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的詩詞《論詩三十首》(其四)賞析

字號:

《論詩三十首》是繼杜甫之后運用絕句形式比較系統(tǒng)地闡發(fā)詩歌理論的組詩。作者元好問評論了自漢魏至宋代的許多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學觀點,對后世有重要影響。下面就和一起來了解下元好問的詩詞《論詩三十首》(其四),歡迎閱讀!
    《論詩三十首》(其四)
    金•元好問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評價晉代詩人陶淵明的。陶淵明詩歌以平淡自然見長,這與元好問所提倡的“自然”,主張的情性之“真”是一致的。作者針對當時詩壇雕琢粉飾、矯揉造作的詩風,由衷地贊賞了陶淵明,稱其“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認為,陶淵明的詩歌自然天成而無人工痕跡,清新真淳而無雕琢之弊,具有萬古常新的永恒魅力。當然,這也是元好問心儀的詩的境界,表達了他祟尚自然,反對雕琢的藝術(shù)主張。最后兩句,詩人指出,陶淵明雖然高臥南窗,向往古代,但他并沒有脫離現(xiàn)實,而是用詩歌反映了晉代的現(xiàn)實。這也是作為金詞壇現(xiàn)實主義詞人的元好問所看重的。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二句,可用以贊美陶淵明的詩或其他文學作品平易自然,真實淳樸,不矯揉造作。
    擴展閱讀:元好問的簡介
    元好問(好hào,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后,授權(quán)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金朝滅亡后,元好問被囚數(shù)年。晚年重回故鄉(xiāng),隱居不仕,于家中潛心著述。元憲宗七年(1257年),元好問逝世,年六十八。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擴展閱讀:元好問的詩詞成就
    元好問的文學成就以詩歌創(chuàng)作最為突出,并以“喪亂詩”奠定了他在文學地位的。這些詩是在金朝滅亡前后寫出的,主要有《歧陽》三首、《壬辰十二月車駕車狩后即事》五首、《俳體雪香亭雜詠》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續(xù)小娘歌》十首等。
    這些詩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國破家亡的現(xiàn)實,具有詩史的意義。元好問的“喪亂詩”就藝術(shù)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摯性來說,是杜甫以后少有的。但他不像杜甫那樣對國家的復(fù)興還抱有希望,他是既絕望而又不甘心,郁結(jié)的感情爆發(fā)為悲歌,感染力是很強烈的,并且這些“喪亂詩”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現(xiàn)實主義詩風的又一高潮。比如《歧陽》之二“百二關(guān)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歧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野蔓有情縈戰(zhàn)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隨營木佛賤于柴,大樂編鐘滿市排。虜掠幾何君莫問,大船渾載汴京來”“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shù)家?!惫P筆皆為血淚,字字飽含悲憤。正如清代大文學家史學家趙翼在《題遺山詩》中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正是山河的破碎,詩人的憂患,才造就了這些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