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傳承至今,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古代文人墨客寫過的關(guān)于清明節(jié)掃墓上墳的詩詞也不少。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下清明節(jié)的祭祀掃墓詩詞,歡迎閱讀!
清明掃墓,是我國歷史悠久、祭奠先人的民風習俗。寫掃墓者悲痛心情最真切的,則非宋朝詩人高菊澗的《清明》莫屬,詩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暮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春意盎然,美景如畫,但故去的親人卻無緣享受這大好春光,實在令人黯然神傷。蘇軾的《江城子》詞也是清明悼亡詩中的杰作,”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斑@首詞純用白描,自然真切,毫無斧鑿之痕,全詞句句有聲,催人淚下。一代豪放派詞人竟能寫出如此纏綿婉約的詞句,可見其對亡妻的思念之深。
黃庭堅的《清明》別具一格:“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詩人由清明掃墓想到人的生死問題,進而有感于人的價值,表現(xiàn)了詩人曠達之中包含的郁勃、不愿與俗沉浮的兀傲之氣和對仕途賢愚混雜的憤懣之情。
清明又名踏青節(jié),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習俗,據(jù)考證起于唐,盛于宋,時人謂之“游春”。唐、宋均是詩詞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傳世之作。唐朝詩人顧非熊的《長安清明言懷》:“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睌z下了萬家車馬出動,領(lǐng)略“芳菲鶯自囀”的暮春風景。
宋朝吳惟信的詩“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表現(xiàn)了萬人郊游、盡興方歸的宏大場景。風和日麗,梨花盛開,楊柳蔥翠,流鶯嬌啼,仿佛為我們展開了一幅踏青的美麗畫卷。在這清和景明的美好時刻,人們競相外出游覽踏青,這是多么令人愜意之事!
歐陽修的《踏青》寫得最為生動傳神:“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BR> 北宋詩人張先有“芳草拾翠莫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的佳句,饒有情趣地描繪了郊野踏青游人往來不絕,婦女乘春游之際采集花草、流連忘返的景象。
清明時節(jié),北方乍暖還寒,南方春意盎然。唐朝溫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描繪了桃紅柳綠,萬物復蘇的春景:“清蛾畫扇中,春樹郁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BR> 宋朝詞人辛棄疾在一首《臨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寫得惟妙惟肖:“風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邊喚渡柳邊行。花飛蝴蝶亂,桑嫩野蠶生?!?BR> 唐朝韓愈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睆谋砻嫔峡?,這首詩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jié)長安城內(nèi)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quán)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
清明詩中,被詩人描繪最多的就是雨和柳。“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表n愈在寫給張籍的詩里,既有雨又有柳,獨具匠心,極為傳神,卻又透著兒童般的歡樂。
“正好園林籍落英,細風吹雨濕清明”,宋人沈與求看著在春雨中紛紛落地的花瓣,愁緒油然而生,詩也就到了心頭。
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風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則帶有不勝驚喜之情。
當然,寫雨也流傳最廣的,還是晚唐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边@首詩為歷代清明詩的扛鼎之作,清新雋永,寓意深遠,膾炙人口,可謂神來之筆。
清明寫柳也很時髦。唐朝詩人韋莊的“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飄逸,美不勝收;宋朝詞人吳文英的“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鼻逵耐覃?,獨出機抒;陸游的“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彪m平鋪直敘,卻也于拙樸中見精巧;清代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更是久傳不衰的佳句。
古詩詞里的清明就是這樣意象萬千,雋永悠長。但無論是悲歡離合、哀思綿綿,還是風和日麗、楊柳依依,它帶給我們的,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傳承。清明時節(jié),春雨瀟瀟,踏青掃墓,祭奠先人,吟誦古詩名句,領(lǐng)略詩人意趣,不失為悅情賞心之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