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讀后感800字:《山河入夢》

字號:

讀書使人成長,讀書可以豐富精神,充實生活。讀書的美妙無法用言語完美的詮釋。如果,有閑暇時間,請放下手機、游戲,多讀一些好書吧!歡迎閱讀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讀后感800字:《山河入夢》”!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篇一】
    江南三部曲的第二部,講述陸秀米的兒子譚功達在梅城縣的起落人生??雌饋硐袷撬氖畾q花癡老處男的獵艷史(當然曲折萬分,跟陸秀米最愛的張某某一樣,在不知不覺中撈到了漂亮女主角的心自己卻不知道,最后統(tǒng)統(tǒng)錯過),但實際上卻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社會的寫生。里面每一個角色比《人面桃花》要更熟悉一點,舊社會的愚昧在新中國中依舊存在,甚至變成了一頭一頭表面雄壯激昂轉(zhuǎn)身就面目猙獰的野獸——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讓很多像譚功達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做著美夢,但生存的贏家卻是白庭禹這樣投機取巧的人……各種斗爭的背后依舊是權(quán)力的游戲。而越是被集中的權(quán)力越是光輝,而被掩藏的腐壞就越嚴重——金秘書長聯(lián)合白庭禹楊碧玉的陰謀得成的一刻,血雨腥風令人呼吸停頓。一邊是譚功達的理想被現(xiàn)實擊毀,一邊是階級歧視的陰影摧毀著人性。而作品最后一部分轉(zhuǎn)入譚功達在花家舍的奇遇以及姚佩佩的逃亡,一個雖然像在桃源,但卻是一個“共產(chǎn)主義”夢魘,人人都是老大哥——人性的丑惡被花家舍的繁華所掩蓋,姚佩佩雖然在逃亡,飽受風餐露宿擔驚受怕,可和譚功達的處境卻很和諧地呼應著,桃花源未必幸福,流亡未必痛苦。合上書本,對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人會有更感性直接的認識,那不一定是地獄,但那張命紙還是比解放前厚不了多少——當時的激進分子期待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副縣長私會民女,家長還是想著能不能納成妾。那些在時代變化中迷失身份的人們,很容易趴在地上抬不了頭。
    譚功達對白小嫻的魯莽,白小嫻對王大進的癡迷和幻滅,姚佩佩對譚功達的深情,譚功達對姚佩佩的真情卻被命運和情欲捉弄……豐富多彩的愛情在任何年代都是閃著光芒,無論悲劇還是喜劇。我們不再約定時間等在某處,也減少了拐彎抹角。但能猜中對手心思,能把握自己命運的依舊是稀有的贏家,無論在什么年代。而是個人就會犯迷糊,犯下各種錯誤,愛情就是這樣。
    社會與命運看起來一直在捉弄人,但看清楚路,也是在走向解脫。我們的人生有很多無奈的瞬間,也都想扼住命運的咽喉,但成者寥寥——不過即使是心酸與苦澀,不也是人生百味么?看完悲劇,握緊身邊人的手,在我們自己的時代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一點平靜。
    【篇二】
    選擇《人面桃花》,是因為它讓我想起了“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詩句,這詩句讓我生出一種物是人非之感,這本書中應該藏著一個凄婉的愛情故事吧?我這樣揣測。
    內(nèi)容確實與愛情有關(guān)。一個情竇初開的叫秀米的大家閨秀,愛上了表哥張季元,懵懂的愛情讓她不知所措;張季元也愛上了這個靈秀的女孩子,但是同時愛上張季元的還有秀米的母親梅蕓和秀米父親的小妾翠蓮。復雜的人物情感使秀米的愛情出于猜忌、迷茫、不安和嫉妒之中,以致沒有表白心跡的機會。最終,革命黨人張季元被沉石,落入土匪手中的秀米只能從張季元的日記中了解他的愛情。“人面不知何處去”,這該是秀米無數(shù)次內(nèi)心的哀嘆聲吧。
    更關(guān)乎內(nèi)容的卻是“桃花”二字!這個桃花不是為了映襯美人面容的“桃花”,這“桃花”實在是“中國歷史傳統(tǒng)中的一個個夢幻”。作者在自序中說:“你可以將這種夢幻命名為老子的小國寡民、陶淵明的桃源仙境、康有為的大同、宗教的彼岸、現(xiàn)實的烏托邦等等。但我所關(guān)心的是,這些夢幻和我們習以為常的經(jīng)驗世界究竟構(gòu)成了怎樣的隱喻關(guān)系?!庇谑牵跁?,那些被裹挾在動蕩年代革命浪潮中的人,生命的卑微感持久存在、被遮蔽的自我意識脆弱而轉(zhuǎn)瞬即逝。陸侃,秀米的父親,想建一個像《桃源圖》一樣的桃源仙境,最后發(fā)瘋出走;張季元,秀米的表哥,準備發(fā)動起義攻打梅城,建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最后革命失敗,他也被殺;王觀澄,營造了一個與世隔絕的連蜜蜂都會迷路的花家舍,花家舍等于是陸侃理想的現(xiàn)實化,是最接近桃花源的現(xiàn)實存在,最終卻毀于土匪們的爭權(quán)奪利之中;因為父親的啟蒙張季元的日記王觀澄的現(xiàn)實努力,秀米,一直在努力看清這個世界,也在努力看清這個桃源夢境,所以她成為蜩蛄會頭目、遠渡日本、成立地方自治會、開設普濟學堂——其實也是在追尋著一個“桃花”之夢。
    超越這“桃花”與“人面”的內(nèi)容是人性。卑微的個人在社會時代面前常常手足無措:陸侃被認作瘋了,最后拎著一個藤箱離家消失在這個世界中;張季元對秀米的愛情動搖了他的革命信念——“沒有你,革命何用”;王觀澄“心心念念要造一個人間天國,只是在追逐自己的影子罷了,到頭來只給自己造出了一座墳墓”,他臨死前托夢給秀米說,“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小島,被水圍困,與世隔絕”;秀米積極參加了革命,但是她并不知道這些努力是為什么,她對于革命的失敗并沒有傷痛,更深的傷痛是她的孩子——“小東西”的死,為了懲罰自己,她禁言三年,三年中,她將自己與這個世界隔絕開來,沉溺于花草昆蟲的世界中,最后靜靜地死去了?!氨ㄊ谴嗳醯?,人也如此?!弊髡呷缡钦f。
    因為內(nèi)容情感的關(guān)系,整部書有一種淡淡的傷感的氛圍,憂郁朦朧的文字,瓦缶金蟬的隱喻,“六指”人串起來的謎題,“草灰蛇線”似的布局,都使文章別有一番情致。品讀一番,恍若從夢中走了一趟。
    【篇三】
    這部小說的圖景完全跟我們平凡的生活底色一致,在細碎的生活描寫中,不經(jīng)意的一個小片段有時都會觸動到心底,也許在一瞬間,作者筆下描寫的就是你自己。
    榮格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卑諒男〉某砷L環(huán)境到組建自己的家庭后一家三口的切換似的描寫,都可以看出一個平凡的原生家庭,在忙于生活的巨坑中,難免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這樣或那樣的硬傷,有的人成長的過程中覺得還是無法修補上那個曾經(jīng)的“破洞”。
    艾琳對家的渴望扭曲的變成了對更換房子的欲望,那種自童年帶來的印記讓她覺得沒有安全感,都能在他對孩子與愛人的態(tài)度上有所體現(xiàn)。當兩個人的愛情從烈焰變成了平淡如水似的家長里短,面對丈夫的大男子主義,她能妥協(xié),不僅是出于她對他強烈的愛,也許還因為她內(nèi)心的支點變成了不停的工作才能得到的自我滿足感與成就感吧。她雖有些許虛榮卻更多的是有責任感,她的內(nèi)心如此的疲累卻又如此的堅韌,不管生活給她出了什么樣的難題,她都能堅強的面對,這是她的成長賦予她的的實惠??的螤栭L大后對母親的愛與溫暖的渴望也會在行文的不易覺察間提及,也許我們往往在焦頭爛額中,疏忽對孩子渴望母愛,向往母愛的心情視而不見,才會造成孩子的心里一度的空虛與所謂做一些自認為很“酷”,卻不為大人所知的事兒,所以大人與孩子間就自然而然的上了一把隔絕溝通的鎖。而孩子對父母的愛卻又是那么自然而然的流露。我們?nèi)祟愂嵌嗝醋韵嗝艿膫€體啊!
    可能看完這本書的感覺是心疼。心疼這一家三口,也心疼在人生中掙扎著的每一個人,我們平凡的與煩惱和瑣碎相依相伴,我們平凡的在愛與被愛中討價還價都是想得到那自童年時缺少的對那份愛的索取,記得在尹建莉的新書《好媽媽勝過媽老師2》中有一句話的意思是說(原話不記得了),如果組建的家庭正確,那么童年時心理所有帶來的傷痛都會在溫暖和愛的氛圍中得到很好的療愈,還會影響孩子和身邊的每個人。人生在動態(tài)中變化,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跟隨著生活的腳步,步入一個又一個階段和歲月握手言和,當我們從青絲變成那滿頭的華發(fā),死亡每天將我們向他拉近,我們不僅感慨,人生何其苦短,不如從現(xiàn)在起學會用愛擁抱身邊的人,擁抱以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