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小令是元人馬致遠所作的“瀟湘八景”組曲之一。瀟湘八景,因宋代畫家宋迪以瀟湘風景寫平遠山水八幅而得名。下面是分享的馬致遠詩詞:《壽陽曲·江天暮雪》原文譯文賞析 。歡迎閱讀參考!
《壽陽曲·江天暮雪》
元代:馬致遠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譯文】
天色將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紛飛的雪花像盛開梅花又像飄飛的柳絮。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畫般,江面上一位披著蓑衣的漁翁正劃著小船歸去。
【注釋】
堪:值得。
釣魚人一蓑歸去: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睆堉竞汀稘O父》:“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北揪渚C合上述二句詩意而成。一蓑,一領(lǐng)蓑衣,即一個人。
【賞析】
這首小令是元人馬致遠所作的“瀟湘八景”組曲之一。瀟湘八景,因宋代畫家宋迪以瀟湘風景寫平遠山水八幅而得名。八景為:山市晴嵐、遠浦帆歸、平沙落雁、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后多有畫家、詩人以此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馬致遠的《壽陽曲·瀟湘八景》即是以此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組曲。
這首小令以“天將暮”起筆,點明時間,為整個畫面鋪墊了一層幽探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調(diào)。第二句“雪亂舞”,筆鋒承接上句,緊扣題目·寫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風,“亂”字則突出了風的強勁,隱然有呼嘯之聲透出。作者借雪之“亂舞”傳達風聲和風勢,凌虛造景,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雪借風勢,更顯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說“雪亂舞扮極寫雪之動態(tài),“半梅花半飄柳絮”則進一步通過一個“飄”字串起“梅花”、“柳絮’兩個虛擬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審美空間,從視覺形象上擴大藝術(shù)容量。作者以虛實相生的筆法繪聲、摹形、傳神,風神蘊藉,韻味雋永。
擴展閱讀:馬致遠名字由來
因誨改名說
據(jù)說馬致遠最開始的名字叫做視遠。為了自己的前程,馬致遠想要離家去遠處學習。臨走之前他來到了縣城的鐵佛寺來拜佛。
拜完鐵佛之后,馬致遠求見了寺廟的長老。說,我叫視遠,想要求學,長老看見他非常好學,便他和交談,教誨他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你既然在東籬出生,志在千里。將來一定能成大器。但是一定要記住,不能圖富貴,要為了百姓黎民做事?!睆拇酥篑R致遠將名字的視遠改成了致遠。關(guān)于馬致遠號稱東籬,據(jù)說是其晚年淡泊名利,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以上說法真實性待考。
跨朝改名說
據(jù)同治十二年(1873年)《馬氏長支譜》、同治八年(1869年)《馬氏二門世譜》、《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畿輔通志·選舉表第三冊》[23][23]、《畿輔通志·選舉表第五冊》等,馬致遠有兩個名字,在元朝叫致遠,明朝叫視遠,但這與馬致遠生活年代不符。
改名破讖說
據(jù)《馬氏家譜》記載,有一年,來了一個相面算卦的先生,在給馬致遠父親馬德昭相面后言之鑿鑿地說:“您是兩個兒子的命?!笨僧敃r第三個兒子已經(jīng)出世,眼見著三個兒子要“留其二傷其一”,馬德昭急中生智,想了一個瞞天過海的辦法:將長子“視遠”改為“致遠”,與次子“治遠”同音異字,剛剛出生的老三叫“馬平遠”。單從字音上聽起來,成了“馬zhì遠”、“馬平遠”兩個人,想用這種辦法破其讖語,但此種說法經(jīng)不起推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