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優(yōu)秀作文范文:立足當下,把握未來

字號:


    對于同學們來說,想要寫一篇高質(zhì)量的作文,可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更多的時候,大家的作文不是語句不通、不會表達、詞不達意、無話可說、就是句型篇章錯亂,那么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寫出一篇高分作文呢?今天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高考優(yōu)秀作文范文,同學們快開啟背誦模式吧。
    《立足當下,把握未來》
    
    當一個人處于饑寒交迫之時,首先追求的必然是物質(zhì)充實;一個企業(yè)剛剛起步時,重點考慮的是就業(yè)情況;當一個國家還是很落后時,一定強調(diào)的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確,無論何時,都應(yīng)將現(xiàn)實狀況作為首要目標,立足當下??墒?,在那之后呢?是選擇安于現(xiàn)狀,還是把握未來?
    我想:無論是個人、企業(yè)、國家都應(yīng)有現(xiàn)實考量與未來展望,立足于當下,把握好未來。
    的確,現(xiàn)實狀況十分重要。人民只有不愁吃穿住行,才會發(fā)展精神生活;國家只有穩(wěn)定富足,才能致力于造福全人類。忽視現(xiàn)實狀況顯然不現(xiàn)實,企圖一步登天更是“天方夜譚”。只有把握好當下,夯實根本,才能將視野投向遠方。華為首先考慮解決飯碗問題,是對自身處境的充分認識,是細心考量之后做出的爭取抉擇,切忌好高騖遠,妄想一步登天。
    但是,當實現(xiàn)了當前的目標、滿足了現(xiàn)實需要后,就應(yīng)當對未來有充分的認識與追求。施一公說:知足常樂是創(chuàng)新的大敵。同樣,安于現(xiàn)狀亦是個人前進的阻礙,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有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所以,我們不應(yīng)當讓現(xiàn)實遮蔽未來的星光,而應(yīng)撥開云霧,向理想之晨星不斷探索前行。我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我們的未來是一片光明!
    時代已然改變,人民的生活從過去的追求吃好喝好變?yōu)閷γ篮蒙畹恼雇?。在當今時代,個人與企業(yè)的競爭都愈發(fā)激烈,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共享這個偉大的時代,共同追求美好的未來。我們的“社會矛盾”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中國已經(jīng)從落后之中走了出來。這恰恰說明,中國已經(jīng)完成了初級目標,立足當下的發(fā)展之后,便是要對未來有準確把握。
    無論是華為發(fā)展觀念的轉(zhuǎn)變,在芯片領(lǐng)域取得的非凡成就,還是塞罕壩從環(huán)境保護的考量,使荒原變?yōu)榘偃f畝人工臨海,這都是對未來的遠見卓識,是真正實現(xiàn)了對理想的追求。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條路無法走完,沒有一座山難以跨越。只要我們立足于當下,努力堅持,就會取得長足的進步。正如塞罕壩三代人以堅忍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終造就了舉世矚目的成果。
    我們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我們最壞的習慣,是茍安于當下生活,不知道明天的方向。所以,請讓我們立足當下,更把握好未來。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安,方見腳跟。
    《弄清自己的第一等事》
    
    所謂第一等事,實際上就是人生的方向、目標。要想清楚、弄明白自己這一生真正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到底朝著一個什么樣的目標去奮斗。
    實際上,古往今來,在何為“第一等事”上,沒有一個統(tǒng)一和標準的答案。有的人看得近,有的人看得遠。有的人看得小,有的人看得大。雖然沒有對錯之分,但卻有高下之別。比如,王陽明看中的不是金榜題名而是成圣賢,葉帥選擇的不是大把撈錢吃香的喝辣的,而是帶領(lǐng)窮人鬧革命,看似不合時宜、難解其中味,其實卻是真正參透了何為“第一等事”。
    真正的“第一等事”,是一種更崇高的人生目標,超然于個人私利之上的精神追求。諸如孔子的“天下大同”,王陽明的“成圣”,戊戌六君子的“血薦軒轅”,革命年代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不惜犧牲生命來換取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曾有人感嘆:我現(xiàn)在車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還有什么好奮斗的啊。還有的人夢想的“第一等事”就是榮華富貴、升官發(fā)財、名利雙收。但錢有了,名出了,官當大了,卻內(nèi)心空虛,活得并不幸福,甚至還抑郁。
    這樣的“第一等事”因其境界太低、價值太小,對人生來說沒有多少意義,追求起來也難以快樂。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很多人回味《雷鋒日記》里這段話,心中便亮起盞盞明燈,這也可說是對何為“第一等事”的回答。
    弄清自己的“第一等事”,有了方向,其實所有的困難都不是困難。
    《何為第一等事》
    
    12歲那年,王陽明還在讀私塾。他向塾師提出了一個很不尋常的問題:“何為第一等事?”塾師告訴他,第一等事無非就是科舉及第。王陽明對塾師的回答不以為然。他覺得真正的第一等事,應(yīng)當是“讀書學圣賢”。
    “成圣”成為了王陽明的“第一等事”,也成為他畢生的自覺追求。他12歲發(fā)下的宏愿,立下的志向,最終得到了認可。他在世的時候,就被當作“圣人”,而在后世的學者心中,他也擁有了“圣人”的形象。
    12歲的王陽明所提出的問題是振聾發(fā)聵的,對于那個時代的士人來說,“成圣”是終極目標。
    天下事,瞬息萬變,錯綜復(fù)雜。有人的地方就有事:大事、小事、平常事,事事關(guān)己;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勞神。因為責任和擔當,我們必須去直面世事。
    人的精力和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我們能否將紛雜的諸事理出頭緒,牽出那條支配我們生命的主線呢?若要拎清諸事,我們就不能不先思考這個問題:何為人生第一等事?
    一位常年在戈壁大沙漠跑車的司機說,人最恐懼的時候,不是沒有錢的時候,不是沒有水的時候,不是沒有車的時候,而是沒有方向的時候。
    葉向真在對父親的回憶中,介紹了葉劍英是如何選擇他自己的“第一等事”:拋棄榮華富貴而走向革命。她說,父親在黃埔軍校時就跟蔣介石結(jié)下了非常好的友誼。別人都不可以配劍和配槍進入蔣介石的臥室,只有他可以佩戴短劍和手槍進入蔣的臥室,后來還讓他做了2師師長兼著兩廣的鹽務(wù)管理官員。尤其后者是一個肥缺,半年100萬美金就有了。他當師長,行軍時不想騎馬就坐轎子,還有一個士兵前邊挑著丹麥進口的餅干和煉奶,后頭擔著威士忌和白蘭地。很多人都看中這個位置,希望能夠有一天做到他這樣的位置。但是父親還是毅然決然地脫掉皮鞋穿起草鞋,冒著生命的危險,奔向了革命。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像無數(shù)優(yōu)秀共產(chǎn)黨人那樣,拋棄小我,一心為國向民,這樣的“第一等事”方為真正的“天下第一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