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寶典詩經(jīng):《昊天有成命》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此篇無韻,只有七句,是《詩經(jīng)》中最短的篇章之一,但詩題卻是《詩經(jīng)》中最長的。下面是分享的國學(xué)寶典詩經(jīng):《昊天有成命》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昊天有成命》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於緝熙!單厥心,肆其靖之。
    【注釋】
    ⑴昊天:蒼天。成命:既定的天命。
    ⑵二后:二王,指周文王與周武王。
    ⑶成王:武王子,名誦??担喊矘?,安寧。
    ⑷夙夜:日夜,朝夕。基:謀劃。命:政令。宥(yòu)密:寬仁寧靜。
    ⑸於(wū):嘆詞,有贊美之意。緝熙:光明。
    ⑹單:通“殫”,竭盡。厥:其,指成王。
    ⑺肆:鞏固。靖:安定。
    【譯文】
    蒼天有定命,
    文、武二王接受之。
    成王不敢圖安樂,
    朝夕謀政寬又靜。
    啊,多么光明,
    殫盡其衷心,
    鞏固天下安定天下。
    【賞析】
    此篇無韻,只有七句,是《詩經(jīng)》中最短的篇章之一,但詩題卻是《詩經(jīng)》中最長的。
    關(guān)于此篇的主旨,最初都認(rèn)為是祭祀成王的。朱熹《詩集傳》援引《國語》曰:“《國語》叔向引此詩而言曰:‘是道成王之德也?!辟Z誼《新書·禮容下》亦云:“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成王承嗣,仁以臨民,故稱昊天焉?!本勺C。但《毛詩序》卻認(rèn)為是祭祀天地的:“《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毛詩序》之所以會得出這個結(jié)論,一是因為其堅認(rèn)《周頌》無成王之后的作品,所以不可能是祭成王;二是因為其判定詩的主旨往往只根據(jù)詩的發(fā)端,而不是根據(jù)詩的整體?!睹娦颉返倪@個結(jié)論與此篇的詩意明顯牴牾,因為整首詩七句中有五句贊美成王,只有一句涉及天,所以盡管毛詩長時間占據(jù)了詩學(xué)的主導(dǎo)地位,盡管鄭玄、孔穎達(dá)諸儒煞費(fèi)苦心地為其補(bǔ)苴罅漏,它還是不斷地被后人責(zé)難。朱熹《詩集傳》曰:“此詩多道成王之德,疑祀成王詩也?!币﹄H恒《詩經(jīng)通論》曰:“小序謂‘郊祀天地’,妄也。《詩》言天者多矣,何獨(dú)此為郊祀天地乎?郊祀天地,不但于成王無與,即武王亦非配天地,而言‘二后’,何耶?”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曰:“序謂‘郊祀天地’,不知何所取義。詩唯首句及天,‘二后’下皆言文、武受命,及成王之德。曰‘不敢康’,曰‘宥密’,曰‘緝熙’,而終之以‘單厥心’,所以上基天命,纘成王業(yè),而能安靖天下者于是乎在。于天地毫不相涉,天下豈有此等祭天地文乎?”現(xiàn)代學(xué)者亦多摒棄《毛詩序》的觀點(diǎn),而恢復(fù)其“祭祀成王”的本來面目。
    祭成王不從祭主入手,卻上溯到文、武二王,再追溯到昊天,似乎有些離題。其實(shí)這并不難解釋,成王受命于文、武二王,文、武二王又受命于天,所以從天入手,以示成王與文、武二王一脈相承,得天之真命。首二句是全詩的引子,其作用猶如賦比興中的興,后五句才是全詩的主體。成王是西周第二代天子,聲望僅次于文、武二王,與其子康王齊名,史稱“成康之治”?!妒酚洝ぶ鼙炯o(jì)》曰:“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天下之所以安寧,是因為“成王不敢康”,此與《離騷》所說的“夏康娛以自縱”正相對照?!百硪够睹堋鄙熳恪安桓铱怠敝?,一正一反,相得益彰。按此句最難理解?!抖Y記·孔子閑居》有:“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鄭玄注:“其,讀為基?;\也。密,靜也。言君夙夜謀為政教以安民,則民樂之。”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謂“此句舊解唯此鄭注較為明確”,茲用鄭注;《爾雅·釋詁》亦曰:“基,謀也?!闭c鄭注同義。第五句的“緝熙”是連綿詞,不應(yīng)分解,《大雅·文王》有“於緝熙敬止”,《周頌·維清》有“維清緝熙”,《周頌·載見》有“俾緝熙于純嘏”,都作光明解,茲亦依之。最后一句的“其”等于“之”,“肆其靖之”等于“肆之靖之”,也就是“鞏固它安定它”的意思。文王、武王開創(chuàng)的周朝在成王時得以鞏固、安定,這就是祭主一生的功績。
    擴(kuò)展閱讀:
    詩經(jīng)歷史與民俗價值
    從歷史價值角度言,《詩經(jīng)》實(shí)際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歷史,全方位、多側(cè)面、多角度地記錄了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發(fā)展與現(xiàn)實(shí)狀況,其涉及面之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的全部方面——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民俗、文化、文學(xué)、藝術(shù)等。后世史學(xué)家的史書敘述這一歷史階段狀況時,相當(dāng)部分依據(jù)了《詩經(jīng)》的記載。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詩,本是歌頌祖先的頌歌,屬祭祖詩,記錄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會后期到周滅商建國的歷史,歌頌了后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輝煌功績。這些詩篇的歷史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它們記錄了周民族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滅商建周統(tǒng)一天下的歷史過程,記載了這一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大遷徙、大戰(zhàn)爭等重要?dú)v史條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jì)、民俗、軍事等多方面情況,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史料。雖然這些史料中摻雜著神話內(nèi)容,卻無可否認(rèn)地有著可以置信的史實(shí)。
    《詩經(jīng)》的民俗價值也顯而易見,包括戀愛、婚姻、祭祀等多個方面。如《邶風(fēng)·靜女》寫了貴族男女青年的相悅相愛;《邶風(fēng)·終風(fēng)》是男女打情罵俏的民謠;《鄭風(fēng)·出其東門》反映了男子對愛情的專一。這些從不同側(cè)面和角度反映表現(xiàn)各種婚姻情狀的詩篇,綜合地體現(xiàn)了西周春秋時期各地的民俗狀況,是了解中國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從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對待婚姻的不同態(tài)度和婚姻觀。
    《詩經(jīng)》中不少描述祭祀場面或景象的詩篇,以及直接記述宗廟祭祀的頌歌,為后世留下了有關(guān)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風(fēng)·簡兮》中寫到“萬舞”,以及跳“萬舞”伶人的動作、舞態(tài),告訴人們這種類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廟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體狀況。更多更正規(guī)的記錄祭祀內(nèi)容的詩篇,主要集中于《頌》詩中。如《天作》記成王祭祀岐山,《昊天有成命》為郊祀天地時所歌。這些詩章充分表現(xiàn)了周人對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誠,以祭祀歌頌形式,作謳歌祈禱,反映了其時人民對帝王與祖先的一種良好祈愿和敬天畏命感情,從中折射出上古時代人們的心態(tài)和民俗狀況,是寶貴的民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