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jīng)典鬼谷子:內(nèi)楗第三原文譯文

字號:

凡是事物都有采納和建議兩方面,平常的東西都與本源相連結(jié),或者靠道德相連結(jié),或者靠朋黨相連結(jié),或者靠錢物相連結(jié),或者靠藝術(shù)相連結(jié)。下面是分享的國學經(jīng)典鬼谷子:內(nèi)楗第三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事皆有內(nèi)楗,素結(jié)本始?;蚪Y(jié)以道德,或結(jié)以黨友,或結(jié)以財貨,貨結(jié)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內(nèi)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穩(wěn)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來應時,以和其謀。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夫內(nèi)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nèi)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于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于陰陽,而牧人民。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jié)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為謀也。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于謀待決事也。
    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shù),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nèi),欲去者用外。外內(nèi)者,必明道數(shù)。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chǎn)業(yè),曰楗而內(nèi)合。上暗不治,下亂不□,楗而反之。內(nèi)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huán)轉(zhuǎn)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注釋】
    內(nèi):入。
    楗:門拴。
    內(nèi)楗:在本文指以言辭與謀略游說國君。
    【譯文】
    君臣上下之間的事情,有的距離很遠卻很親密,有的距離很近卻很疏遠。有的在身邊卻不被使用,有的在離去以后還受聘請。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卻不被信任,有的距離君主十分遙遠卻聽到聲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納和建議兩方面,平常的東西都與本源相連結(jié),或者靠道德相連結(jié),或者靠朋黨相連結(jié),或者靠錢物相連結(jié),或者靠藝術(shù)相連結(jié)。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張,就要做到想進來就進來,想出去就出去;想親近就親近,想疏遠就疏遠;想接近就接近,想離去就離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領(lǐng)小蜘蛛一樣,出來時不留洞痕,進去時不留標記,獨自前往,獨自返回,誰也沒法阻止它。
    所謂“內(nèi)”就是采納意見;所謂“揵”就是進南計策。想要說服他人,務必要先悄悄地揣測;度量、策劃事情,務必要循沿順暢的途徑。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徹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響君主的贛。以道術(shù)來進言當應合時宜。以便與君主的謀劃相合。詳細地思考后再來進言,支適應形勢。凡是內(nèi)情有不合時宜的,就不可以實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勢,從便利處入手,來改變策略。用善于變化來鄒被采納,就像以門管來接納門楗一樣順當。
    凡是談論過去的事情,要先順暢的言辭,凡是談論未來的事情要采用容易、變通的言辭。善于變化的的,要詳細了解地理形勢,只有這樣,才能溝通天道,化育四時,驅(qū)使鬼神,附合陰陽,牧養(yǎng)人民。要了解君主謀劃的事情,要知曉君主的意圖。所辦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為對君主的意圖留于表面親近,而背地里還有距離。如果與君主的意見沒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會為其謀劃的。所以說,與君主相距很遠卻被親近的人,是因為能與君主心意暗合;距離君主很近卻被疏遠的人,是因為與君主志向不一;就職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為他的計策沒有實際效果;革職離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為他和主張被實踐證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卻不被信任的人,是因為他的行為不得體;距離遙遠只要能扣到聲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為其主張下與決策都相合,正等他參加決斷大事。所以說,在情況還沒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說的人,定會事與愿違,在還不掌握實情的時候就去游說的人,定要受到非議。只有了解情況,再依據(jù)實際情況確定方法,這樣去推行自己的主張,就可以出去,又可以進來;既可以進諫君主,堅持己見,又可以放棄自己的主張,隨機應變。
    圣人立身處世,都以自己的先見之明來議論萬事萬物。其先之明來源于道德、仁義、冖樂和計謀。首先摘了《詩經(jīng)》和《書經(jīng)》的教誨,再綜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討論就任還是離職。要想與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內(nèi)部,要想離開現(xiàn)職,就要擾力量用在外面。處理內(nèi)外大事必須明確理論和方法,要預測未來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種疑難面前臨機決斷,在運用策略時要不失算,不斷建立功業(yè)和積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們從事生產(chǎn)事業(yè),這叫做“鞏固內(nèi)部團結(jié)”。
    如果上層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層份亂不明為臣事理,各執(zhí)己見,事事抵觸,還自鳴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還自吹自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朝廷詔命自己,雖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絕。要拒絕對方的詔命,要設(shè)法給人一種錯覺。就像圓環(huán)旋轉(zhuǎn)往復一樣,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急流勇退是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