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樓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全詩描寫了詩人重返草堂的歡樂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下杜甫的詩詞《登樓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歡迎閱讀!
《登樓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唐•杜甫
??嗌潮罁p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
【賞析】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二句,寫詩人對松與竹的喜惡,交織著對世事的愛憎。“新松”是指當年詩人離開草堂時親手培植的四株小松,它們峻秀挺拔,不隨時態(tài)而變,詩人因此在它們身上傾注了熱烈的愛,希望它們能迅速長成千尺高樹;而“惡竹”則是詩人所痛恨的,因為它們到處蔓延,隨亂而生,妨礙了新竹的生長,詩人恨不得將其斬除萬竿?!扒С摺?、“萬竿”都是夸張,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愛憎。對于這兩句詩,前人都認為不光是寫松和竹,而是另有寓意。楊倫在《杜詩鏡銓》中說此兩句“兼寓扶善疾惡意”,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它們“言外有扶君子、抑小人意”,可見二句寓有深刻的哲理:對美好事物或人無比熱愛,接力扶持,對邪惡腐朽的事物或人,應痛恨排斥。
這兩句表現(xiàn)的感情十分鮮明強烈而又極其恰當,至今人們?nèi)杂靡孕稳萦H善嫉惡、愛憎分明的態(tài)度。
擴展閱讀:杜甫的簡介
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為“李杜”、“大李杜”,后人稱他為“詩圣”,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少年時代游歷多地。三十五歲以后多在長安,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759年棄官入川。770年冬逝世。杜甫雖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也狂放不羈不乏豪氣,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著有《春望》《三吏》《三別》等名作。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擴展閱讀:詩歌成就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guān)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登樓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唐•杜甫
??嗌潮罁p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
【賞析】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二句,寫詩人對松與竹的喜惡,交織著對世事的愛憎。“新松”是指當年詩人離開草堂時親手培植的四株小松,它們峻秀挺拔,不隨時態(tài)而變,詩人因此在它們身上傾注了熱烈的愛,希望它們能迅速長成千尺高樹;而“惡竹”則是詩人所痛恨的,因為它們到處蔓延,隨亂而生,妨礙了新竹的生長,詩人恨不得將其斬除萬竿?!扒С摺?、“萬竿”都是夸張,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愛憎。對于這兩句詩,前人都認為不光是寫松和竹,而是另有寓意。楊倫在《杜詩鏡銓》中說此兩句“兼寓扶善疾惡意”,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它們“言外有扶君子、抑小人意”,可見二句寓有深刻的哲理:對美好事物或人無比熱愛,接力扶持,對邪惡腐朽的事物或人,應痛恨排斥。
這兩句表現(xiàn)的感情十分鮮明強烈而又極其恰當,至今人們?nèi)杂靡孕稳萦H善嫉惡、愛憎分明的態(tài)度。
擴展閱讀:杜甫的簡介
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為“李杜”、“大李杜”,后人稱他為“詩圣”,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少年時代游歷多地。三十五歲以后多在長安,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759年棄官入川。770年冬逝世。杜甫雖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也狂放不羈不乏豪氣,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著有《春望》《三吏》《三別》等名作。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擴展閱讀:詩歌成就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guān)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