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和掌握各門類的知識都要牢記一條原則,學習歷史更是如此,這就是提綱挈領,掌握主要脈絡。對于重點歷史事件要記住它的起因和結局,才能很好地掌握這門學問。下面是分享的三字經解釋: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歡迎閱讀參考!
jīngjìmíng
經既明
fāngdúzǐ
方讀子
cuōqíyào
撮其要
jìqíshì
記其事
【注釋】
方:才、當。
子:指子書,我國古代圖書按經、史、子、集分為四類凡能自成一家的著作叫子書。
【解釋】
經傳都讀熟了然后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并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啟示】
學習和掌握各門類的知識都要牢記一條原則,學習歷史更是如此,這就是提綱挈領,掌握主要脈絡。對于重點歷史事件要記住它的起因和結局,才能很好地掌握這門學問。
擴展閱讀:
三字經故事:問一得三
孔子的兒子出生的時候,魯國的國君派人送來一條鯉魚,所以孔子給兒子取名叫孔鯉,字伯魚,意思是魯伯送的魚。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陳亢問伯魚:“你父親有沒有特別傳授給你什么?”伯魚說:“沒有啊。一次他一個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經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說:‘沒有?!f:‘不學詩,就不能掌握說話的技巧。’我就回去學詩。一次他又一個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經過。他問我:‘學禮了嗎?’我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能立足于社會。’我就回去學禮,就聽過這兩次?!标惪夯厝ジ吲d的說:“我今天問了一件事,卻得到三方面的收獲:知道了詩的作用,知道了禮的作用,也知道君子并不偏愛自己的兒子。”
“問一得三”問的少而得到的回答多,喻求少獲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