題19分,共56分)
    12.閱讀材料:
    材料民主體制和隨之而來的自由,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演變。根據(jù)近代早期的英國法律,表達對政府的批評言論,無論書面還是口頭,都會受到懲罰。英國殖民者將上述法律帶到了大西洋彼岸。1735年,紐約報紙發(fā)行人彼得•曾格,因發(fā)表批評紐約總督威廉•科斯比的言論,而受到指控,罪名是煽動誹謗。但是,曾格的律師成功地說服陪審團判曾格無罪,理由是曾格所發(fā)表的情況屬實。科斯比訴曾格案成為一個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案例。
    1791年,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規(guī)定,國會不得制定限制“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把哉摵统霭孀杂伞笔侨嗣竦囊豁椈緳嗬?也是民主社會的基石之一。由言論和出版自由的權利引申出一個新的權利訴求:“人民知情的權利”,即禁止政府對公眾獲取信息的來源加以限制。人民知情的權利與新聞自由密切相關。“如果把民主體制理解為亞伯拉罕•林肯所說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那么,政府的事務實際就是人民的事務,而這也是自由的新聞機構的角色與公民的民主關注的匯合點”。
    ——摘編自梅爾文•烏羅夫斯基《人民的權利——個人自由與權利法案》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新聞出版自由權利得以確立的歷史條件。(12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言論和出版自由”是美國民主社會的一個基石的原因。(6分)
    參考答案:(1)有追求自由、民主的傳統(tǒng);受啟蒙思想影響;通過典型案例打破“因言獲罪”的法律;言論和出版自由載入憲法。
    (2)是實施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能對政府進行輿論監(jiān)督,促使政府公開和透明。
    13.(2014課標全國Ⅰ)閱讀材料:
    材料1908年8月,清廷批準了預備立憲的方案,九年內計劃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設立諮議局、資政院,開辦地方自治,清理財政,推行普及國民教育,修訂法典,厘定官制、官規(guī),宣布憲法,頒布議院法、選舉法,進行上下議院議員選舉,等。
    1910年(宣統(tǒng)二年)11月,清廷發(fā)布上諭:“今者,人民代表吁懇既出于至誠,內外臣工強半皆主張急進,民氣奮發(fā)……應即俯順臣民之請……著縮改于宣統(tǒng)五年,實行開設議院。先將官制厘訂,提前頒布試辦,預即組織內閣。迅速遵照欽定憲法大綱,編訂憲法條款,并將議院法、上下議院議員選舉法及有關于憲法范圍以內必須提前趕辦事項,均著同時并舉?!?BR>    1911年5月,責任內閣成立,13名國務大臣中滿人9人,其中皇族7人,漢人僅4人,時人形象地將此稱為“皇族內閣”。
    ——摘編自金毓黻《宣統(tǒng)政紀》等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預備立憲安排上的區(qū)別,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預備立憲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9分)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末預備立憲的相關問題。第(1)問對比材料中1908年和1910年的內容即可得出預備立憲的期限和內容都有所變化,而且1910年增設內閣。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這是革命形勢發(fā)展和立憲派要求的結果,清政府也想借此化解危機。第(2)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革命已成為大勢所趨;從材料中“13名國務大臣中滿人9人,其中皇族7人”可知,清政府不是真的想實行立憲,只是借此維護統(tǒng)治;皇族內閣的出現(xiàn)則使立憲派對清政府更加失望,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參考答案:(1)區(qū)別:預備立憲期限縮短;調整預備立憲內容,增加設立內閣。
    原因:革命形勢的發(fā)展;立憲派和部分官員的推動;清政府意圖化解統(tǒng)治危機。
    (2)革命成為大勢所趨;清廷借立憲維護統(tǒng)治;立憲派大失所望。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今試舉盧梭民約之大經大法而列之:(甲)民生而自由者也,于其群為平等而皆善,處于自然,則常如此……(丙)群之權利,以公約為之基;戰(zhàn)勝之權利,非權利也。
    ——嚴復
    (1)材料一中嚴復認為盧梭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不得摘抄材料原文)(12分)
    材料二盧氏(盧梭)之言,藥也;伯氏(盧梭學說反對者)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藥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藥證相反,則舊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藥不可不慎也。
    ——梁啟超(1903年)
    (2)據(jù)上述材料并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實際,如何理解梁啟超“用藥不可不慎”的觀點?(7分)
    參考答案:(1)主要思想: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社會契約。
    (2)理解:梁啟超認為,治病要對癥下藥。一種新思想的引進要切合國情,共和制不適合當時國情,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才是出路。但梁啟超的君主立憲思想在當時中國是行不通的。
    
【篇二】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4分)
    1.從阿奎那的“君權神圣”到詹姆士一世的“君權神授”,說明了()
    A.重視人權
    B.強調國家權力的集中和統(tǒng)一
    C.與中世紀晚期到近代早期西方君主權力上升的潮流相違背
    D.沒有順應民族國家形成的潮流
    解析:A、C、D三項的敘述都與史實相反。阿奎那的“君權神圣”認為國家由一個君主來治理,才是好的政體;詹姆士一世的“君權神授”說甚至把國王稱作神,與上帝相提并論,主張推行極端專制的君主統(tǒng)治,所以B項符合題干表述。
    答案:B
    2.(原創(chuàng))斯賓諾莎說:“如果強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高*的命令說話,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結果。”……人越自由,便越自覺地遵守他的國家的法令。洛克認為,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生命和自由。上述材料體現(xiàn)的觀點有()
    ①思想自由,行動守法②自由、平等和生命安全是人不可侵犯的權利③社會契約
    A.①③B.②③
    C.①②D.①②③
    解析:③在材料中未體現(xiàn),可排除含③的選項。
    答案:C
    3.洛克認為,政府統(tǒng)治起源于遙遠的古代,人們共同決定工作,建立市民社會,指定統(tǒng)治者來保護和提高他們的共同利益。個人將自己的政治權力交給他們的統(tǒng)治者,但保留個人生存、自由和財產的權利。任何侵犯這些權利的統(tǒng)治者都要被廢黜。下列對洛克這一思想理解正確的是()
    ①表達了廢黜王權的要求②體現(xiàn)了“契約政府”理論③體現(xiàn)了“人民主權”④包含了“法治”理念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準確理解材料觀點的能力。材料體現(xiàn)了人們通過契約的方式設立統(tǒng)治者的目的是保護個人的權力,但統(tǒng)治者如果違背或侵害個人利益將遭到廢黜。①不符合題意,應排除帶①的選項。答案為D項。
    答案:D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fā)生于1640—1688年,其間經歷了議會斗爭階段、內戰(zhàn)時期、共和國時期、克倫威爾*統(tǒng)治時期、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時期、“光榮革命”等,過程曲折反復,其決定性因素是()
    A.封建勢力異常強大
    B.新生事物產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
    C.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充分
    D.資產階級上層掌握政權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對史實的理解分析能力。經濟基礎決定斗爭過程中的狀況。當時英國處于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yè)時期,資產階級力量弱小,難以抵抗強大的封建勢力。
    答案:C
    5.通過民主運動的推動和傳播,民主理論變成法律,是近代民主化的一般歷程。以法律文獻形式體現(xiàn)民主思想的積極意義不包括()
    A.認可和保留民主運動成果
    B.為實現(xiàn)民主提供法律保障
    C.實現(xiàn)民主思想理論制度化
    D.完全實現(xiàn)民主理論的設想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民主運動的推動和傳播,民主理論變成法律,是近代民主化的一般歷程。以法律文獻形式體現(xiàn)民主思想的積極意義不包括完全實現(xiàn)民主理論的設想。所以選D項。
    答案:D
    6.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告誡民眾:“君主政體意味著我們自身的墮落和失勢,同樣地,被人當作權利來爭奪的世襲,則是對我們子孫的侮辱和欺騙?!边@一觀點的理論依據(jù)是()
    A.人文主義B.民族主義
    C.天賦人權說D.三權分立學說
    答案:C
    7.提到《人權宣言》,人們想到的自然是法國由制憲會議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然而,馬克思曾譽稱北美《獨立宣言》為世界上“第一個人權宣言”。對兩個宣言的表述正確的是()
    A.《獨立宣言》僅確認了人民主權原則而沒有確認基本人權
    B.《獨立宣言》的基本宗旨在于闡明北美獨立的正當合理性
    C.《人權和公民權宣言》體現(xiàn)了摧毀君主立憲制的要求
    D.《獨立宣言》仿《人權和公民權宣言》風格宣示了新原則
    解析:《獨立宣言》確認了基本人權和人民主權兩項憲法原則,A項不正確;《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體現(xiàn)了摧毀封建君主專制的要求,C項不正確;《獨立宣言》于1776年通過,《人權和公民權宣言》頒布于1789年,D項也不正確。
    答案:B
    8.下圖是1866年9月在日內瓦拍攝的參加第一國際第代表大會的代表們。下列各項中不屬于第一國際活動的是()
    A.支持各國工人的罷工斗爭
    B.積極領導英國工人參加選舉改革運動
    C.支持波蘭和愛爾蘭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D.組織各國工人建立政權
    解析:結合第一國際斗爭的史實,我們可以知道,支持各國工人的罷工斗爭,領導英國工人參加選舉改革運動,發(fā)揚國際主義精神、組織各國工人支持波蘭和愛爾蘭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是第一國際的主要活動。
    答案:D
    9.宋教仁在1907和1908年的筆記中說:“同盟會自成立以來,會員多疑心疑德,余久厭之?!薄吧w孫文素日不能開誠布公,虛懷坦誠以待人,做事近乎專橫跋扈,有令人難堪處故也?!薄皩O逸仙那樣的野心家做領導人,中國革命要達目的,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的?!边@段史料能說明()
    A.宋教仁與孫中山的矛盾不可調和
    B.同盟會內部分歧,組織渙散嚴重
    C.孫中山的專斷作風為革命帶來隱患
    D.同盟會內部對孫中山的領導地位不認可
    答案:B
    10.1945年8月,《大公報》報道毛澤東來到重慶的消息時稱:“愛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這是維系中國目前及未來歷史和人民幸福的一個喜訊?!边@反映了“愛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國共雙方和平協(xié)商,創(chuàng)建新中國
    B.國共雙方消除隔閡,共同抗日
    C.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國民黨的統(tǒng)治
    D.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合作建立新中國
    解析:題干指的是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事件,當時抗日戰(zhàn)爭剛取得勝利,人民都期待和平、追求民主,希望創(chuàng)建新中國。
    答案:A
    11.毛澤東在1949年致信宋慶齡:“新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將在華北召開,中國人民革命歷盡艱辛,中山先生遺志迄今始告實現(xiàn)?!币韵录磳崿F(xiàn)的各項屬于孫中山遺志的是()
    ①*帝國主義勢力,取得民族獨立②建立新民主主義政權,保障民主權利③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xiàn)民生幸福④掃除現(xiàn)代化發(fā)展障礙,邁向民族振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孫中山作為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言人,其目標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不是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答案:C
    二、非選擇題(12題22分,13題16分,14題18分,共56分)
    1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一個自由的國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發(fā)表意見。每個人都有不可割讓的天賦權利,都是自己思想的主人,因此,如果強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高*的命令說話,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結果。沒有人把他的天賦之權絕對轉付予人,以致對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見,他只把天賦之權按大多數(shù)人的意志交付某個機構,這個機構將能確保大多數(shù)人的自然權不受侵犯。在所有政體中,民主政體是自然、與個人自由結合的政體。
    ——摘編自斯賓諾莎
    《神學政治論》(1670年)
    材料二總之,共和國體即在歐美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無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亂弱其常……至于中國,地大民眾,尤所不宜,現(xiàn)在一線生機,存于復辟,然其事又極危險,使此失敗,后來只有內訌瓜分,為必至之結果。
    ——《嚴復年譜》
    材料三吾以為開明專制者,絕非新經破壞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以固有之權力,循序漸進以實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經破壞后,則欲專制者,勢不可不假強大之武力,以擁護其未定之地位,故舍立君主以外,實無可以得之之理由。
    ——梁啟超
    請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斯賓諾莎的思想主張。(12分)
    (2)概括材料三中梁啟超的主張及其依據(jù),并分析其與材料二中嚴復主張的共同之處。(10分)
    參考答案:(1)思想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民主政體是優(yōu)(理想)政體。
    (2)希望以漸進的方式形成開明專制的局面。依據(jù):“新經破壞后”易形成武人專制的局面。共同之處:二者均反對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13.(2014山東文綜)閱讀材料:
    材料右圖為若拉•德•貝特萊的畫作《革命的寓意》。畫面頂部是一位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肖像,此外還有許多歷史象征和革命符號(注:圖中文字為引者標注)。此畫完成于1794年,正值法國*激進的時期。
    請回答:
    (1)法國*時期,哪些重要文獻體現(xiàn)了畫中所標注符號蘊含的革命精神?(6分)
    (2)結合時代背景,判斷畫中的啟蒙思想家是伏爾泰還是盧梭,并說明理由。(10分)
    解析:本題考查法國的啟蒙思想及其影響。由材料畫作《革命的寓意》中的“自由樹”“自由帽”“倡導平等的三角碑”等象征符號可看出此畫倡導“自由平等”,在此基礎上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判斷第(1)問中的“文獻”應包括《人權宣言》《1791年憲法》等文獻。第(2)問結合材料中“1794年”的信息,可判斷此時正處于雅各賓派統(tǒng)治時期,其推行“革命恐怖主義”政策,進而再結合啟蒙思想家的觀點,可判斷畫中的啟蒙思想家是盧梭。
    參考答案:(1)《人權宣言》《1791年憲法》或《1793年憲法》。
    (2)盧梭。1794年正值法國*中激進的雅各賓派專政時期,雅各賓派實行的是革命恐怖主義。盧梭提出的“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論”,適應了雅各賓派專政的現(xiàn)實需要。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權者,所以擁護憲法而不使敗壞者也……故茍無民權,則雖有至良極美之憲法,亦不過一紙空文……憲法與民權,二者不可相離,此實不易之理,而萬國所經驗而得之也。
    ——梁啟超《立憲法議》
    材料二有可能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政體是自由的,而公民卻毫無自由;或者是,公民可能是自由的,而政體卻無自由可言。在這兩種情況下,前者是政體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實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實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啟超和孟德斯鳩思想的異同。(12分)
    (2)根據(jù)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者思想主張相似的主要原因。(6分)
    參考答案:(1)相同:憲法(或法律)與公民權(或公民自由)是不可分割的;突出強調法治。
    不同:梁啟超:強調憲法與民權相互保障;孟德斯鳩:法律限定公民與政體的自由程度。
    (2)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以及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封建腐朽勢力阻礙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