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下面是分享的文言文:劉基《若石之死》原文譯文注釋。歡迎閱讀參考!
《若石之死》
明代:劉基
若石居冥山之陰,有虎恒窺其藩。若石帥家人晝夜警:日出而殷鉦,日入而舉輝,筑墻掘坎以守。卒歲虎不能有獲。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為虎死無毒己者矣。于是弛其憊,墻壞而不葺。無何,有貙聞其牛羊豕之聲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為貙也,斥之不走。貙人立而爪之?dāng)?。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BR> 【譯文】
若石隱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經(jīng)常蹲在他的籬笆外窺視。若石率領(lǐng)他的家人日夜警惕。日出的時候敲響金屬,日落的時候就點起篝火,筑墻、挖坑來防守。一年結(jié)束了,老虎不能有所捕獲。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很開心,自己認為老虎死了就沒有對自己形成危害的動物了。從此,他放松了警惕和防備,墻壞了不補,籬笆壞了也不修。忽然有一天,有一只貙聽到他家的牛羊豬的聲音就進去并吃它們。若石不知道它是貙,趕它走,但貙并不離開;貙像人一樣站立起來用爪子抓死了他。有人說:若石只知道其中一個而不知道另一個,他死了也活該。
【注釋】
陰:山的北面。
恒:常常,經(jīng)常。
窺:窺視,偷看。
藩:籬笆。
帥:同“率”,率領(lǐng)。
警:警惕。
卒:終,完畢,結(jié)束。
歲:年。
毒:危害。
弛:放松,放下。
葺(qì):修補。
無何:不久。
貙(chū):一種體小兇猛的野獸。
豕(shǐ):豬。
斥:呵斥。
走:跑。
以:用。
人立:像人一樣站立。
但:只。
宜:應(yīng)該,應(yīng)當(dāng)。
備:防備。
殷鉦:敲響金屬。
舉輝:點起篝火。
擴展閱讀:劉伯溫民間傳說
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yù)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說。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zhàn)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zhuǎn)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并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wù)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zhàn)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dāng)它們功得圓滿準(zhǔn)備返回天廷復(fù)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fēng)喚雨,大發(fā)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赑屃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們走?!壁P屃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圣德碑乃記載“真龍?zhí)熳印鄙耙皇浪龉Φ拢ㄉ剖拢┲茫üΦ率菬o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zhèn)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fā)誓永不現(xiàn)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后,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擴展閱讀:后世紀(jì)念
劉基故居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南田鎮(zhèn)(舊屬青田縣),劉基上五代均住此。
劉基故居為五開間。1311年6月15日,劉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F(xiàn)存有劉基48歲棄官歸隱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睹魇贰⒒鶄鳌份d:“洪武四年正月賜老歸,惟飲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見?;藉?,令從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見劉基當(dāng)時住房的簡陋。
劉基故里—南田又稱天下第六福地,劉伯溫是歷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他輔佐朱元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稱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偉人?,F(xiàn)留下一批明清建筑,諸如劉基廟、參政公祠、忠節(jié)公祠、盤古亭、辭嶺亭、武陽亭、劉基故居及劉基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