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的經(jīng)典詩詞《蝶戀花?儂是江南游冶子》

字號:

《蝶戀花•儂是江南游冶子》為元代詞人趙孟頫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春游詞。詞中雖云“行樂”,細(xì)譯全篇卻無“歡樂”之情,反見一片愁思,寄托了一種故國之思,同時也寓有一種華年虛度的傷感。下面就和一起來了解下趙孟頫的經(jīng)典詩詞《蝶戀花•儂是江南游冶子》,歡迎閱讀!
    《蝶戀花》
    元•趙孟頫
    儂是江南游冶子,烏帽青鞋,行樂東風(fēng)里。落盡楊花春滿地,萋萋芳草愁千里。
    扶上蘭舟人欲醉,日暮青山,相映雙蛾翠。萬頃湖光歌扇底,一聲吹下相思淚。
    【賞析】
    此詞寄托的是一種“黍離之悲”。趙孟頫雖為宋室貴胄,但生不逢時,在元出仕為官。雖說位居高位,但作為宋室后裔而出仕元朝,不僅要飽受故國之思,而且還遭到官場同僚的排擠,因此作者想通過描寫江南游子心境的小詞寄托自己的情感,抒發(fā)內(nèi)心愁緒。
    作者自稱是江南的浪蕩子,著“烏帽青鞋”,在春風(fēng)里閑逛。起首幾句雖言語輕狂,但作者的心境卻是極為凄苦的。趙汝茪有詞曰“著破荷衣,笑西風(fēng)吹我,又落西湖”,作者此時心境與趙孟頫極其相似。續(xù)拍兩句描寫游樂所見。詞人借暮春之景,隱喻美人遲暮的感慨;借綿綿不斷的春草,寄寓著王孫流落的悲哀。
    換頭幾句轉(zhuǎn)寫游湖情景?!白怼笨梢娦袠奉H為恣肆;“青山”與“雙蛾翠”相映,本是山美人美,但與“日暮”連在一起,微微透漏出“美人遲暮”的憂傷。結(jié)拍“萬頃湖光歌扇底,一聲催下相思淚”抒寫心中的悲痛。江南萬頃的湖光山色都展現(xiàn)在歌扇之下,景象十分瑰麗壯闊。然而,這一切卻使作者潸然淚下,這相思之淚,不是因為男女愛情,卻是因為故國之思。曾經(jīng),江南是何等的繁華美麗,“山外青山樓外樓”。如今南宋已經(jīng)覆亡,江南依舊“稱佳麗”,人們縱情享樂,似乎已經(jīng)忘記曾經(jīng)的南宋故國。然而,這美好的湖光山色像極了故國當(dāng)時的情景,想至此,作者的亡國隱痛蔓延全身,但又無可奈何,只能落下“相思淚”。
    擴展閱讀:趙孟頫的簡介
    趙孟頫于宋理宗寶祐二年九月十日(1254年10月20日)生于吳興(今浙江湖州),為宋太祖子秦王趙德芳之后。其五世祖秀安僖王趙子偁,即宋孝宗父。其四世祖為崇憲靖王趙伯圭,因孝宗賜宅第于湖州,所以趙孟頫成為湖州人。他的曾祖趙師垂,祖父趙希戭,父親趙與訔,皆仕于南宋。后元朝追贈趙師垂為集賢侍讀學(xué)士,趙希戭為太常禮儀院使、吳興郡公,趙與訔為集賢大學(xué)士、魏國公。嫡母李氏,生母丘氏。祖父早死無子,由祖母收他為后。趙孟頫為趙與訔第七子。他十一歲時,父親去世,由生母督學(xué)。
    趙孟頫自幼聰敏,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寫字運筆如風(fēng)。十四歲時,趙孟頫因其家世代為官亦入補官爵,并通過吏部選拔官員的考試,調(diào)任真州司戶參軍。
    南宋滅亡后,趙孟頫一度蟄居在家。丘氏說,“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你不多讀書,如何超乎常人?”他因而愈加努力,拜老儒敖繼公研習(xí)經(jīng)義,學(xué)業(yè)日進(jìn),聲名卓著。吏部尚書夾谷之奇舉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但他辭不赴任。
    擴展閱讀:趙孟頫的人物評價
    趙孟頫博學(xué)多藝,文學(xué)藝術(shù)開創(chuàng)一代風(fēng)氣。經(jīng)學(xué)主治《尚書》,尤精于禮、樂之學(xué)。對律呂之學(xué)也有精深研究,頗得古人不傳之妙,著有《琴原》、《樂原》各一篇。篆法尊《石鼓》、《詛楚》,隸書法梁鵠、鐘繇,行草崇二王(王羲之、王獻(xiàn)之),晚年又受李邕影響,各種書體,冠絕古今,天竺、日本均以收藏其翰墨為貴。他手書佛、道的書法,有許多散于名山。
    趙孟頫的詩賦及文章,清邃高古,讀來往往使人有飄然出世之感。在至元年間的詩人之中,趙孟頫與戴表元等人一起,力掃南宋卑弱習(xí)氣。他善于融篆籀之法于繪畫之中,竹石、人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無疑是一代畫壇領(lǐng)袖。對世俗貶低界畫的看法,也有獨到見解,認(rèn)為其他畫科,有時尚可杜撰瞞人,而界畫卻更須具備功力法度。有記載說,入元之后,趙孟頫家事甚貧,平時也常以字畫收取潤筆費用,聊以自補。他還精于古器物、書法、名畫的鑒定,有關(guān)年代、作者、真?zhèn)危?,百不失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