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的作者舊題是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于孔子弟子子夏,后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下面是分享的公羊傳:《昭公七年》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七年,春,王正月,暨齊平①。
三月,公如楚。
叔孫舍如齊蒞盟。
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秋,八月,戊辰,衛(wèi)侯惡率②。
九月,公至自楚。
冬,十有一月,癸未③,季孫宿卒。
十有二月,癸亥④,葬衛(wèi)襄公。
【注釋】
①七年: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暨齊平:與齊國講和。暨,與,和。按:從行文的體例來看,這句話的主語應是魯國,但魯國與齊國這幾年均未發(fā)生爭執(zhí)或戰(zhàn)爭?!蹲髠鳌氛J為是北燕國與齊國講和。因為《昭公六年》冬,“齊侯伐北燕”?,F(xiàn)從《左傳》說。
②戊辰:八月二十七日。衛(wèi)侯:即衛(wèi)襄公,名惡,衛(wèi)獻公之子,在位九年。
③癸未:十一月十三日。
④癸亥:十二月二十四日。
【譯文】
魯昭公七年,春季,周歷正月,北燕與齊國講和。
三月,魯昭公到楚國去。
魯國大夫叔孫舍到齊國參加盟會。
夏季,四月,甲辰這天,初一,發(fā)生日食。
秋季,八月,戊辰這天,衛(wèi)襄公惡死了。
九月,魯昭公從楚國回來。
冬季,十一月,癸未這天,魯國大夫季孫宿死了。
十二月,癸亥這天,安葬衛(wèi)襄公。
擴展閱讀:《公羊傳》名言
一、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豆騻?宣公十五年》
點評:孔子作《春秋》,就是為了扭轉亂世,是使社會、政治回歸正道,從這方面的功能看,沒有哪本書比《春秋》更合適了。
二、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隱亦遠矣,曷為為隱諱?隱賢而桓賤也?!豆騻?桓公二年》
點評:按《春秋》的寫作原則,魯國大的惡事,是應該避諱的,為什么這里又明確標注出來了呢?因為時間太久遠了,各個時代說法也都有所不同。既然這么久遠了,為什么還要為隱公避諱呢?因為作者認為隱公比較賢良,而桓公比較卑賤低劣。
三、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公羊傳.隱公元年》
點評:《公羊傳》就是解釋《春秋》的微言大義的一部注解。什么是“元年”?就是君主攝政的第一年。什么是“春”呢?就是每年的第一個季節(jié)。“王”指的是誰?就是周文王。為什么先說王再說正月呢?因為正月這個歷法,就是周文王制定的。“王正月”這三個字,更是為了表示重視周朝的統(tǒng)一大業(yè)。
四、《春秋》錄內而略外,于外大惡書,小惡不書;于內大惡諱,小惡書。——《公羊傳.隱公十年》
點評:《春秋》這部書主要是記載魯國的歷史,所以,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有大的惡事就記載,小的惡事就不記了;對于魯國來說,大的惡事就要避諱,小的惡事就可以記下來。
五、《春秋》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為不系乎臣子也?!豆騻?隱公十一年》
點評:這是介紹《春秋》的寫作原則。如果君主被人殺了,而弒君的壞人沒有被討伐,那就不用記載葬禮了,因為不能為國君報仇的臣子,就算不上臣子,已經(jīng)不存在君臣關系了,這個葬禮也就不作數(sh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