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勵志故事集錦三篇

字號:


    世界總是千變萬化的,而我們恰好能從一些小小的故事之中,去感悟這個世界上的某些道理。下面是分享的古代名人勵志故事集錦三篇。歡迎閱讀參考!
    【諸葛亮教子】
    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機妙算而聞名。他為子孫的打算,也是算計得比較久遠的。他在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說到他的兒子諸葛瞻:“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正器耳。”
    諸葛亮擔心的是:聰明過早外露,容易自滿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給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遠”。他給外甥的信也說:“志當存高遠?!边@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樣才能有遠大的志向呢?諸葛亮在給兒子的信中指出了兩個條件:一個叫靜,一個叫儉。他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BR>    他認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學習,要學習就要有志氣。還要心靜,心不靜就不能專心治學。生活太舒適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儉樸才是涵養(yǎng)道德的主要條件。
    他在給外甥的信中進一步指出:要堅持自己的遠大志向,“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這就是說,要不考慮一時的得失,不貪圖生活上的享受,廣交師友,不計較個人的恩怨,這樣做了,“雖有淹留”也許一時不成功,“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學習之中有樂趣,也一定會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質生活和情欲的影響,失去堅強的信心那就會“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見,諸葛亮讓子孫生活儉樸,是為了使他們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說“超俗”遠大!
    【少年李白】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說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游俠”。
    李白幼年時候記憶力特別好。諸子百家,佛經道書,無不過目成誦。據(jù)說他五歲就會誦寫“六甲”,十歲能讀諸子百家的書,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學會了彈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風流儒雅,氣概不凡,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這次是到蜀中來做官的。在長安,他早就聽說李白的詩名,這次來到蜀中還未上任就前來拜訪了。家人帶他來到一條河邊的柳樹蔭下,只見一個年幼的書生,頭戴綸巾,佩一把寶劍,正在吟詩,同樣是風流倜儻,卓越不群,詩人對這少年的喜歡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詩稿,先是吃驚,后是贊嘆,最后竟是擊節(jié)拊掌了,他說:“小家伙的文辭簡直可以和司馬相如平分秋色??!好好寫吧,中國第二個屈原就要橫空出世了?!?BR>    李白自小志趣遠大,稟性高潔。當時的讀書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參加進士考試。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個國家棟梁,否則就一輩子只當一個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謝安,相信總有一天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
    李白少年時代的詩歌留下來不多,比較早的一篇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說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觀中去尋訪一位道士。時值初春季節(jié),桃花正帶露開放,飛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確實美不勝收。然而道士卻始終沒有回來,從早晨到下午,一直見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歸了?;氐郊液笥胗X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詩興。
    于是展紙揮筆-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