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字號:


    高中學習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識,還要把高中的知識與初中的知識溶為一體才能學好。在讀書、聽課、研習、總結這四個環(huán)節(jié)都比初中的學習有更高的要求。高一頻道為莘莘學子整理了《高一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

    了解“市”的形成和發(fā)展
    西漢:
    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qū)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隋唐:
    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墻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宋朝:
    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jīng)營
    商業(yè)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yè)中心
    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yè)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fā)行“交子”,世界上早的紙幣
    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出現(xiàn)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jīng)營鹽業(yè)起家;商業(yè)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jīng)營典當業(yè),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篇二】

    一、中華民國的成立
    1.背景
    (1)帝國主義“嚴守中立”
    ①原因:武昌起義爆發(fā)后,革命力量在全國的迅猛發(fā)展,使帝國主義看到,公開的武裝干涉難以達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②實質:積極扶植新的代理人作為他們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
    ③實施:列強強烈要求清政府起用北洋軍閥的頭子袁世凱。
    ④影響:袁世凱被清政府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統(tǒng)治大權。
    (2)“南北議和”
    ①原因:袁世凱一方面對革命黨人進行武力鎮(zhèn)壓,另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議和;軍政府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竭力主張同袁世凱妥協(xié),革命黨人也同意停戰(zhàn)議和。
    ②概況: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紹儀在上海英租界舉行和平談判。
    (3)孫中山回國
    ①1911年底,孫中山從海外回國。
    ②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推其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2.成立
    ①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②中華民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為國旗,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
    ③各省代表選舉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tǒng),并成立了南京臨時參議院。
    3.性質:是一個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
    4.措施
    (1)對內
    ①臨時政府成立后,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對于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會風氣,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②頒布《臨時約法》:其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凱*,維護共和制度。它規(guī)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享有一系列自由和權力;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特別規(guī)定實行責任內閣制。這是中國歷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2)對外——發(fā)表《告各友邦書》
    ①目的:為了爭取帝國主義的支持。
    ②內容:承認清政府與各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繼續(xù)有效。
    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原因
    (1)帝國主義對革命政權采取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jīng)濟封鎖等手段施加壓力,幫助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2)革命政權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乘機向革命派進攻。
    (3)孫中山被迫妥協(xi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可以保舉他為臨時大總統(tǒng)。
    (4)袁世凱掌握清朝全部大權,擁有北洋軍,還大搞*陰謀。
    2.經(jīng)過
    (1)逼迫清帝退位:指使段祺瑞等通電要求清政府立即采用共和政體,1912年2月12日,宣統(tǒng)帝下詔退位,清王朝的統(tǒng)治宣告結束。
    (2)通電贊成共和:2月13日,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參議院選舉其為臨時大總統(tǒng)。
    (3)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職。
    (4)竊取革命果實的標志:臨時政府遷往北京。
    三、辛亥革命的性質、歷史意義和教訓
    1.性質:是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歷史意義
    (1)*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從此他們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起比較穩(wěn)定的統(tǒng)治秩序。
    (3)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4)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
    3.教訓: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于具有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他們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徹底勝利。