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chuàng)作的七言律詩。此詩是詩人面對如大海洶涌的江水,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的敘懷之作。下面就和一起來欣賞下杜甫的七言律詩《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歡迎閱讀!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唐•杜甫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
【賞析】
詩寫于安史之亂時,詩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觀錦江“水如海勢”,波濤洶涌,則觸景生情,感慨萬端,但又無從說起,只好“聊短述”,抒寫了他激憤的、自我解脫的、一時的人生感悟。全詩八句五十六字,其中“語不驚人死不休”為傳世名句,道出了杜甫詩作的特色,反映了他認(rèn)真嚴(yán)謹(jǐn)?shù)膶懽鲬B(tài)度。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二句,是杜甫自道其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可見詩人作詩的苦心。詩人稱自己為人孤僻,醉心于作詩,刻意追求能表情達(dá)意的詩句,要求自己寫出來的詩句一定要驚人,否則不肯罷休。這兩句道出了杜甫詩作的特色,其中“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句,準(zhǔn)確地體現(xiàn)出杜甫對“驚人語”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這種追求,在別人看來簡直是怪癖,然而詩人卻樂于為之,反映了他認(rèn)真嚴(yán)謹(jǐn)?shù)膶懽鲬B(tài)度。后人常引用此句,形容寫作或言談中喜歡字斟句酌,力求語言表達(dá)盡善盡美,體現(xiàn)自己對寫作的嚴(yán)格要求態(tài)度。
陸士衡《文賦》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此要論也。文章無警策則不足以傳世,蓋不能竦動世人。如老杜及唐人諸詩,無不如此。似晉宋間人,專致力于此……老杜詩云:“語不驚人死不休?!彼^驚人語,即警策也。
擴(kuò)展閱讀:杜甫的后世影響編輯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qiáng)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甫的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運用的藝術(shù)手法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杜甫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fù)依傍”的新題樂府,如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yáng)。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沒有受到多少嘉獎和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風(fēng)格和格律上的創(chuàng)新所導(dǎo)致的,某些評論家認(rèn)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膽古怪。在世時關(guān)于他的資料幾乎沒有,只有6名詩人共11首詩。而且這些詩關(guān)于他的影響這一方面,都沒有提及他是詩歌和倫理觀點的模范。
公元九世紀(jì)時他的作品開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積極評價來自白居易,他推廣了杜甫部分作品倫理觀點,盡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這些觀點。除了白居易,還有韓愈,他撰文以此批駁反對李杜的聲音,捍衛(wèi)了他們的美學(xué)地位。同時,這兩位詩人的詩文中都有杜詩的影子。杜甫就像孔慶翔說的一樣是“中國影響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的詩人”。
擴(kuò)展閱讀:人物評價
唐代韓愈:①獨有工部稱全美,當(dāng)日詩人無擬論。(《題杜工部墳》)②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diào)張籍》)
唐代白居易:(杜詩)貫穿今古,縷格律,盡工盡善。(《與元九書》)
唐代元?。孩俣旁姾剖幗蜓?,處處臻到。(《敘詩寄樂天書》)②杜甫天才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憐渠直道當(dāng)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酬李甫見贈》)
北宋司馬光: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得詩人之體。(《續(xù)詩話》)
北宋蘇軾: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王定國詩集敘》)
宋代葉夢得: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跡捕。(《石林詩話》)
宋代許顗:老杜詩不可議論,亦不必稱贊,茍有所得,亦不可不記也。(《彥周詩話》)
南宋陸游:文章垂世自一事,忠義凜凜令人思。(《游錦屏山謁少陵祠堂》)
清代彭定求等: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詞氣豪邁,而風(fēng)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于李?!痹?、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于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dāng)時謂之“詩史”。(《全唐詩》)
近代魯迅:①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yuǎn)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劉大杰《魯迅談古典文學(xué)》)②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ā冻踔姓Z文課本中的名人·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唐•杜甫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
【賞析】
詩寫于安史之亂時,詩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觀錦江“水如海勢”,波濤洶涌,則觸景生情,感慨萬端,但又無從說起,只好“聊短述”,抒寫了他激憤的、自我解脫的、一時的人生感悟。全詩八句五十六字,其中“語不驚人死不休”為傳世名句,道出了杜甫詩作的特色,反映了他認(rèn)真嚴(yán)謹(jǐn)?shù)膶懽鲬B(tài)度。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二句,是杜甫自道其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可見詩人作詩的苦心。詩人稱自己為人孤僻,醉心于作詩,刻意追求能表情達(dá)意的詩句,要求自己寫出來的詩句一定要驚人,否則不肯罷休。這兩句道出了杜甫詩作的特色,其中“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句,準(zhǔn)確地體現(xiàn)出杜甫對“驚人語”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這種追求,在別人看來簡直是怪癖,然而詩人卻樂于為之,反映了他認(rèn)真嚴(yán)謹(jǐn)?shù)膶懽鲬B(tài)度。后人常引用此句,形容寫作或言談中喜歡字斟句酌,力求語言表達(dá)盡善盡美,體現(xiàn)自己對寫作的嚴(yán)格要求態(tài)度。
陸士衡《文賦》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此要論也。文章無警策則不足以傳世,蓋不能竦動世人。如老杜及唐人諸詩,無不如此。似晉宋間人,專致力于此……老杜詩云:“語不驚人死不休?!彼^驚人語,即警策也。
擴(kuò)展閱讀:杜甫的后世影響編輯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qiáng)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甫的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運用的藝術(shù)手法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杜甫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fù)依傍”的新題樂府,如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yáng)。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沒有受到多少嘉獎和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風(fēng)格和格律上的創(chuàng)新所導(dǎo)致的,某些評論家認(rèn)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膽古怪。在世時關(guān)于他的資料幾乎沒有,只有6名詩人共11首詩。而且這些詩關(guān)于他的影響這一方面,都沒有提及他是詩歌和倫理觀點的模范。
公元九世紀(jì)時他的作品開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積極評價來自白居易,他推廣了杜甫部分作品倫理觀點,盡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這些觀點。除了白居易,還有韓愈,他撰文以此批駁反對李杜的聲音,捍衛(wèi)了他們的美學(xué)地位。同時,這兩位詩人的詩文中都有杜詩的影子。杜甫就像孔慶翔說的一樣是“中國影響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的詩人”。
擴(kuò)展閱讀:人物評價
唐代韓愈:①獨有工部稱全美,當(dāng)日詩人無擬論。(《題杜工部墳》)②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diào)張籍》)
唐代白居易:(杜詩)貫穿今古,縷格律,盡工盡善。(《與元九書》)
唐代元?。孩俣旁姾剖幗蜓?,處處臻到。(《敘詩寄樂天書》)②杜甫天才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憐渠直道當(dāng)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酬李甫見贈》)
北宋司馬光: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得詩人之體。(《續(xù)詩話》)
北宋蘇軾: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王定國詩集敘》)
宋代葉夢得: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跡捕。(《石林詩話》)
宋代許顗:老杜詩不可議論,亦不必稱贊,茍有所得,亦不可不記也。(《彥周詩話》)
南宋陸游:文章垂世自一事,忠義凜凜令人思。(《游錦屏山謁少陵祠堂》)
清代彭定求等: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詞氣豪邁,而風(fēng)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于李?!痹?、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于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dāng)時謂之“詩史”。(《全唐詩》)
近代魯迅:①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yuǎn)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劉大杰《魯迅談古典文學(xué)》)②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ā冻踔姓Z文課本中的名人·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