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是端午,粽葉飄香鼻尖傳。片片蘆葦片片情,點點紅豆寄情誼。下面為大家整理了端午節(jié)的散文,歡迎閱讀參考。
關(guān)于端午的散文摘抄1:
在生命的長河里,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了滄海桑田。伴隨著初夏的灼熱,端午節(jié)像個俏皮的小孩悄悄的跑來,心中躁動不已又有些感慨萬千,也許是懷念粽肥艾香的滋味,也許是記憶深處浮現(xiàn)起的一股書香歷史情懷,又也許是縈繞在心頭的一種鄉(xiāng)愁。
兒時的端午滿載的是童真童趣,伴著歡聲笑語,粽飄香成為我現(xiàn)在最深有味道的回憶。將回憶撥弄到小時候的端午畫面,孩子們總是活蹦亂跳地期盼著快點兒吃上噴香美味的粽子,而在廳堂與院里來來回回追趕著。大人一般在廳堂忙活著,鄰里鄰?fù)獾幕ハ喟兆?,分外的熱鬧。家鄉(xiāng)的粽子是比較講究款式的,每一種形態(tài)都賦予著不同的寓意。其中一款“母帶群子”深感我心,永難忘卻。本地土方言不懂說就只能這樣簡單的表述了。一掛粽子由一個特別大的粽子跟十個很小形態(tài)尖尖的小粽組成,大的被比作母親小的自然而然被比作小孩了。我們那有一個習俗,周歲左右的小孩趕上這端午時節(jié)是要背粽子的。掛在身上背一背寄寓著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大孩子圍繞著背粽子的小孩子邊唱童謠邊起哄,場景歡快十足。我自然也是背過粽子跟起過哄的,如今這種場景只有寄予在夢鄉(xiāng)里了。
那時對端午的認識,主要停留在香噴噴的粽子上。小時候只隱約聽大人簡單說端午與悼念一位當官的古人有關(guān)。進學堂后這一知半解的疑惑終于慢慢的打開了,他是為了悼念屈原的。熟讀著屈子的詩深感這位老人壯志未籌的無限哀思憂愁,對國家的愛與恨都倒入江流,從此涅羅江中有一顆千古閃爍著的不屈心,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人們?yōu)榱司拺亚?,以粽子寄思,后來慢慢演變成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時光匆匆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復(fù)返,背粽子的孩子們長大了,背詠《離騷》的學子們早已踏入社會,為著理想奮斗著,為著生活努力著。漂泊的心早已感到了孤獨和疲憊,此時此刻好想再穿梭回廳堂前院望著長輩們欣喜的笑容,好想再看看背粽子的孩子是多么的呆萌可愛,好想再聽一聽老師是怎么講解屈原與端午的來源。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端午的味道越來越濃了。
關(guān)于端午的散文摘抄2:
與現(xiàn)在的端午節(jié)相比,總覺得孩提時過得有滋有味。
在艱難度日的那個年代,小孩子們總盼著節(jié)日的到來,睡夢里也會編織出節(jié)日里的那份豐盛和歡樂,因為,大人們平常都會一分錢掰兩分用,只有節(jié)日里,才會舍得花錢扯布請人做衣,弄上平時吃不上的好飯好菜。
走在鄉(xiāng)間的路上,你只要看到婦女的頭上戴著一朵梔子花,馬上就會明白,端午到了。梔子醇厚的香氣是上蒼賜予端午節(jié)特有的香味,山野里到處都是,彌漫了整個天空,裊裊襲來,直浸心脾,全身都被這香氣盤活,身上的悶與沉消的無影無蹤。
聞到梔子花的香味,人們便開始按照風俗與程序干起屬于端午的那份活。于是,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菖蒲和艾蒿,為了驅(qū)蛇,農(nóng)夫還沿著屋墻撒下生石灰,……。女人們便開始浸糯米,等糯米完全濕透水浸脹后,加上臘肉或綠豆、豇豆等料理,用箬葉包出不同口味的粽子。箬葉的香味從鍋里的溢出,爬上樹梢,站在屋頂,向正在歡天喜地的小孩們招手,把要快點回家嘗鮮吃粽的信息傳遞給他們。在各處玩耍的小孩們聞到香味,垂涎欲滴,趕忙回家,在吵著要吃粽子的同時,順勢纏著母親給他們穿早已備好的新衣新鞋子,節(jié)日要新求美的想法得到滿足,孩子們又趕忙出戶湊到一塊,熱熱鬧鬧里把把端午的節(jié)日氣氛慢慢推向高潮。
早晨,由于是梅雨季節(jié)的原故,三天兩頭地下雨,田間小路和山路十分泥濘,路邊的草都是濕漉漉。節(jié)日那天,為了放神仙牛,讓牛在這天能吃到肥美的草,天邊剛泛魚白,父親便早早地起床,趕著牛到遠山的山坳里,把牛繩繞在牛的脖子上,不讓牛繩被山上的樹絆住,任牛在山里盡情地吃草。接著,父親便回轉(zhuǎn)到地里,撥出新鮮的大蒜,特別是獨子大蒜,回家與母親一起洗好,放進鍋里,與雞蛋、咸鴨蛋一起煮。早起的一干兒女穿著新衣,早就盼著吃上難得吃到的珍饈,圍著鍋灶,任新鮮大蒜的味刺激味蕾,站在旁邊,等著蛋熟。
這時,父親從樓上瓢了半碗蔗糖,靜靜地坐在桌旁,吃起粽子,細品箬葉粽子的香味,像是感悟自己一生的得失,讓不經(jīng)意的時間消失在年輪的罅隙里,留下那模糊但還能辨出輪廓的時光背影,些許的悵惘,些許的蜜意,盡在唇齒盈滿開來。而我們卻沒有那么多的顧慮和人生的蹉跎,全然不顧大人們?yōu)榱松疃D難的景狀,只知圍著桌子,過節(jié)就要有好吃的,在雞蛋、大蒜、粽子之間找尋那份屬于兒趣的樂子。
節(jié)日是屬于男人和孩子們的,農(nóng)家的女人在節(jié)日里比平時更忙,端午最隆重的就是早餐,一起床,家務(wù)就會讓她累的喘不過氣來。母親沒有時間去理會我們,煮蛋和大蒜、煮掛面、煮粽子……一個勁地按照端午早餐的程序去做,在家務(wù)里進行生命的跋涉,廝守與飄香搖曳的約定,做出屬于端午節(jié)里那份獨特的韻味。而后才是到地里割薯藤、切薯藤、喂豬等之類的活,一直忙過中午,才有歇腳的工夫。
端午送節(jié)是下聘了男女表年是否結(jié)婚的關(guān)鍵。對于談婚論嫁的女子來說,端午可一個重要的日子,不像現(xiàn)在,隨隨便便地折成錢找包一起付給女方家里了事。男方送端午節(jié)的東西多不多,隆重不隆重,關(guān)系女方家的面子問題,因為本房的至親當日都會端點心到女方家里,看一看瞧一瞧,議論一翻,女方家拿男方家里送來的桌子做酒席,擺開桌子,中午大吃一頓,一直到下半響,男方家送禮的人才會客套而去。女方家開始向本家至親派送兩提粽子和一把折子扇,告知他們女兒的婚事已基本定局,現(xiàn)在等的就是男方家拿八字看日子迎娶過門了。
……過去的端午有回不盡的味道,成了兒時要長大過好日子的一個方向和標桿!
現(xiàn)在的端午,節(jié)日的元素正在悄無聲息地快速失去,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味道。隨著大都市生活的仿制和年青人的惰性,也許N年之后,鄉(xiāng)村的老人們逝去后,最后的堅守也會被沒有傳統(tǒng)元素的節(jié)味所代替,留給后輩的將是不名狀的節(jié)日。
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拯救還來得及嗎?不要因為都市而喪失傳統(tǒng),也不要因生活的改善而失去真實,保持原味的中國節(jié)味那才是真。
關(guān)于端午的散文摘抄1:
在生命的長河里,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了滄海桑田。伴隨著初夏的灼熱,端午節(jié)像個俏皮的小孩悄悄的跑來,心中躁動不已又有些感慨萬千,也許是懷念粽肥艾香的滋味,也許是記憶深處浮現(xiàn)起的一股書香歷史情懷,又也許是縈繞在心頭的一種鄉(xiāng)愁。
兒時的端午滿載的是童真童趣,伴著歡聲笑語,粽飄香成為我現(xiàn)在最深有味道的回憶。將回憶撥弄到小時候的端午畫面,孩子們總是活蹦亂跳地期盼著快點兒吃上噴香美味的粽子,而在廳堂與院里來來回回追趕著。大人一般在廳堂忙活著,鄰里鄰?fù)獾幕ハ喟兆?,分外的熱鬧。家鄉(xiāng)的粽子是比較講究款式的,每一種形態(tài)都賦予著不同的寓意。其中一款“母帶群子”深感我心,永難忘卻。本地土方言不懂說就只能這樣簡單的表述了。一掛粽子由一個特別大的粽子跟十個很小形態(tài)尖尖的小粽組成,大的被比作母親小的自然而然被比作小孩了。我們那有一個習俗,周歲左右的小孩趕上這端午時節(jié)是要背粽子的。掛在身上背一背寄寓著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大孩子圍繞著背粽子的小孩子邊唱童謠邊起哄,場景歡快十足。我自然也是背過粽子跟起過哄的,如今這種場景只有寄予在夢鄉(xiāng)里了。
那時對端午的認識,主要停留在香噴噴的粽子上。小時候只隱約聽大人簡單說端午與悼念一位當官的古人有關(guān)。進學堂后這一知半解的疑惑終于慢慢的打開了,他是為了悼念屈原的。熟讀著屈子的詩深感這位老人壯志未籌的無限哀思憂愁,對國家的愛與恨都倒入江流,從此涅羅江中有一顆千古閃爍著的不屈心,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人們?yōu)榱司拺亚?,以粽子寄思,后來慢慢演變成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時光匆匆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復(fù)返,背粽子的孩子們長大了,背詠《離騷》的學子們早已踏入社會,為著理想奮斗著,為著生活努力著。漂泊的心早已感到了孤獨和疲憊,此時此刻好想再穿梭回廳堂前院望著長輩們欣喜的笑容,好想再看看背粽子的孩子是多么的呆萌可愛,好想再聽一聽老師是怎么講解屈原與端午的來源。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端午的味道越來越濃了。
關(guān)于端午的散文摘抄2:
與現(xiàn)在的端午節(jié)相比,總覺得孩提時過得有滋有味。
在艱難度日的那個年代,小孩子們總盼著節(jié)日的到來,睡夢里也會編織出節(jié)日里的那份豐盛和歡樂,因為,大人們平常都會一分錢掰兩分用,只有節(jié)日里,才會舍得花錢扯布請人做衣,弄上平時吃不上的好飯好菜。
走在鄉(xiāng)間的路上,你只要看到婦女的頭上戴著一朵梔子花,馬上就會明白,端午到了。梔子醇厚的香氣是上蒼賜予端午節(jié)特有的香味,山野里到處都是,彌漫了整個天空,裊裊襲來,直浸心脾,全身都被這香氣盤活,身上的悶與沉消的無影無蹤。
聞到梔子花的香味,人們便開始按照風俗與程序干起屬于端午的那份活。于是,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菖蒲和艾蒿,為了驅(qū)蛇,農(nóng)夫還沿著屋墻撒下生石灰,……。女人們便開始浸糯米,等糯米完全濕透水浸脹后,加上臘肉或綠豆、豇豆等料理,用箬葉包出不同口味的粽子。箬葉的香味從鍋里的溢出,爬上樹梢,站在屋頂,向正在歡天喜地的小孩們招手,把要快點回家嘗鮮吃粽的信息傳遞給他們。在各處玩耍的小孩們聞到香味,垂涎欲滴,趕忙回家,在吵著要吃粽子的同時,順勢纏著母親給他們穿早已備好的新衣新鞋子,節(jié)日要新求美的想法得到滿足,孩子們又趕忙出戶湊到一塊,熱熱鬧鬧里把把端午的節(jié)日氣氛慢慢推向高潮。
早晨,由于是梅雨季節(jié)的原故,三天兩頭地下雨,田間小路和山路十分泥濘,路邊的草都是濕漉漉。節(jié)日那天,為了放神仙牛,讓牛在這天能吃到肥美的草,天邊剛泛魚白,父親便早早地起床,趕著牛到遠山的山坳里,把牛繩繞在牛的脖子上,不讓牛繩被山上的樹絆住,任牛在山里盡情地吃草。接著,父親便回轉(zhuǎn)到地里,撥出新鮮的大蒜,特別是獨子大蒜,回家與母親一起洗好,放進鍋里,與雞蛋、咸鴨蛋一起煮。早起的一干兒女穿著新衣,早就盼著吃上難得吃到的珍饈,圍著鍋灶,任新鮮大蒜的味刺激味蕾,站在旁邊,等著蛋熟。
這時,父親從樓上瓢了半碗蔗糖,靜靜地坐在桌旁,吃起粽子,細品箬葉粽子的香味,像是感悟自己一生的得失,讓不經(jīng)意的時間消失在年輪的罅隙里,留下那模糊但還能辨出輪廓的時光背影,些許的悵惘,些許的蜜意,盡在唇齒盈滿開來。而我們卻沒有那么多的顧慮和人生的蹉跎,全然不顧大人們?yōu)榱松疃D難的景狀,只知圍著桌子,過節(jié)就要有好吃的,在雞蛋、大蒜、粽子之間找尋那份屬于兒趣的樂子。
節(jié)日是屬于男人和孩子們的,農(nóng)家的女人在節(jié)日里比平時更忙,端午最隆重的就是早餐,一起床,家務(wù)就會讓她累的喘不過氣來。母親沒有時間去理會我們,煮蛋和大蒜、煮掛面、煮粽子……一個勁地按照端午早餐的程序去做,在家務(wù)里進行生命的跋涉,廝守與飄香搖曳的約定,做出屬于端午節(jié)里那份獨特的韻味。而后才是到地里割薯藤、切薯藤、喂豬等之類的活,一直忙過中午,才有歇腳的工夫。
端午送節(jié)是下聘了男女表年是否結(jié)婚的關(guān)鍵。對于談婚論嫁的女子來說,端午可一個重要的日子,不像現(xiàn)在,隨隨便便地折成錢找包一起付給女方家里了事。男方送端午節(jié)的東西多不多,隆重不隆重,關(guān)系女方家的面子問題,因為本房的至親當日都會端點心到女方家里,看一看瞧一瞧,議論一翻,女方家拿男方家里送來的桌子做酒席,擺開桌子,中午大吃一頓,一直到下半響,男方家送禮的人才會客套而去。女方家開始向本家至親派送兩提粽子和一把折子扇,告知他們女兒的婚事已基本定局,現(xiàn)在等的就是男方家拿八字看日子迎娶過門了。
……過去的端午有回不盡的味道,成了兒時要長大過好日子的一個方向和標桿!
現(xiàn)在的端午,節(jié)日的元素正在悄無聲息地快速失去,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味道。隨著大都市生活的仿制和年青人的惰性,也許N年之后,鄉(xiāng)村的老人們逝去后,最后的堅守也會被沒有傳統(tǒng)元素的節(jié)味所代替,留給后輩的將是不名狀的節(jié)日。
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拯救還來得及嗎?不要因為都市而喪失傳統(tǒng),也不要因生活的改善而失去真實,保持原味的中國節(jié)味那才是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