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昭公六年》原文譯文

字號:


    《公羊傳》是春秋三傳之一即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下面是分享的公羊傳:《昭公六年》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①。
    葬秦景公②。
    夏,季孫宿如晉。
    葬杞文公。
    宋華合比出奔衛(wèi)③。
    秋,九月,大雩。
    楚薳頗帥師伐吳。
    冬,叔弓如楚。
    齊師伐北燕。
    【注釋】
    ①六年:魯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杞伯:即杞文公,名益姑,杞孝公之弟,在位十四年。
    ②秦景公:秦桓公之子,在位四十年。
    ③華合比:即合比,宋國大夫。
    【譯文】
    魯昭公六年,春季,周歷正月,杞國國君益姑死了。
    安葬秦景公。
    夏季,魯國大夫季孫宿到晉國去。
    安葬杞文公。
    宋國大夫華合比逃亡到衛(wèi)國去。
    秋季,九月,魯國舉行大規(guī)模求雨祭祀活動。
    楚國大夫薳頗率領軍隊攻打吳國。
    冬季,魯國大夫叔弓到楚國去。
    齊景公出兵攻打北燕國。
    擴展閱讀:《公羊傳》名言
    一,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豆騻?宣公十五年》
    點評:春秋時期,因宋國殺了楚國使臣,楚莊王就出兵攻打宋國,將宋國團團圍住。圍困日久,城內糧草斷絕,只能以人肉為食。百姓不忍心殺食自己的孩子,就彼此交換孩子,殺了作為食物,再把解剖后的尸骸當柴禾燒了來做飯。這句話后來經常用于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二,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點評:君子在見人遇到危難的時候,即使對方是敵人,也會表示深切的同情,并給予無私的幫助,這不同于居高臨下的賞賜,也不是裝模作樣的慈悲,而是人的本性;而小人看到別人有難的時候,反而會幸災樂禍,甚至落井下石。
    三,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公羊傳.僖公十年》
    點評:怎樣才算有信呢?這是周朝時期,晉國大夫荀息在晉獻公臨死前說的話。他說,假如死去的人又活過來,而他生前所囑托的人,一直還在堅守承諾,一點都沒有慚愧的地方,這就叫做“信”了。
    四,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為也?!豆騻?恒公十一年》
    點評:為了保存自己而殺害別人,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是不會這樣做的。這是自私自利,也是根深蒂固的人性之一,在面臨生死選擇的時候,往往很多人都會選擇犧牲別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親人,以求保存自己,雖然很令人悲觀,但也很現實,不然也就不會有“易子而食”的故事發(fā)生了。
    五,貴賤不嫌同號,美惡不嫌同辭?!豆騻?隱公七年》
    點評:這是《春秋》的寫作筆法,《春秋》對尊貴的和卑賤的可以用同一個稱號,不加區(qū)別;對美好的和丑惡的,也可以不加區(qū)別地用同一種文辭,表面看起來用詞一樣,但內里含義卻是不同的,這就是微言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