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必讀成語故事:一言九鼎

字號:

一言九鼎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yán jiǔ dǐng,形容說的話分量大,起決定作用。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象征九州。以下“幼兒必讀成語故事:一言九鼎”由整理發(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訊息請關注!
    一言九鼎
    話說東周有一國寶,九鼎,是君臨天下的象征,世人都想擁有它。當時的周朝勢微,又想保住這個鼎,又不敢得罪各個諸侯強國。
    秦國仗自己兵多馬壯,想用武力來*周王交出寶鼎,周王(應為周顯王〈前321年〉)非常害怕,但又不敢真得罪秦國,這時周出了一個能人,名叫顏率,能言會道,對大王說:“大王,你不用擔心,我向東邊的齊國借兵求救就可以了?!?BR>    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如今秦王暴虐無道,興*之師、兵臨城下威脅周君,還索要九鼎。我東周君臣在宮廷內(nèi)尋思對策,最終君臣一致認為:與其把九鼎送給暴秦,實在不如送給貴國。挽救面臨危亡的國家必定美名傳揚,贏得天下人的認同和贊譽;如果能得到九鼎這樣的國之珍寶,也確實是貴國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爭取!”齊王一聽非常高興,立刻派遣5萬大軍,任命陳臣思為統(tǒng)帥前往救助東周,秦兵無奈地撤了兵。
    當齊王準備向周君要九鼎,以兌現(xiàn)顏率的諾言時,周王又憂心忡忡了。顏率說:“大王不必擔心,請允許臣去齊國解決這件事?!鳖伮蕘淼烬R國,對齊王說:“這次在貴國的義舉下,我們國家才得到保全,所以我們愿意讓出九鼎,但是從我們國家到東齊要經(jīng)過好幾個國家,大王打算借哪條道將鼎運過來呢?”齊王回答:“寡人準備借道梁國?!?BR>    顏率說:“萬萬不可借道梁國,因為梁國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們在暉臺和少海一帶謀劃這件事已很長時間了。所以九鼎一旦進入梁國,必然很難再出來?!庇谑驱R王又說:“那么寡人準備借道楚國?!鳖伮驶卮鹫f:“這也行不通,因為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葉庭(地方名)進行謀劃。假如九鼎進入楚國,也絕對不會再運出來”。齊王說:“那么寡人究竟從那里把九鼎運到齊國呢?”
    顏率說:“我東周君臣也在私下為大王這件事憂慮。因為所謂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醬罐子一類的東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懷中就能拿到齊國,也不像群鳥聚集、烏鴉飛散、兔子奔跳、駿馬疾馳那樣飛快地進入齊國。當初周武王伐商紂王獲得九鼎之后,為了拉運一鼎就動用了9萬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萬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難以計數(shù),此外還要準備相應的搬運工具和被服糧餉等物資,如今大王即使有這種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從哪條路把九鼎運來齊國。所以臣一直在私下為大王擔憂?!?BR>    齊王說:“賢卿屢次來我齊國,說來說去還是不想把九鼎給寡人了!”顏率趕緊解釋說:“臣怎敢欺騙貴國呢,只要大王能趕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我東周君臣可遷移九鼎聽候命令?!饼R王終于打消了獲得九鼎的念頭。
    由此可見,九鼎的分量之重?!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酚涊d:“毛先生(毛遂)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意思是“一句話抵得上九鼎”,形容一句話的作用很大。后來,人們漸漸引申出“一言九鼎”的成語?!稇?zhàn)國策·東周策》
    引證解釋
    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
    形容言語極有分量,能起決定性作用。
    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BR>    明史玄《舊京遺事》:而上止嚴旨謫官,薄示天罰,一言九鼎,皇心甚欽矚焉。劉公在京惟有一妾,慧而有操。公之上書,密切深隱,笑言無慮,而姬已慨然嘆之矣。
    《歧路燈》第五回:李瞻岱來學中備了一分禮,央前任寅兄與我說:“二位老師,一言九鼎?!闭l知婁昭不肯去也罷了,他還推到他哥身上?!?BR>    清馮桂芬《致曾侯相書》:“執(zhí)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議,甚善?!?BR>    朱自清《很好》:你若是專家或者要人,一言九鼎,那自當別論。
    成語典故
    毛遂,戰(zhàn)國時期趙國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毛官營村人,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并獲得了“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美譽。
    《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BR>    戰(zhàn)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后,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你一言不發(fā),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lián)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薦”出自同一個典故。平原君夸獎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大禹建立夏朝后,各方諸侯來朝,舉行郊祀之禮,諸侯都留在陽城助祭。祭祀后,大家對大禹“薦皋陶于天”的作法非常不滿,認為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夕,大禹不肯傳賢人,意在傳位夏啟。于是大禹決定在陽城東南的涂山召開諸侯大會,檢討了自己的過失,消除了各諸侯國的疑慮。涂山大會之后,諸侯們高高興興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領群臣返回都城陽城。走到半路,忽然傳來急報,說皋陶去世了,大禹聽了,不勝傷悼,返都之后,就又改薦伯益于天。這樣,從前疑心的諸侯知道誤會了大禹,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后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涂山大會,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但為免諸侯責備,大禹經(jīng)過深思熟慮,決定哪一州所貢之金,就拿來鑄哪一州的鼎,將哪一州內(nèi)的山川形勢都鑄在上面。并將從前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奇異禽獸、神怪等一并鑄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種是神,那一種是*。又過了幾月,大禹已在位五年了。夏禹承帝舜之制,也五歲一巡狩。巡狩回來后,氣勢磅礴的九鼎鑄成,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征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借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tǒng)。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tǒng)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稱為鎮(zhèn)國之寶,各方諸侯來朝見時,都要向九鼎頂禮膜拜。從此之后,九鼎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禮器。后來夏朝為商所滅,九鼎就遷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為周所滅,九鼎就遷于周朝的鎬京。后來成王在洛邑營造新都,又將九鼎安置在洛邑,謂之定鼎。因為禹鑄造九鼎,取信諸侯,人們常用"一言九鼎"來表示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后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成語拓展
    近義詞
    一字千鈞、金口玉言、一字千金
    反義詞
    人微言輕
    歇后語
    皇帝爺開金口
    燈謎面
    最重的話語
    用法
    說話有份量,起決定作用。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此話的出處就在《戰(zhàn)國策》開首的此篇。戰(zhàn)國時代風云激蕩、群雄逐鹿、弱肉強食,作為日漸衰落的東周的重臣顏率,為應對國難,在對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礎上和對游說技能的熟練駕馭下,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兩語、輕輕松松就挽救了一個國家的尊嚴和利益。如果換些沒頭腦的庸官,那么不僅興師動眾,而且會使尊嚴、利益喪失殆盡。一切正如劉向在《戰(zhàn)國策》書錄中所寫的:“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專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一句話就有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
    常用作信守諾言,用法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比喻信守諾言。常用來表達重諾、極信守諾言。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著各種珍貴食品(敲著鐘,列鼎而食)。故用“鐘鳴鼎食”形容權貴的豪奢排場,舊時還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碧仆醪峨蹰w序》:“閻閭撲地,鐘鳴鼎食之家?!倍Γ汗糯毒摺6κ尺€有嚴格的級別制度,天子是九個鼎,諸侯是七個,大夫五個,其余官員三個,若有違規(guī),就視為謀逆。因此,九鼎也成了天子的代名詞,而天子是金口玉言,所以又演變?yōu)橐谎跃哦?,就是指是天子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