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xué)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文單元知識點

字號:

小學(xué)語文是基礎(chǔ)教育中重要的一門學(xué)科,它不僅具有工具性,且有很強的思想性,是學(xué)習(xí)其他所有學(xué)科的基礎(chǔ)。是故,小學(xué)語文應(yīng)在一般學(xué)科教學(xué)的基礎(chǔ)上,更加擴大視野,展開更廣泛的研究,我們須正視且須加以重視其重要地位。以下是整理的相關(guān)資料,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第一單元
    單元主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1、燕子
    一、課文的寫作順序
    課文以燕子為線索,是按燕子的外形特點、燕子在春天從南方趕來、燕子飛行和停歇的順序記敘的。
    二、每一個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燕子的外形特點;第二自然段講春天來了,小燕子從南方飛來,為春天增添了許多生機;第三自然段講在飛行中的燕子的各種姿態(tài);第四自然段講燕子停歇在電線上形成的美麗圖景。
    三、作者的觀察順序
    作者是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燕子的
    四、思考問題:
    “像趕集似的聚攏來”體會這里用擬人的寫法,寫出了花兒爭相開放的生動活潑的春景。五、重點詞句:
    1、“掠”輕輕擦過的意思,指燕子身輕,速度快,一瞬間而過。
    2、比喻句: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BR>    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鋪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贊歌。
    3、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
    “一身羽毛”“一對翅膀”是對小燕子外形的勾勒,“烏黑光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潑機靈的燕子的特點。
    六、課文寫了燕子的哪些特點?寫了小燕子小巧玲瓏、活潑可愛的特點。
    七、全文背誦默寫
    2 古詩兩首
    一、背誦默寫兩首古詩
    二、作者簡介
    賀知章:唐代詩人。除本課《詠柳》外,還有《采蓮詩》《回鄉(xiāng)偶書》廣為傳誦。
    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xué)家。
    三、古詩的意思
    《詠柳》
    詠:歌頌、贊美的意思。
    1、“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BR>    單字解釋:“碧玉”,綠色的玉,這里把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皧y”,打扮?!耙粯洹?,滿樹,“一”字表示滿、全、整個的意思。“萬條”,泛指柳樹枝條多。“絳”,一種用絲編成的帶子。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扮的一樣。從樹上垂下來無數(shù)好像綠色絲帶一樣的柳條來。
    2、“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單字解釋:“細葉”,柳樹新萌發(fā)滋生的又細又嫩的葉子?!安谩保眉?。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剪裁出來的? 原來是二月春風(fēng)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
    《春日》
    詩題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1、“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BR>    單字解釋:“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皩し肌?,游覽、賞玩美好的風(fēng)景?!般羲?,水名,在山東省中部,源于山東省泗水縣東蒙山南麓,因四源并發(fā)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經(jīng)曲阜,也是孔子講學(xué)的地方和死后安葬處的近旁?!盀I”,水邊?!肮饩啊?,風(fēng)光景色?!耙粫r”,一個時辰,這里形容時間很短,一時之間。
    全句的意思是:在風(fēng)和日麗的一天,詩人到孔子曾經(jīng)呆過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觀賞風(fēng)景。那里風(fēng)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2、“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BR>    單字解釋:“等閑”,平常、隨便。識得,認識到。“東風(fēng)面”,春風(fēng)的面貌。 “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奇斗艷的景色。“總是”,都是。
    以上兩句的意思是: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fēng),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說,春風(fēng)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fēng),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五、表達的思想感情
    《詠柳》作者描寫柳樹,歌頌春天,贊美大自然世界呈現(xiàn)出的勃勃生機。
    《春日》表達了作者對萬物復(fù)蘇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來的喜悅。
    3 荷花
    一、《荷花》這篇課文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xiàn)了一幅各具姿態(tài)、色彩明艷、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課文的敘述順序
    第一自然段寫去公園看荷花;第二、三自然段描寫荷花生長的各種優(yōu)美的姿態(tài);第四、五自然段分別寫自己觀荷花時的想象和感受。
    三、重點語句
    1、冒:這里是形容在一片綠色的荷葉中,白荷花突現(xiàn)出來的意思,形象地表現(xiàn)了白荷花的艷麗奪目、卓爾不群。
    2、我’怎么會忘記自己是在看荷花呢?”這是理解句子內(nèi)涵的練習(xí),因為在看荷花的時候,我把自己不自覺地當(dāng)作一池美麗的荷花中的一朵荷花,沉浸在其中,感情高度投入,所以忘記了自己是在看荷花。說明荷花的美麗所產(chǎn)生的巨大魅力。
    3、“為什么說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畫’呢?”可以結(jié)合課堂學(xué)習(xí)進行,重點是通過討論領(lǐng)悟:用彩筆畫出來的是色彩明麗的畫面,而一池荷花就是這樣一幅色彩明艷的畫面,因為荷花是活生生的真實景色,那么看上去這一池荷花就像一大幅活的畫。
    4、寫荷花姿態(tài)的句子:有的才展開兩三篇花瓣。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你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說一句話嗎?
    5、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
    這是一個比喻句,好處是能更生動、形象地寫出荷花的多、綠、圓的特點。
    4 珍珠泉
    一、課文寫了珍珠泉的哪些特點?(泉水清、深、綠)
    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和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語文園地一
    一、 我的發(fā)現(xiàn):有兩個意思相反的詞語組成了一個新的詞語,意思發(fā)生了變化。
    動靜 得失 吞吐 詳略 攻守 進退 始終 呼吸 是非 愛憎
    二、自主積累數(shù)量詞
    一支歌曲 一陣微風(fēng) 一身羽毛 一眼清泉
    一束金光 一幅畫面 一串珍珠 一對翅膀
    三、積累詞語
    描寫花草的:群芳吐艷 姹紫嫣紅 落英繽紛 郁郁蔥蔥
    描寫日月的:噴薄欲出 旭日東升 夕陽西下 皓月當(dāng)空
    描寫山巒的:崇山峻嶺 懸崖峭壁 層巒疊翠 蒼翠欲滴
     【篇二】
    第二單元
    單元主題:保護周圍的環(huán)境
    5、翠 鳥
    一、文章中心三、文章中心
    本文通過對翠鳥(外形)、(動作)的描寫,表達了對翠鳥的( 喜愛),同時教育我們要(愛護小動物) 。
    二、翠鳥的特點:
    翠鳥顏色鮮艷、小巧玲瓏、叫聲清脆,捕捉小魚時動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愛。
    翠鳥的特點是從外形上和動作上兩個方面來寫的。翠鳥外形上的特點包括:顏色非常鮮艷,體態(tài)小巧玲瓏以上外形上的特點都屬于靜態(tài)的描寫。動作上的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鳴聲清脆;飛的速度極快,翠鳥機靈,它的反應(yīng)特別迅速。
    三、介紹翠鳥的顏色時寫作順序是:先寫頭,后寫背上,再寫腹部。
    四、下面每組句子中,哪句寫的更好,說說你的理由。
    1、 翠鳥叫聲清脆,愛在水面上飛。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
    第二句的好處:?!皭圪N著水面疾飛”比“愛在水面上飛”更能準(zhǔn)確、生動地體現(xiàn)出翠鳥動作輕盈、迅捷的特點
    2、 翠鳥離開葦桿,很快的飛過去。翠鳥蹬開葦桿,像箭一樣飛過去。
    第二句的好處:a、“蹬開”比“離開”更具體,將翠鳥離開葦稈時的動作、神態(tài)、速度生動地描繪了出來;b、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現(xiàn)了翠鳥的速度之快。
    五、把課文中對翠鳥外型描寫的語句抄寫下來,認真體會作者的寫法。
    6、燕子
    一、這篇課文采用了(擬人)的手法
    二、解釋詞語的意思
    饑寒交迫:又餓又冷,形容生活極端貧困。
    氣溫驟降:氣溫突然猛烈下降。
    啟程:就是出發(fā)上路。
    三、課文中心:
    有一年春天,歐洲的瑞士氣溫驟降,風(fēng)雪不止。這時,從南方飛回北方的燕子經(jīng)過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饑寒交迫,面臨死亡的危險。瑞士政府得知這一情況后,呼吁人們尋找凍僵的燕子,將它們送到車站,并用帶有空調(diào)的列車將這些燕子送到了溫暖的地方。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人類對鳥兒博大的愛心,呼吁人們要保護動物。
    四、寫出下列各詞的近義詞
    特別-----( ) 疲勞-----( )
    溫暖-----( ) 舒適-----( )
    五、重點語句
    1、消息后,居民們( 紛紛 )走出家門,( 冒著 )嚴寒,( 頂著 )漫天飛舞的大雪,( 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 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
    從上面的詞語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紛紛、冒著、頂著、踏著、四處”這些詞語,表明人們得知燕子的危險情況后內(nèi)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們不畏惡劣天氣拯救燕子的高貴品質(zhì)。
    2、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從“凍得通紅、僵硬”“一點也不在乎”可以體會到貝蒂(不畏艱難,救護動物)精神。
    六、泡泡語:瑞士政府知道了這個情況,決定用火車把這些燕子送到溫暖的地方。能夠作出這個決定真了不起。
    理解:作為政府,能夠下這樣的命令關(guān)心一群遇難的燕子,的確難能可貴,因為這件事情與國家的其他大事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7、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一、小村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么大的變化?
    二、課文中心
    山谷中有一座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小村莊,村莊周圍是郁郁蔥蔥的森林。人們靠著手頭鋒利的斧頭,將樹木一棵棵砍下來,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過上了不錯的“日子”。但是由于過度的砍伐樹木,致使土地*露,極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終于在一場連續(xù)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將小村莊卷走了。
    三、詞語解釋
    郁郁蔥蔥:形容草木蒼翠茂盛。也形容氣勢美好蓬勃。
    *露:沒有遮蓋或遮蔽
    四、重點語句體會
    1、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梨),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
    這里的兩個“誰”值得特別注意,“誰”不作為疑問代詞,是“任指”,表示沒有例外,兩個“誰”字連用,表明這里的人們沒有任何的約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樹非常隨便。 “拎”字,從字面上與“拿、帶”一致,但為什么不可以換成后兩者呢?這個“拎”字表達了人們的一種非常隨意的心態(tài),它把人們那種把砍樹沒當(dāng)作一回事的心態(tài)淋漓盡致地勾畫了出來。
    2、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露的土地不斷擴大……
    兩個“不斷”,它們表明了對森林的破壞還在繼續(xù)。后的省略號意味深長,它雖然省掉了文字的說明,但是比文字的說明更有韻味——對森林的破壞仍在繼續(xù)。這里的兩個“不斷”和一個省略號,動態(tài)地、含蓄地表明了“過度”砍伐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
    五、泡泡語:我知道“大雨沒喘氣”的意思
    這里的“大雨沒喘氣兒”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說明了大雨連續(xù)不斷、幾天沒停。
    8、路旁的橡樹
    一、詞語解釋
    不約而同:沒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見解或行動一致。
    語文園地二
    一、會照樣子寫比喻句
    二、積累反義詞
    清—(濁)廉—(貪)正—(偏)罪—(功)善—(惡)罰—(獎)懶—(勤)優(yōu)—(劣)
    三、背誦、默寫并理解詩句的意思,知道作者是誰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王維)漠漠水田飛白鷺,隱隱夏木轉(zhuǎn)黃鸝。(王維)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王建)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杜甫)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晏殊)
     【篇三】
    第三單元
    9、《寓言兩則》
    一、《亡羊補牢》
    1、理解成語的意思:
    亡:丟失 補:修補 牢:羊圈
    亡羊補牢:丟失了羊修補羊圈。比喻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犯了錯誤要及時改正。
    2、課文中能說明這個成語意思的句子是?——(他趕快堵上了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jié)結(jié)實實的。)
    3、理解:他說:“羊已經(jīng)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養(yǎng)羊人認為羊丟了,修補羊圈于事無補。)
    4、理解: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xiàn)在修還不晚。他趕快堵上了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jié)結(jié)實實的。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二、《南轅北轍》
    1、理解成語的意思:
    轅: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 轍:車輪走過后,路面壓成的痕跡。
    南轅北轍:一個人本來要往南邊去,卻駕車向北行。比喻有些人行動和目的是相反的,行動越賣力離目標(biāo)反而會越遠。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是:認準(zhǔn)正確的方向才會成功。
    2、課文中能說明這個成語意思的句子是?
    (楚國在南邊,那個人硬要往北邊走。)
    3、這個人往北走的原因有:馬跑的快、車夫駕駛技術(shù)高超、帶的盤纏多。
    4、我想對這個楚國人說:“朋友,楚國在南邊,你卻硬要往北邊走。你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lǐng)越大,盤纏帶得越多,就離楚國越遠啊,還是聽聽勸,快往南走吧!”
    三、《亡羊補牢》中的養(yǎng)羊人和《南轅北轍》中的去楚國的人有什么不同嗎?
    (《亡羊補牢》中的養(yǎng)羊人雖然在第丟羊后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修補羊圈,但在第二次丟羊后人士到自己不應(yīng)該不停鄰居的勸告并及時改正了,而《南轅北轍》中去楚國的那個人卻不聽朋友的勸告,執(zhí)意往北方走,結(jié)果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10、《驚弓之鳥》
    一、理解成語的意思:
    驚弓之鳥: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后,遇到一點情況就害怕得不得了。
    二、理解課文中重點句子和詞語。
    1、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
    (第一個“直”是說大雁一個勁往上飛,飛得急;第二個“直”是說大雁一個勁往下掉,掉得快。兩個“直”準(zhǔn)確地描寫出大雁聽到弦響前后兩種不同的情形。)
    2、閱讀課文第九自然段,回答:
    更羸一共說了(4)句話。第一句是更羸看到大雁(飛得慢),聽到大雁(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是更羸分析大雁(飛得慢和叫得悲慘)的原因。從這兩句話看出更羸知道(大雁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第三、四句話寫大雁(落下來的原因)。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更羸知道只需(拉弓)不需(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來)。
    更羸看到大雁后做出了什么判斷,這個判斷是怎樣一步一步做出來的?
    (更羸看到大雁后斷定這只雁受過箭傷。他首先觀察到大雁飛得慢,叫聲悲慘;然后分析大雁飛得慢,叫聲悲慘的原因是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而且孤單失群。從而判斷出不用箭就能“射”下它。)
    為什么他能判斷出大雁受過箭傷?
    (因為更羸善于觀察、關(guān)于思考分析,并能把看到的、聽到的和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結(jié)合起來進行思考。)
    三、這篇課文在寫法上的特點是:倒敘的寫法。
    11、《畫楊桃》
    一、理解: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dāng)然,畫走了樣。
    這句話是(父親)說的,第二句話是(老師)說的。他們說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看問題或做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二、我為什么會把楊桃畫成五角星?
    (1、從我的角度看,楊桃的樣子就像五角星。2、我按照爸爸的叮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
    三、理解下面句子:
    1、“好——笑!”中的“——”表示聲音的延長,表現(xiàn)了幾個同學(xué)(嘲笑)的神態(tài)。
    2、“不……像?!薄跋瘛濉褰切恰!边@里的三個“……”刻畫了“有的同學(xué)”知道自己錯了后(不好意思)的神態(tài)。
    四、老師的神情為什么變得嚴肅了?
    (因為老師發(fā)現(xiàn)“我”明明畫得很準(zhǔn)確,但全體同學(xué)卻說“不像”,意識到同學(xué)們還不懂得畫畫的起碼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學(xué)的思想對待事物。)
    五、閱讀課文第18自然段,思考:
    1、老師說的畫可以分為幾層?如何分?
    (可以分為三層。)
    2、每層的意思是什么?
    (1、看到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2、當(dāng)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fā)笑。3、要實事求是。)
    六、為什么課文后說“他們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
    (老師和父親雖然都是在教我怎樣畫畫,但它們的話卻道出了一個真理:做事或看問題應(yīng)該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只要堅持這種科學(xué)的思想方法,無論何時,無論何事都能受益?。?BR>    七、讀了課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們做事或看問題應(yīng)該實事求是,當(dāng)別人的看法、做法與自己不同時,不要急于下結(jié)論,要從別人的角度去想、去看,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fā)。
    12、《想別人沒想到的》
    一、事情的起因是?(畫師考徒弟:同樣的紙畫多的駱駝)
    三個徒弟分別是怎樣畫的?(大徒弟密密麻麻地在紙上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了許許多多駱駝的頭;小徒弟畫了幾條彎彎曲曲的線,表示連綿不斷的山峰,一只駱駝從山中走出來,另一只駱駝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
    二、為什么小徒弟會得到師傅的贊揚?
    (因為小徒弟雖然畫上只有兩只駱駝,卻營造出數(shù)不盡的駱駝的情境。他的畫構(gòu)思巧妙,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有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受到贊揚。)
    三、讀了課文你想到了什么?
    (做事情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想別人沒想到的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語文園地三
    一、“我的發(fā)現(xiàn)”:比較反問句和陳述句的不同。(反問句表達的語氣更肯定。)
    二、“讀讀記記”:這幾個句子都是比喻句。
    三、“讀讀背背”:要求會背、會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